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踐

時間:2022-03-03 09:32:31

導語: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踐

摘要: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同濟附中)依托同濟大學母體資源,與同濟系其他附屬學校緊密合作,開展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研究,逐步開發和創設了以綜合實踐為特征的“濟育”課程。通過“濟育”課程的實施研究,探索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落地措施,研究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初中階段實施途徑和內容,將二者能夠有機融合的部分,以德育課程的形式加以整體架構,成為學校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進而促進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培育學生健康人格和公民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化發展。

關鍵詞: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綜合實踐

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國家教育戰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舉措。以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建設來實現德育本質中所蘊含的普遍性,同時在一體化中突出個性,在普遍性中尋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路徑的特殊性。學校依托大學資源,傳承“同舟共濟”的精神文化,德育課程突出一個“濟”字。按照“濟”之要求教導和培養學生謂之“育”,努力培育具備“濟人濟事濟天下”情懷的學子是學校的育人價值取向,故學校德育課程定名為“濟育課程”。“濟育”課程定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實施強調從學生經驗出發,以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問題為導向,以主題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以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1]。開展“濟育”課程的實施研究。從豐富課程內涵、開發課程內容、共建工作機制、探索實施機制等四個方面著力探索,構建一體化背景下的學校特色德育課程體系,以期為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提供樣態參考。

一、三個階段逐步深入推進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

(一)第一階段基礎研究,組織各項活動

學校成立了德育一體化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課題組,由大學專家教授擔任課題組導師,除所有德育教師外,以全學科德育的方式,各科抽出1-2名教師參加課程開發與實踐培訓。在教育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將德育課程目標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思想基礎。在課程內容上,依托團隊組織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依托校園文化節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依托研學活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等。課程實施過程中,采取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和動手操作等各種形式,實現課內外學習、校內外學習、自主學習與方法指導、認知教育與行為實踐有機統一。

(二)第二階段組織實踐,開發活動課程

在“濟育”課程中,學校開發了大量的實踐體驗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參加實踐體驗,在體驗中開拓視野,獲得能力,提升素養。力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探究答案,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自發地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為加強勞動教育,開發了“一米菜園”課程,引導同學們親自種植蔬菜,體會勞動的艱辛和成果的來之不易,進而產生珍惜糧食的美好品德。通過養護綠植建設班級“一米陽臺”,美化教室環境。通過探究“小苗為什么長不大”,了解植物生長的一般規律,認識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美好。“濟育”課程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指向,以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養成為學習目的,更重要的是關注知識能夠學以致用,學習方式以探究性為主,學習內容更趨向于綜合性,縱向可以小學初中垂直連貫,橫向可以學科之間融合,以達到橫縱向的融合貫通。通過德育活動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為培育中小學生以“德”為核心的素養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和操作方案。

(三)第三階段梳理總結,進行成果推廣

總結“濟育”課程研究成果,從德育目標、德育組織、德育制度、德育課程和德育評價上進一步總結梳理,建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做到聯體又連心,學段有側重,年段有目標,實施有規劃,教育有成果,探索大中小德育體系一體化實施路徑。

二、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具體策略

(一)與學生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學生核心素養界定

圍繞德育課程總目標,學校提出了要培育有報國之志的中國人,濟人濟事的文明人,追求卓越的現代人,具體細化為學生必須具備以“三心三性三力”為主要能力的核心素養:三心即以愛國心、責任心和包容心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參與能力;三性即以獨立性、堅韌性和進取性為主要內容的自主發展能力;三力即以閱讀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修養要求。

(二)與目標相匹配的“濟育”課程開發

“同舟共濟”是學校的校訓,“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是同舟共濟精神的完美詮釋。秉持濟人濟事濟天下的育人理念,學校開發并形成了以品德與健康課程、語言與表達課程、藝術與審美課程三大課程為主要內容的“濟育”課程體系。以品德與健康課程中的心理課程為例,形成了分年級的心理主題課程,六年級如《好習慣,好人緣》《學會合作》《攜手經營快樂的家》《做時間的主人》等,七年級如《拒絕誘惑,健康成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與情緒二三事》等,八年級如《生命的關系——與朋友交,誠以待人》《生命的關系——男女生的交往》《靜心聽花開》等,九年級如《面對中考,我能行》《生涯GPS導航》《生命的對話——挫折對我說》《生命的進階——與學習和平共處》等。通過上述三大課程群的開發實施,將德育一體化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的方式加以推進和落實,同時突出各級段縱向銜接、各學科橫向融通、課內外深度融合的三個特點,將德育一體化課程有機融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形成德育一體化課程實施圖譜。

(三)與德育課程相匹配的重點項目實施

在德育一體化課程推進的過程中,高度重視項目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通過重點項目的實施促進德育課程一體化。三年來,學校從大中小聯動實際出發,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實施了三大項目,分別是“基于班級小組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項目、“寶貝小老師”生涯教育項目和筑夢課程項目。“基于班級小組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項目下接同濟附小“五大習慣管理”課程中的學習習慣培養課程,從預習、聽課、合作、思維、作業、整理、閱讀、管理等八個方面深入推進,形成了《合作生活小組自主管理規范》和《小組合作“榮譽”銀行積分制度》等項目成果,形成了以小組合作自主管理為主要特色的建班育人模式,培養了具有良好合作能力與主動履責意識的學生[2]。生涯教育項目以汽車博物館“寶貝小老師”職業體驗課程為主。學校以汽車博物館作為職業生涯體驗基地,以汽博館“寶貝小老師”職業體驗為載體,開發并形成了隊長學校管理課程、禮儀教育課程、語言表達課程等課程群。自2018年汽博館“寶貝小老師”職業體驗課程開展以來,先后有300多人次參與課程體驗,“濟人濟事濟天下”校園文化精神和理念逐步落地。筑夢課程項目是學校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臺和載體。學校團隊組織對接大學黨團組織,共同開展初中生“十四周歲生日活動”“少年團校”團課活動和同濟校史學習宣講活動等,通過這些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實現了大學生黨員帶中學生團員,團員帶少先隊員的良好局面。大學社團組織對接初中社團組織,共同開展生涯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學業生涯規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力,樹立和明確學習目標,獲得自我發展的長久動力。

(四)與課程項目相匹配的評價方式

強調過程性評價。課程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參與度和興趣愛好,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活動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獲得體驗;積極思考,獲得感悟;積極行動,獲得活動動力。如在德育課程一體化項目中,要求每人每學期完成固定學時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經歷作為學生參加各種評優評先活動的依據。進行服務活動結束后由教師或志愿服務活動基地工作人員簽章,證明其志愿服務經歷。由家長、同學和老師撰寫互動留言,對志愿服務的過程進行記錄、鼓勵和評價,以此調動學生的志愿服務積極性。

(五)與德育課程一體化相匹配的協同機制

1.優質教育資源學區共建共享。學校作為所在學區的龍頭學校,在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方面,努力承擔引領示范責任,努力探索學區共建模式。依托上述中心,學校在學區內舉行多次活動,促進德育教育的交流。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同濟大學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與學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在學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學校也以此為依托,將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推送到學區,讓學區內的更多家庭和家長受益。2.家校共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在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過程中,學校把家長定位為“課程同盟軍”,和家長結成“統一戰線”,共同開啟“成長之旅”。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學校創建了協同合作六大項目平臺:家長學校項目、駐校辦公項目、科技藝術家庭聯盟項目、閱讀聯盟項目、青少年德國文化交流中心項目和青少年創客中心項目。以六大項目為依托,家長深入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的全過程,共同促進和見證孩子的成長。3.大學資源提升德育課程一體化品質。學校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資源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賦予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以同濟特色。一方面,傳承大學“濟人濟事濟天下”的優良文化傳統和責任情懷,突顯“濟”之傳承。另一方面,以大學資源為學生德育課程一體化注入科技、開放、多元、國際化元素,優化和提升德育課程品質。借助大學的母體資源,三年來學校共有3000余人次參加大學藝術文化活動,共參加40余場次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活動,大學60余位教授為師生開展專題講座與報告,共有兩百余位優秀大學生參加中小學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大學母體資源共開展20余次研學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成果

通過課題實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了全體教師師德師風和專業能力,著力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社會履責能力等六項關鍵能力,創新了“學在同濟”的大學、中小學、家庭協同育人機制。

(一)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多維能力

學校積極探索以學生德育課程一體化為引領,構建學校校本德育課程,積極推進“基于班級小組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項目,初步建立起以小組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建班育人工作模式,并以此為抓手積極推動溫馨教室和快樂中隊建設。在綜合活動類課程中繼續推進“筑夢課程”生涯教育項目,利用班隊會課和每月一次的年級大會,圍繞年級教育主題和專題教育要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交流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自信向上的自我發展能力和互助進取的合作能力[3]。

(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向研究型、學術型過渡

隨著課程不斷實踐,課程研究的教師隊伍也在不斷的發展進步。課程的誕生,也打造出了一批優秀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他們既有專業素養,又有課程開發的能力,激發了教師的研究熱情。同時,教育理念也更加先進。項目組的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也都獲得過市、區級別的獎項。

(三)形成了學校的德育課程

建立了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體系完備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形成了總課時達272課時的德育課程體系。從課程內容上看,涵蓋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課程實施載體上看建立了研學課程平臺、生境花園課程平臺和生涯教育課程平臺。從課程評價上看,建立了依托上海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課程評價系統。從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上看,形成了“同濟樣本”,課程品質得到提升。

四、結語

增強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多樣化和選擇性,豐富學生實踐性學習經歷是學校進一步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的突破點,具體如下:

(一)“學在同濟”德育課程一體化圖譜更加系統科學

現有課程圖譜還不完善,課程內容還有待優化,課程實施質量還有待提高。基于這樣的現實,學校今后將圍繞以“德”為核心的素養教育全面實施,以課程圖譜的進一步完善為努力方向,在架構圖譜的過程中完善德育課程一體化體系,提高育人能力和效益,促進學生獲得持續幸福成長的動力。

(二)“學在同濟”大中小德育體系一體化建構更加規范

學校作為大學附屬學校,學校在辦學目標和育人目標上是一脈相承個性實施的。學校將緊緊依靠大學母體資源,借助大學的八所附屬學校共同承擔的教改課題《基于大中小貫通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研究》,以及同濟大學入選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進一步共享“學在同濟”資源,探索大中小德育體系一體化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王飛.思想政治理論課導論[M].安徽: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作者:劉卓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