幼兒道德情感培育路徑探析
時間:2022-12-04 04:55:06
導語:幼兒道德情感培育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說明了幼兒道德情感發展的背景與水平,并對其發展脈絡展開了分析。同時,在明確幼兒道德情感培育前提條件的基礎上,從愛、自由、幼兒全面發展三方面入手,闡述了幼兒道德情感培育中的三種路徑,旨在推動幼兒道德情感教育的升級,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道德情感教育;游戲教學
目前,幼兒教育受到了重點關注,對幼兒的道德情感進行培養逐步成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推動幼兒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主要是引導幼兒能夠自動、自主地展開學習,且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提升幼兒的自信水平。為了避免幼兒對情感道德教育出現抵觸情緒,提升幼兒道德情感培育的效率效果,對其展開路徑進行探究與優化極為必要。
一、幼兒道德情感發展的背景與水平
幼兒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來的。在集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和實現共同的目標,逐漸意識到個人和集體、祖國的關系,并在學習等日常活動中產生了愛國主義情感、集體榮譽感、義務感、責任感、正義感等。我國心理學家對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主要涉及愛國主義、良心、榮譽、義務和幸福五個道德情感范疇,并將道德情感的發展劃分了五個層級[1],不僅是自覺的,而且已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
二、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脈絡
(一)體驗—情緒:道德情感的始發。在道德情感的萌芽階段,幼兒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對事物的合理判斷,因其尚未形成道德判斷標準,沒有明顯地表示出道德情感。在該階段中,幼兒更多地依賴自己所需所想展開行動。在其需要得以滿足時,表現出欣喜情緒;在其需要未得到滿足時,利用哭泣、搗亂等行為吸引他人注意,且不會關注同一時刻他人的愉悅程度。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自私”的本能屬于基于自我保全的無意識“道德”[2],與生命的得存息息相關。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幼兒的這種“生存道德”會逐漸演變為對他人存在的尊重與關注的道德情感。(二)反思—公正:內化和運用。當幼兒發展至18~24個月后,能夠實現對自我與其他事物的分辨,道德情感隨之真正出現。在這一階段中,幼兒的道德情感更多表現為簡單的反思道德,初步理解公正意識,即認識到自己與他人所享有的地位、權利相同,且可以將其作為道德情感發展與評價的基點。但是,這種“公正意識”僅僅為幼兒“生存道德”的初步分化,更多以自身為核心,認為他人能夠享有的權利、地位與自身持平[2]。誠然,在該階段中幼兒形成的道德公平意識較為機械化,但是依舊能夠推動幼兒對問題處理行為的改變。道德情感在幼兒的實際行為中真正意義上開始發揮出指導性作用。
三、幼兒道德情感培育的前提條件分析
(一)遵循幼兒道德情感的發展特點及規律。結合前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幼兒的道德情感發展具有階段性與順序性的特點[3],且各個階段之間無法隨意逾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幼兒道德情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特定軌跡。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培育幼兒道德情感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其發展特點與規律,選擇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道德情感教育方式,實現對幼兒道德情感由淺入深、由低級至高級的培養。在教育實踐中,相關教師應當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幼兒提供豐富、系統的道德知識,強化幼兒的道德認知以及道德判斷力,促使幼兒形成基本道德情感,包括榮譽感、正義感、羞恥感等。(二)實現幼兒道德體系的優化構建。充分發揮出自然資源、社會生活資源在幼兒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一些美好事物對幼兒進行德育啟蒙,促使其成為講文明、懂禮貌且擁有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個體。站在社會發展方面來看,要使幼兒成為愛祖國、愛家鄉、遵守社會規則、符合時代要求的個體。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相關教師以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作為切入點展開課程教學。
四、幼兒道德情感培育中的三種路徑探究
(一)愛:對幼兒給予愛的教育。第一,融合傳統文化因素。要想在幼兒道德情感培養中融入愛的教育,可以在幼兒日常教育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因素,以此達到強化幼兒品德教育效果的目標。例如,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后,展開多樣性主題活動,讓幼兒在了解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同時,調動其愛國之情,為幼兒形成愛祖國、愛家鄉的品質提供支持。并且,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尊老敬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內容展開道德情感教育。在此過程中,可以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關鍵時間節點前后,組織德育教育,讓幼兒學會感恩父母與師長,強化幼兒道德情感培育效果。第二,以“關愛”為基點的教育。皮亞杰在其道德理論中指出,幼兒的情感發展與其道德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因此,相關教師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幼兒認知結構同化結構的順利程度,還要充分考量幼兒的情感需求。實踐中,相關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正確、全面的認識,將其視為具有獨特情感、自主性以及獨立性的個體,尊重幼兒的特定情感。要避免將教師自我情感需求作為中心,參考幼兒的道德情感發展規律,強化其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同時,相關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在幼兒心中的獨特地位,正視幼兒將自身視為情感寄托的現象,自覺承擔起引導幼兒全面發展的責任。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的情感需求進行及時關注,推動幼兒形成正確、積極的道德情感。第三,權衡德育教育與愛的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學前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據著重要地位,旨在有組織、有目的地塑造幼兒心靈,實現對幼兒良好、健全人格的培養,為鞏固幼兒良好個性提供支持。對于幼兒來說,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且發展速度較快,因此,幼兒具有極高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多種思想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說,對幼兒展開德育教育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對于德育教育而言,更加強調對幼兒主體發展的關注。在傳統的德育教育中,普遍將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樹立為榜樣,致使幼兒德育教育向著一元化、功利化、標本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德育教育的展開深度增加,就會促使幼兒的“反叛”行為更為劇烈。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相關教師應當將愛的教育融入幼兒德育教育中,消除德育教育的壓抑性以及幼兒對其恐懼心理,以此達到提升幼兒德育教育效果的目標。實踐中,教師應當規范自身行為,關注不同幼兒的發展現狀與現實需求,讓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愛,學會愛自己的同時也掌握愛別人的能力。(二)自由:保證“自由而不放縱”。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放縱幼兒并不等同于給幼兒自由,幼兒的人性一般并非為其個性。在教育中,需要讓幼兒潛移默化地理解“一個人的自由應當以尊重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的認知[4]。實踐中,教師要及時對存在思想與行為偏差的幼兒進行提醒、正確引導,糾正其錯誤認知與行為習慣,避免其養成惡習。第一,引入多樣實踐活動與游戲活動。將游戲引入幼兒道德情感教育不僅能夠提升教育的趣味性,降低幼兒對道德情感教育的抵觸情緒[5],還能夠強化幼兒對規則的認知。在游戲活動中,包含著一定的游戲規則,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進行指導與約束。站在這一角度來看,在道德情感教育中引入多樣實踐活動與游戲活動,可以提升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實現幼兒教育的“自由而不放縱”。桌面游戲是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游戲形式,在此過程中,幼兒容易因為玩具爭搶而發生糾紛。為了避免該問題的發生,維護幼兒群體之間的團結有愛,教師應當提前設定出“不能獨自占有玩具”的規則[6],并引導幼兒展開溝通合作,促使桌面游戲活動順利進行。實踐中,教師可以設置大量需要幼兒合作完成的游戲內容,實現對幼兒合作行為與意識的培養。體育游戲也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游戲形式,在培養幼兒的堅定意志、身體素養以及團隊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體育游戲中,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嚴格遵守游戲規則,以此達到開展幼兒品德教育的效果。當教師發現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存在違反規則的行為時,必須及時對其開展教育,糾正其不良行為與意識,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第二,納入“規矩”與“禮節”教育。幼兒期是道德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幼兒的道德認知雛形開始構建。基于此,在幼兒時期,相關教師要為幼兒道德認知的發展提供充足條件。而在此過程中,規矩能夠促使幼兒的道德認知更為完善,因此,應當在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中納入“規矩”與“禮節”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的禮儀禮節,在教育中,不需要讓幼兒對這些禮節進行全部繼承與學習,但必須要與時俱進[7]。誠然,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均發生了較大改變,但是一些傳統的精髓是不能舍棄的,要引導幼兒進行學習與繼承。第三,強化對幼兒自律能力的培養。自由意味著責任。在幼兒道德情感教育中,要引導幼兒自覺承擔自己選擇所帶來的責任與后果,提升其自律能力。實踐中,相關教師應當避免人為懲罰。對于幼兒來說,在完成某一任務后,所產生的滿足感、成就感、愉悅感為正向激勵,在某一任務未成功完成后所產生的失落感、沮喪感即可視為“懲罰”,推動著幼兒展開自我管理,達到強化幼兒自律能力的效果。(三)全面發展:營造民主與平等氛圍。第一,聯合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兒生活與學習的第一場所,在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幼兒道德情感教育中,教師應當積極聯合家庭教育,實現“家園共育”,為幼兒營造全方位的良好成長環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家長意識到,自身行為與意識對幼兒發展的關鍵性影響,依托家長的以身作則,優化幼兒的道德意識與行為。同時,在家庭教育中,應適當指導家長對幼兒展開勞動教育等德育教育,促使幼兒形成更為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其獨立性,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第二,教育環境的優化。幼兒更加擅長模仿,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以及他人的感染。教師在展開幼兒道德情感教育時,可以將上述特點作為切入點,對教育環境進行優化,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展開觀察與模仿。例如,在教育環境中樹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導幼兒對其展開模仿,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實踐中,應當結合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以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為目標,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營造干凈、舒適、快樂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以此影響、改變幼兒的不良意識與行為,實現對自身人際關系、生活事件的正確判斷與處理。第三,樹立教師與成人榜樣。當幼兒處于前道德階段時,尚未形成道德的判斷標準,更多地依照他人的行為,掌握社會道德評價尺度,形成道德意識。對于幼兒來說,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能夠接觸到的客體包括父母、教師、親友等,這些人的道德行為習慣直接關系著幼兒道德情感培育效果。基于此,應當為幼兒樹立起良好的教師與成人榜樣,為其提供良好的行為參照與模仿對象,盡可能消除幼兒道德情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為其道德情感培養的展開提供更好支持。第四,幼兒行為的明確反饋。對于幼兒而言,擁有極為敏感的情感捕捉能力,可以從他人的表情、動作中確定自己行為的“好”與“壞”。但是,在實際教育與學習生活中,家長、教師常會出現對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視若無睹”的現象,促使幼兒對自身行為形成錯誤的認識圖式,將一些不良行為視為權威者默許的“好”行為。從這一角度來看,在進行幼兒道德情感教育時,教師要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明確、及時的反饋,避免幼兒將不良行為習慣同化至自身的認知圖式中,推動幼兒道德情感教育效果的提升。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避免幼兒對情感道德教育出現抵觸情緒,提升幼兒道德情感培育的效果,對其展開路徑進行探究與優化極為必要。在明確幼兒道德情感發展軌跡、教育前提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對幼兒給予愛的教育、保證“自由而不放縱”、營造民主與平等氛圍,提升了幼兒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促進了幼兒道德情感教育的升級,推動了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燕香.影響兒童道德情感發展的主要因素[J].教學與管理,2004(32):44-45.
[2]陳浩,王琳.幼兒道德情感發展的脈絡建構及其啟示[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1):75-79.
[3]王華.皮亞杰道德理論對學前兒童德育建設的幾點啟示[J].呂梁學院學報,2019,9(3):94-96.
[4]史艷瓊.學前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的重要性[J].東西南北,2020(4):183.
[5]閆蒙蒙.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生活化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6]胡溢林.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措施研究[J].安徽建筑,2019(12):123-124.
[7]李晴.通過音樂教育活動培養學前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J].學周刊,2019(13):167.
作者:何夢然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高職高等數學校本化實施策略分析
- 下一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分層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