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課程的理論和實踐

時間:2022-05-23 09:13:00

導語:班本課程的理論和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本課程的理論和實踐

“班本課程”不是一個新名詞,在一些課程理論的論著中都曾出現,但在幼兒園教育的實踐中它確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班本課程”與“園本課程”遙相呼應,它是“園本課程”的一部分,卻又完全不同于“園本課程”。作為幼兒園一線教師,帶著對于“班本課程”的憧憬,我們經過歷時一年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實踐和總結,“生活取向的班本課程”漸漸成型,“班本課程”不再是空中樓閣,它真實得存在、發展著。

“生活取向的班本課程”在理論上吸收了許多有益的理念,通過實踐漸漸孕育起自己的理論土壤,它們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課程”的根莖。

班級也是一個生態系統

從一定意義上講,普適課程指導了園本課程的開發,而園本課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課程的建設,班本課程針對的是特定班級中家長和幼兒、教師的需要。從微觀上講,班本課程涉及到班級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師、幼兒、家長和環境等多種因子。這些因子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一個生態鏈。一個因子的不佳狀態,就會影響相應的生態鏈的功能的發揮。在一個具體的班級,教師、幼兒、家長和環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個教師的專業水準和專業成長的路徑是不同的;每個幼兒的現實的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發展的環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異的,對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個班級所處的空間和形成的班級文化和班風也是有區別的。這些因子,通過班級這個組織,通過班級的活動產生多種多樣的聯系。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因子組成了班級這樣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無視這個系統,就不會產生有針對性的、有成效的課程。因此,班本課程是生態的,建設班本課程必須關注班級生態。

班本課程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級文化基礎上的,班本課程的建構是在與幼兒的互動中進行的,是在教師之間理念的溝通中進行的,是在教師不斷地學習中進行的,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進行的,只有在動態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課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實習場中學習

實習場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學習環境的一個隱喻,意在一個真實的或擬真的知識境脈中使學習者理解知識,也就是說,利用真實的或者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幼兒活動,在活動中,幼兒進行計劃、操作、交往、協商和體驗,并獲得發展。因此,實習場比較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比較適合幼兒園的課程實施。實習場就包含了這樣一些基本的內涵:1.指一種特殊的學習環境,不是教師講,幼兒聽的環境,而是幼兒在作中學,教師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環境;2.這種環境與真實的環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實的生活環境,因此,幼兒比較容易熟悉,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態;3.這種環境是動態的,關聯的,在這個環境中,有很多有利于達成活動目標的相關的材料,有與活動相適應的規則,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存在明顯的或隱藏的聯系;4.這種環境中隱含了當前學習者最需要的知識經驗、技能及情感,這種活動的過程,需要兒童在知識、經驗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兒童能感受到現實的挑戰,這正是兒童發展的機會所在。實習場是一種引導感性的、綜合的學習;是引導探究性的、嘗試性的甚至是創造性的學習;是引導合作學習、共同的學習;是引導幼兒解決問題的學習。對幼兒園課程而言:實習場是一種基本的學習環境;實習場不只適合與科學領域的教育;實習場更多的借鑒現實生活情境。實習場設計的依據是:1.認知活動是境脈化的,不是抽象的;2.認知是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交互建構的;3.概念是只有通過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動情境脈絡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發學習;5.實習場中的材料、活動是有一定的層次的。

班本課程是由一個個相互關聯、不斷遞進的情境脈絡組成的,這些情境脈絡就是實習場。這些情境化的活動必須是真實的,幼兒自己提出對問題的看法,搜尋所有的信息,將現有的知識與原有的經驗聯系起來,解釋、證明自己的知識,最終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他們就像自己在真實世界中對待這個問題一樣進行工作。真實的情境中的各種問題讓幼兒興奮,也喚起了他們學習的責任。在困境中他們積極探索,用自己學習到的方法去解決;真實的情境中,教師的角色也是多變的,教師不僅是內容上的專家,也是一個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專家。說到底,實習場就是要讓幼兒在真實的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并解決與真實情境相同或類似的問題,使幼兒獲得新的體驗,發展能力,獲取知識。讓幼兒用多種材料建構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興趣——問題是學習的真正動力

班本課程的進程始終使圍繞“興趣——問題”展開的,它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問題貫穿課程的整個進程。

首先,班本課程是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課程應建立在幼兒的興趣和原有經驗基礎上,它首先是引發幼兒的興趣,將幼兒自發的興趣和教師引發后的興趣作為課程最初的內容。

其次,問題貫穿課程始終。完全以幼兒興趣為核心的課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師很難把握,關鍵是要把握幼兒天性中的某種東西和其后隱含的教育價值,這就是“問題”。興趣——問題導向課程把握的就是興趣后隱含的問題,幼兒通過各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課程展開的過程。

最后,興趣——問題導向課程關注幼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的程序。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幼兒學習的過程,關注問題的解決程序就是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

給幼兒的發展提供鷹架

“鷹架”觀念源自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或ZPD)概念。每一個兒童在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之間存在有一段待發展的距離,即“最近發展區”。如果教學能夠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則能有效的幫助兒童從原有的發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平。但是,往往兒童需要解決的問題知識和技能要求,會超出他們進入問題或探究項目時的先擁儲備,此時,就需要對兒童的意義形成進行及時的支撐。后來,學者便以“鷹架”作為這種“支撐”的譬喻,說明引導兒童認知學習的適當技術。

因此,“鷹架”就是:幫助兒童把經驗組織起來,形成解決問題的適宜結構,使兒童在形成科學理解的最近發展區上得到及時的支撐。搭建鷹架就是:在最近發展區中提供必要的經驗或聯系以促成其形成適于問題解決的組織良好的經驗結構。且通過“鷹架”提供的學習支持是暫時的、可調整的,當兒童熟練后,不必接受幫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時,這個成人搭起的鷹架就可以撤離。從“鷹架”為兒童所提供支撐的功能出發,鷹架可劃分為信息性鷹架、概念性鷹架、程序性鷹架和策略性鷹架等。在實際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問題的難度,教師靈活地給予相應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課程”以主題形式實施,每一個主題都包含如下的結構:

(1)主題由來和意圖:說明主題是如何產生的,這個主題中融入了教師和幼兒的哪些期待。

(2)幼兒發展狀況的調查:幼兒對主題中的核心經驗的興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確定主題的內容和活動。

(3)主題情境脈絡:情境脈絡是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說明主題的基本線索及線索的形成歷程。

②圖式:圖示主題的情境脈絡。

③舉例剖析:對構成情境脈絡的情境或次級情境進行深入分析。

④幼兒的興趣:尋找幼兒對主題的興趣所在。

⑤面臨的問題:主題實施中,幼兒和教師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

⑥材料:主題展開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材料。

⑦教師的支架作用:教師對兒童提供的不同層次的幫助。

⑧活動效果:主題實施的結果,主要是在幼兒身上的反應。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訓。

(4)主題實施:不是全面實錄實施過程,而是呈現主題中每一個情境脈絡中的實踐“亮點”——對我們特別有啟發或我們產生新的感悟的實踐段落。

(5)主題評價

①幼兒的評價:讓幼兒以合適的方式做主題活動評價的主體。

②家長的評價:讓家長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

③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對課程的建設來說十分重要。

(6)困擾我們的問題:這些困擾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斷努力的動力。

例:主題活動《生活中的數字》

(1)主題由來和意圖:略

(2)幼兒發展狀況的調查:略

(3)主題情境脈絡:

①概述:主題活動《生活中的數字》的情境脈絡分別是場所調研、統計分類、數字物品展覽、游戲。在“場所調研”中我們和幼兒一起在幼兒園、家庭、社區、超市等地尋找生活中的數字,然后再對調查得到的結果進行“統計分類”,根據我們的發現制作和數字相關的物品,召開“數字物品博覽會”,并把這些物品在“游戲”中使用,作為娃娃家、電影院、汽車、數字劇場的游戲材料。

②圖式:

③舉例剖析:

統計分類

數字的調研、統計分類使幼兒獲得了大量真實世界里關于數字的直接經驗,所以當他們進行研究時,比較、歸納、分類、排序等時候,表面上看是在人為的、抽象的情境中學習、練習的數學能力,實際是充分體驗到數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一種主動探究的學習。

幼兒的興趣:略

面臨的問題:

1.分類的標準

將物體按某一特征進行分類時,幼兒最容易想到是按物體的外部特征進行分類,如:顏色、大小、形狀,可按這些特征給調研來的數字進行分類顯然是不合適的。數字是抽象的,看起來都一樣。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給物體分類,是幼兒利用已掌握的邏輯思維能力,辨別物體特征再分類的過程。分類活動有利于幼兒更好得理解、分析他們認識的世界。

2.怎么按數字的排列次序進行分類

什么是數字的排列順序?除了從1到100這樣的順序排列,從100到1這樣的倒序排列,是否還有其他的排序規律?要將已有的數字經驗與這樣的標準進行對應,對于幼兒來說難度較大。剛開始時,幼兒只能說出幾種,他們感到了困難。

不同排序的數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義,數字的意義是隱含在這些排序背后。幼兒在生活中常常缺乏這樣的經驗,他們對數字的認識更多是表象的。通過剖析不同順序的數字,幼兒可以更深層次了解數字的意義。

材料:略

教師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當幼兒面對分類的標準一籌莫展的時候,教師拿出了以往給廢舊材料按用途分類的記錄表。“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進行分類,我們找到的數字可以這樣分類嗎?”分類記錄表啟發了幼兒,“吃”、“穿”、“用”、“玩”被列了出來,我們的第一個分類標準也確定了。按物體的用途進行分類是幼兒已有的經驗,教師做的是引導幼兒將這種經驗進行遷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進行分類之后,我們又將數字按照排列的次序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以前幼兒是沒有經驗的,他們也是想不到的。教師在這里的支持體現了明顯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師向幼兒介紹了這種分類方法,并且詳細解釋按照數字排列次序分類的意義。按照數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順序、倒序、無規則排序和特殊的數字。

活動效果:略

(4)主題實施:

參觀與教、學(場所調研情境中的亮點之一)

數字,無處不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字就需要我們走出幼兒園、家庭,進入更大的社會空間。教師事先和幼兒討論參觀的地點、路線、小組人員的分工、參觀所要帶的記錄材料等,讓幼兒對參觀活動有一個細致的了解,并還要幼兒說說在參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如安全交通、注意力應集中在“數字”上等。

接著幼兒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兒園,帶著紙筆和寫字板立刻進入活動中:瞧,汽車后面有好幾個數字;這是住宅小區的示意圖,上面有家的號碼;圖書上也有數字;那是賣飲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樂、雪碧,那個大門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數字……

回來后,教師讓幼兒將自己記錄的圖畫、表格呈現出來,讓幼兒彼此交流所見所聞。

幼兒大多對參觀活動的每個部分很感興趣。只要教師事先目的明確,幼兒幾乎不會遺漏任何一個小細節。他們不僅對數字有興趣,同時也對小區房屋的布局、圖書、商品都很感興趣,幼兒這些方面的興趣就是教、學的大好機會。教師有意識讓大班的幼兒用筆和寫字板將看到的有興趣的事情畫或記下來,幼兒就會興致盎然地仔細觀察,而不是簡單的尋找東西。在這種基礎之上幼兒才能為物品分類。教師鼓勵幼兒分析、討論,等回到教室后再幫助他們用圖畫、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現觀察結果,才是有意義的活動。

(5)主題評價:略

(6)困擾我們的問題:略

來源于實踐的理論和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構成了“生活取向的班本課程”,理論和實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