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域時間管理思考

時間:2022-10-29 01:57:00

導語:教育領域時間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領域時間管理思考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我國教育領域時間管理與人格、自我、焦慮、學業成績、睡眠等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當前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對該領域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三條建議:1培養大中學生時間管理傾向這一人格應側重的兩個方面;2擴大研究數量,增加研究維度,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大中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時間管理教育;3在教育實踐中注重對大中學生進行合理的時間管理訓練,幫助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教育時間管理現狀建議

AbstractThepaperreviewedthepresentsituationof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imemanagementinChinaeducationandpersonality,ego,anxiety,academicachievement,sleepandsoon;pointedouttheweaklinkinthepresentsituation;andgavetheesuggestionsonthestudydirectionforthefutureinChinaeducation.first,bringingup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houldstickouttwoperpects.second,increasingstudynumbersandhandstoeducate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hird,training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ohelpthemimprovestudyeffeciency,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educationtimemanagementpresentsituationsuggestion

一、前言

時間管理(TimeManagement)是為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計劃和控制、有效安排與運用的管理過程[1]。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陸續編制了有關時間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編制的時間管理行為量表(TimeManagementBehaviorScale簡稱TMBS)[2];1991年Britton和Tesser編制的時間管理量表(TimeManagementQuestionnaire簡稱TMQ)[3]等,使越來越多的時間管理研究反映在教育領域當中,例如,Moore&Price1994[4]發現時間管理與學業表現或成績之間呈正相關。但更多的是從時間拖拉或拖延(Procrastination)來探討時間管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Caroline1995[5]等人認為拖延是時間管理差的一種表現,Dianne1997[6]提出長期的拖延會使學業成績較低;LaurelA等1998[7]指出:缺乏時間管理會造成拖延而使學習時間減少,結果造成考試成績差;TODD等(2002)[98]的研究:增加學業努力的時間會改善學業表現。Weinsteinden[9]等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進行的一套時間管理訓練的結果表明:通過訓練不少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的行為習慣,學業成績也提高了。

我國學者對時間心理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黃希庭等人就時間管理與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黃希庭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TMD)概念[10],他認為,時間管理傾向是個體在對待時間功能和價值上、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它是一種人格特征并具有多維度多層次。2001年黃希庭、張志杰編制了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cale,簡稱ATMD)[11],提出時間價值感、時間效能感和時間監控觀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是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穩定的態度和觀念,包括對個人駕馭時間具有動力或導向作用,是個體時間管理的基礎;時間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個體對時間管理的信念,以及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它是制約時間監控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間監控觀是個體利用和運籌的能力和觀念。并認為,這三個維度分別是自我價值觀、自我監控和自我效能在個體時間運用上的心理及行為特征的體現。

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時間利用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對青少年學生而言,善于駕馭時間意味著出色快捷地完成學習任務,有時間進行自我提高,生活方式豐富多彩[12]。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包括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我們認為,將時間管理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維度,對現階段改善并減少青少年學生靠拼時間換成績的時間總量,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合理發展空間,促進青少年全面康成長,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我國教育領域中時間管理研究現狀的綜述,探討當前研究中的不足,力圖加強科學、有效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整體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2、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時間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時間管理與人格、自我。個體對時間的態度、計劃和利用等認知特點帶有一種人格傾向。梅傳強1991[13]發現A型人格與B型人格在時間緊迫感有很大的差異。狄敏、張鋒等人[14.15]通過對大中學生時間管理與人格關系的調查證明了人格是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調查表明,A型人格比B型人格具有較高的時間管理傾向。A型人格與時間管理傾向及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時間監控觀和TH之間因子除外)。

張志杰等人[14-18]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與自我價值感呈顯著正相關,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對總體自我價值感和一般價值感具有間接預測作用;自我價值感抽象程度降低,時間管理傾向對自我價值感的影響也就越大。因此,善于駕馭時間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古玉等人的研究表明:善于管理時間的大中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較高的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較高。古玉2004[18]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愛情關系、社會交互作用、交談方面的自信均與時間監控觀與時間效能感顯著相關;黎兵2004[17]提出時間監控觀對外表自信有一致性;張志杰2004[19]研究指出,自尊高的學生其自控感也高,時間監控的想法也越強烈,對時間利用的評價也越高,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滿意;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張志杰[20]發現時間效能感在時間監控行為和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時間監控行為既可通過時間管理來影響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也可直接影響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

(二)時間管理與焦慮、抑郁、壓力、心理控制源。有學者對時間管理與個體情緒表現與壓力、心理控制等因素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如秦啟文等人對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進行的調查[21]表明,時間管理效能對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牟麗霞等人在一項高師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指出,高、低水平時間管理在焦慮水平與心理健康的軀體化、抑郁這兩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22];任澤范等人2006[23]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時間效能感對焦慮有直接預測作用;另外,時間管理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在大學生主觀壓力與抑郁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鄧凌等人2005[24]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抑郁存在顯著負相關,主觀壓力與抑郁呈正相關。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和主觀時間壓力對抑郁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由此可見,時間管理傾向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善于管理時間的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善于管理時間的。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們對行為或事件結果的一般看法,這一連續譜的一極是內控性的,另一極則是外控性的[25]。控制源作為一種心理變量,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它會影響到個體對待時間的態度和時間管理的行為。張永紅2003[26]對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表明,大中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時間管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張志杰等人在2004年一項研究中探討了大學生內外控的心理表征及性別差異,得出外控傾向的人常常表現出抑郁、焦慮和對生活壓力顯得無能為力,隨著年齡的增加,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監控感結論[20];張鋒等人的研究[15]表明,心理控制源還存在以自我價值感為中介變量對時間管理傾向的顯著間接效應。這些研究均表明了心理控制源對個體時間管理的影響具有間接的效應。

(三)時間管理與學生學業成績、成就動機。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涉及時間管理與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人們更多地認識到時間管理可能是影響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此領域人們主要從時間管理傾向、時間監控、時間效能感等方面進行研究:張志杰、房安榮、阮昆良等[16、27、28]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表明,中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取得的不同學業成績有一定的關系,即學業成績高的學生與學業成績低的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黎兵2004[17]指出,時間監控觀對學業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分別通過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歸因的作用間接影響學業成績;曹立人等人2004[29]對123名高中生問卷調查表明,時間效能感與學業成績呈顯著正相關,時間管理傾向對于學業成績的回歸效應存在顯著學科差異;鄧凌2005[30]研究發現,優秀生的時間管理水平高于后進生,前者呈起伏發展,而后者的發展呈逐漸下降趨勢。從以上研究中可以認為,時間管理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呈正相關,即善于管理時間的學生學習成績均高于管理時間差的學生學業成績。所以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技能應是改善學習成績的一條有效途徑。

另外,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可能是影響其成就動機的一個重要因素。鐘慧、任澤范等[23、31]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顯著相關,其中與追求成功動機顯著正相關,與避免失敗動機成負相關。時間管理傾向對追求成功和成就動機有直接的預測作用,時間效能感對避免失敗動機和成就動機有直接預測作用。時間價值感和時間監控觀對成就動機有間接效應,善于管理時間的學生成就動機強,而成就動機得分高的人會取得優良的成績。

(四)時間管理與睡眠。有少量的研究涉及到時間管理與大學生睡眠質量的關系。楊勛等人[32]在一項對高校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中指出,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有明顯的預測作用;時間管理傾向和睡眠質量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睡眠質量和時間管理均無性別差異;時間管理傾向高分組在睡眠質量上得分低于低分組,且差異顯著。該研究單一,從被試的主觀評估,探討時間管理和睡眠質量的關系,初步證實時間管理傾向是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此類研究量少,故今后類似研究應增加考察變量,即進一步探討主觀睡眠質量和客觀睡眠質量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準確地揭示個體時間管理與睡眠之間的關系。

三、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范圍與研究樣本有待擴展。目前我國教育領域的時間管理研究,在研究范圍、研究樣本方面不夠廣泛。就研究范圍看,大多為小范圍、小樣本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對象大多局限于城市大、中學生,未見有涉及對小學生、教師及教育管理者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的較為單一,必然限制了研究內容的范圍,也難以在研究內容上取得突破。

(二)研究數量與質量有待于提高。雖然我國近年來對時間管理的研究呈上升趨勢,但應該看到,與國外的研究相比,無論是總體研究數量還是分支研究的數量均有限。尤其在對時間管理傾向與自尊、自我效能、睡眠等方面的研究嚴重不足。這一現狀顯然與當前人們對時間管理的意義認識及教育的實踐需求不相符合。研究數量的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發展。目前的研究多為靜態的水平調查,將時間管理技能應用于教學情景中的實驗研究尚不多見。

(三)研究方法有待豐富。國外學者對時間管理的研究多采用交叉、綜合性方法進行,即較多采用實驗或準實驗的方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相比之下,我國已有的研究大多數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橫斷性調查,較為單一,基本上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且多為單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不夠,缺乏對各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分析,更缺乏跨年級、夸性別、跨地區的比較性的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更準確的了解與時間管理傾向相關的影響因素,難以揭示時間管理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過程中的形成機制,以及時間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之間的復雜關系。

四、建議

(一)注重多維度、多方法豐富時間管理的研究。擴大研究數量、增加研究維度,能使我們更準確的了解時間管理和某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找到時間管理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過程中的形成機制,達到彰顯時間管理意義的目的。更加現實化,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更可行的證據。因此,嘗試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進行研究或與現有的研究作比較研究,發現并了解更大范圍、更多樣群體的時間管理傾向,找出他們之間的差別,以便進行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的時間管理傾向教育,幫助人們更有效的管理時間,從而獲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注重時間管理在教育領域的訓練與應用。當前教學情景中,將時間管理訓練應用到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研究比較少見。國內袁湄[33]從理論角度分析了中學生進行時間管理行為訓練具有可行性。今后在研究中,應努力探索時間管理訓練策略,如心理輔導、體育活動等,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尤其在教育實踐中對承受巨大學習、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進行合理時間管理的訓練,幫助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身心健康的積極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注重對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人格特征的培養。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開展對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人格特征,一方面要注重對目標設置、計劃安排等時間管理行為技能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更要注意學生的自我評價和體驗,即形成學生對時間的自我控制感;另一方面注重個體時間效能感在時間管理傾向的培養和訓練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對管理時間行為的樂趣和成功感,加強培養學生控制和支配時間的自信心,進而逐步完善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特征,為迎接祖國的建設挑戰服務。

參考文獻

1.支富華,楊志江,樊琪.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探析.寧波大學學報,2002;24(4):10-13

2.BrittonBK,TesserA.Effects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grade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1;83(3):405-410

3.MacanTH,ShahaniC,DipboyeRLetal.Collegestudents’timemanagement:correlation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ress.JournalofEducation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4.MoorePC.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andperceptionson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4;55(7-B):3051/PriceDC.Therelationshipofself-management,time-management,andpersonalitymeasurementsto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5.CarolineSenecal,RichardKoestiner.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Procrastinatio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6.DianneMTiceandRoyFBaumeister.LongitudinalStudyofProcrastination,performance,stressandHealth:TheCostsandBenefitofDawdling,1997;8(6):454-458

7.LaurelA.Haycock,PatriciaMcCarthy,andCarolL.Skay.ProcrastinationinCollegestudents:TheRoleofself-EfficacyandAnxiety.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1998;76:317-323

8.TODDJackson,KarenE,Weiss,Jesse,Lundquist,andDeniseHooPer.TheImpactofHopeProcrastination,AndsocialActivityonAcademicPerformanceofMidwesternCollegeStudents,2002;124(2):310-322

9.Weinsteinden.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students’academicachievement.TheJournalof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2004;15(5):3-13

10.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心理科學,2001;24(5):516-518

11.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12.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09-110

13.梅傳強.A型和B型行為類型大學生的時間認知特點的研究.心理科學,1991;13(4):52-53

14.狄敏,黃希庭,張永紅.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和A型人格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54-1559

15.張鋒,畢重增,陳本友.自我價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1(6):106-109

16.張志杰,黃希庭,等.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學,2001;24(6):649-653

17.黎兵,揚嘉樂.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自我效能感,學習歸因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心理學探新,2004;24(4):67-7121

18.古玉,譚小宏.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自信的相關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0(4):51-53

19.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自尊,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中介作用分析.心理科學,2005;28(3):566-568

20.張志杰,黃希庭,崔麗弦.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遞增效度的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報,2004;30(4):42-45

21.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的調查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55-59

22.牟麗霞,王麗.浙江省高師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61-63

23.任澤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陽.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焦慮的關系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1:125-129

24.鄧凌,陳本友.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主觀時間壓力與抑郁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0):659-662

25.RotterJB.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internalversusexternalcontrolof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Monograohs,1966.80

26.張永紅.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26(3):568-569

27.房安榮.學困生與學優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對比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4:45-49

28.阮昆良,鄧凌.學業成績高低分中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特點的研究.青少年健康,60-64

29.曹立人,曹曉華.高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認知方式,元擔憂水平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人類工效學,2004;1(3):13-15

30.鄧凌.中學優生與后進生時間管理傾向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90-192

31.鐘慧.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747-749

32.楊勛,鄒枝玲,廖婷婷.高校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5;2(3):16-20

33.袁湄.中學生時間管理行為訓練的可能性與可為性.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6;5(2):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