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效課堂構建措施
時間:2022-01-26 09:40:24
導語:語文高效課堂構建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語文階段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習態度、認知能力等,也成為教學的重點任務。而且語文教學是學生發展的基礎,對學生的整個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核心素養要求下,需要通過高效課堂的構建,逐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高效課堂;措施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策略的改進,再融合一些有效的教學工具,重視對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培養,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有效的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因此,本文在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之后,通過順應核心素養要求,就其具體的改進措施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語言基礎,學習效率較低
語言基礎是學生進行學習的第一步,是保證學生語文高效學習的前提,為構建高效率課堂奠定了基礎。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育者往往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薄弱,尤其是對于一些基本的字詞書寫、發音、造句等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應用,而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由于受到教學進度的管制,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知識的重新教學,或者是在學生對于基礎知識還沒有進行完全掌握之前,就進行了接下來的內容教學,讓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越來越跟不上教學進度,不認識的生字生詞越積累越多,逐步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使自身的語言基礎積累得不到提升。進而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水平發展和后續的寫作能力提升,阻礙了高效課堂的順利構建。
(二)缺乏閱讀訓練,自主意識偏差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的重點,也是體現語言能力的關鍵任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有一部分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尤其是一些課本當中給出的經典性文章,也沒有得到重復性的閱讀指導和思考,導致整個語文教學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得到發展。另外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過于發揮自身的指導性作用,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完全按照教師的安排來進行,沒有養成獨特的學習習慣。在這樣的教學氛圍影響下,學生的閱讀能力弱化,語言能力得不到提升,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使得高效課堂的構建難以實現。
(三)教學活動單一,思維表達欠缺
針對不同教學階段的學生,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需要融合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為前提,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進。但是一些教師難以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當中活動設計也較為缺乏,使得整個班級學生的參與度過低,教學氛圍壓抑,而且學生一些思想觀念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啟發,即使學生想要表達自身的見解,教師也沒有提供合理的機會,教學活動也沒有完全按照學生的發展特點來設計和創新,在這樣單一式的教學環境下,阻礙了學生的整個思維表達發展,不利于學生對以后語文學習的繼續提升。
(四)學習氛圍低下,語言素養匱乏
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共同來討論和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學習氛圍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發現教師往往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單一的教學形式,既沒有游戲的融入,也沒有利用多媒體引入圖片等來進行輔導教學,在教師單純的課文講解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調動,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在整個課堂學習環節沒有參與,思維意識也沒有被調動起來。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氛圍使得學生的言語表達發展受阻,最終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語文理解出現錯誤,語文素養越來越得不到發展,學習成績越來越低下。
(五)審美教育缺乏,文化傳承無效
人文性是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和情感,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從中發現美、感受美,在多樣的情感熏陶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真正從語文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但是,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沒有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讓他們只關注學生成績的變化,因而在實際工作中也總是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成績與分數,找尋更加便于學生掌握的解題思維和答題模板,這樣的教學思維雖然可以為學生的升學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對于他們未來的長遠人生起不到有效的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難發現美,也不能通過審美情趣體會多彩人生的樂趣。要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成長,教師就需要帶領學生學會發現美,借助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凝結了多樣化的審美和內涵,小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也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我們需要盡早培養他們傳承文化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了解文化,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傳承文化,才能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延續下去。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理念,沒有將文化傳承納入到教學目標中,對于古詩詞、地方文化、傳統節日等涉及到文化傳承的內容的教學中,大多浮于表面,將解讀文字和課文結構作為重點,沒有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和傳統進行挖掘,也沒有帶領學生去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新一代的小學生成長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本身就很少經歷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事物,倘若教師在教學中也忽略了這一點,不利于對學生傳承文化觀念的培養,也不利于我國優秀文化的發揚光大。
二、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措施
(一)重視基礎訓練,鞏固字詞運用
要想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率,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師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正確認識到教學的重點任務,并通過相關教學方法的改進,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面對當前語文課堂當中存在的教學問題,教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語言基礎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漢字構成,學會運用字詞來進行句子的仿寫,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在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的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保證運用好課本教材,課本教材作為學生進行學習的第一資源,其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必須受到教師的深入研究和改進,挖掘有效信息,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歡慶》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當中,標記出文章當中的一些生字生詞,并通過結合教學工具來進行字詞的查閱,隨后和小組同學之間進行互相交流,確保自己標記出來的生字生詞都是準確的。比如,有同學標記了“獻”、“奏”、“幟”等字,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之后,對學生標記出來的字詞進行重點的講解,并引導學生進行詞組訓練,嘗試進行造句。“同學們要注意‘奏’這個字,是動詞,它和春天的春字形相似,要注意進行巧妙的區分。經常運用到的一些詞組有‘演奏’和‘奏樂’,同學們在以后學習當中見到這個字,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書寫。”在基礎的字詞教學過后,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正確且流利的課文朗讀,在朗讀到這些關鍵字詞的時候,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眼神提示,同時還應該強調學生閱讀時的思想情感體現,注重體現出文章當中所表現出的喜慶歡樂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意識,逐步實現核心素養的要求。
(二)強化閱讀指導,合理設置問題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向來是教育者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既是幫助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強化思想情感體驗的途徑,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標志之一,是教學環節的中心。在正確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以后,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進,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上的教師主體觀念,真正的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發揮自身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方法掌握,強化閱讀能力,促進高質量的學習,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的過程當中,先是需要幫助學生對文章當中的生詞生句進行解決,最后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下,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重復閱讀,自主探索文章當中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情感反射,并融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情感體驗。例如,在課文《觸摸春天》學習時,學生第一步需要對文章當中的生字詞進行特殊標記,隨后開展第一遍自主閱讀,即通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在第二遍閱讀的過程當中,就需要對文章的結構和優美語句進行標記和總結。第三遍則需要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反應的人生道理。在教師給出閱讀指導之后,學生按照閱讀步驟來進行自主閱讀,并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隨后在師生互動交流環節,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和提問,并進行課文內容的再度總結,正確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完成核心素養基本教學目標。
(三)組織話題辯論,提升語言思維
一個激烈生動的教學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堂,并且能夠在課堂當中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學習自信。尤其是隨著核心素養要求的提出,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發揮學生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自己所擅長的方面進行高效提升,逐步帶動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需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意識到語言發展的關鍵性,培養學生敢于開口表達、勇于創新的精神,提高語言表達思維和能力。在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之后,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沉默、學生學習主動意識較弱的現象,針對某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話題辯論,鼓勵學生無論對錯,只要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就是優秀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自信。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生們經過討論和查閱資料以后,教師給學生總結出話題辯論的主題,即“課堂該讓老師做主還是學生做主”。首先教師需要將同學們分為兩大組,一組的辯論主題是“課堂上老師做主”,二組的辯論主題是“課堂讓學生做主”。在學生分組確定之后,小組成員經過互相商量,確定一辯二辯的選手,以及最后的總結發言選手。此時,教師作為裁判員就可以宣布辯論開始,并及時的進行每一輪的總結,同時還要要求每個小組的每位學生都準備最少兩句到三句的辯論主題,鼓勵每位同學都進行辯論參與,營造一個互動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大膽進行自我表達,鍛煉語言思維,強化語言理解。
(四)設計角色表演,強化情感體驗
由于受到小學階段學生的發育特點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依托于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學生能夠以理解和喜歡的教學方式為前提來進行教學改進。尤其是在學習到一些畫面感較強或者故事類文章時,學生由于受到思維發展的抑制,對這些文章產生的認識不夠深刻,無法運用想象能力來進行場景構建,因此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在綜合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游戲創新的方法,融入相關的情景表演,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場景下進行知識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丑小鴨》時,教師可以先通過一個有趣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出示一張圖片,引起學生觀察和討論的興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上的這幅圖畫,這是什么動物呢?”“鴨子。”“那么這是鴨子小時候的樣子,有哪位同學能夠想象一下它長大以后會是什么樣子呢?是變成了一個更大的鴨寶寶了呢,還是變的我們認不出了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開始對這個故事進行預習,并且邊預習邊猜測文章鴨寶寶長大后的樣子,看看是否和以及想象的一樣。”在學生經過自主預習以后,教師也對該故事的整體內容進行了相關的串聯,幫助學生準確了解了整個故事發生的起始和結尾,接下來可以邀請幾位學生來進行故事角色的扮演,并通過自主創新情景內容等方法,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丑小鴨的努力過程,引導學生做一個善良、樂于助人、有奮斗目標有夢想的人,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情感體驗。
(五)培養審美能力,引導文化傳承
語文教學擁有十分明顯的審美教育優勢,相較于其他較為抽象的學科,語文可以更加具體而充分地體現出各種各樣的美,學生在反復地品讀和感受中體會語言美、人物美、風景美等等,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進而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和發現美。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第一段描寫了草原的遼闊,帶給主人公愉悅的心情。那么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根據這段文字的描寫將這幅草原美景畫出來,這樣就需要讓學生尋找文字中的重點,才能全面地呈現出草原的美麗,讓學生可以積極去發現課文中蘊含的美,不僅僅是文字所體現的美景,還有其中蘊含的主人公的美好的心情。當學生完成了這幅草原美景的畫作后,很容易被文字和圖畫所打動,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中,羊群正在身邊吃著青草,天上的白云輕輕浮動,帶給他們身心舒暢的感受,使審美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然地融入。語文除了在審美教育中的優勢之外,在文化傳承方面也同樣有著很大的價值。再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此時機向學生滲透我國的橋的文化,包括我國古代各個知名的橋、幾種主要的橋的種類、與橋有關的文化故事等等,這樣便可以增加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課外知識的延伸中擴大對“橋文化”的了解,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然后,教師再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古代神話故事,根據這個故事的內容來設計一座橋。我國古代神話故事十分豐富,而且涉及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可以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與自己興趣契合的地方,從而點燃他們的創造熱情,在興趣的推動下認真而投入地完成這一項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于文化的認識將進一步擴大,無論是與橋有關的知識,還是與古代神話有關的知識,都可以豐富學生在文化認知積累,對于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極大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打造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成為小學教學的重點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需要正確的認識到學生語言基礎較弱、閱讀訓練缺乏以及教學活動單一等問題,同時需要尋找這些問題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并通過強化基礎訓練和閱讀指導,融入話題辯論、情境表演、加強審美教育以及引導文化傳承等多種教學途徑,將語文的教學推向更加豐富、有趣、精彩的方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培養學生樂于思考、樂于探索的習慣,逐步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貫穿于教學始終,完成核心素養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包淑婭.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探究[J].讀與寫,2020(30).
[2]劉明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J].南北橋,2020(17).
[3]徐尚瓊.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9).
[4]王衛東.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人文之友,2020(17).
作者:馬五明
- 上一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誤區分析
- 下一篇: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