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教育途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10:45:00
導語:現代家庭教育途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現代的父母都很重視家庭教育,孩子吃穿優先,學這學那,只要是學習需要的,再貴都舍得投資。是的,現代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成才與否,不僅關系到這些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未來。然而,決定一個人成才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需要健康強壯的體魄、聰明活躍的大腦,它更需要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如勤奮、勇敢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這些是成就事業的重要保證。當前,對這些品質的培養應立即提到重要議程上來。
一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實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為基本要求的計劃生育政策。隨著基本國策的推行,獨生子女逐漸成為我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F在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兩個大人甚至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孩子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參與家務勞動。等到你需要他或她勞動了,才發現孩子怎么這么“懶”、這么“笨”,很多事不想做也不會做。殊不知這些都是因家長疏忽導致的。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做過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僅為0.2小時,即12分鐘。1996年,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調查也發現,獨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11.32分鐘。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孩子家務勞動時間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國的零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按說勞動應多于發達國家,卻為何出現這么一種狀況呢?最根本的就是觀念問題。許多家長這樣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話,其含義是分數決定命運,一切為了考試,什么道德呀、體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勞動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們來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勞動,勞動對于兒童成長有何意義?
在《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中,劉亦婷的母親講述了劉亦嬸的成長經歷。從三歲開始,劉亦嬸就承擔一些打掃家庭衛生的任務,每次吃完東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殼都由她收拾。上街買東西的時候,問路、問價錢、請售貨員過來,提要求等簡單的事,都是由她出面去辦。母親有意識的讓劉亦防從小多做事,并不是因為需要她分組家務,只是因為多動手、多辦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培養具有其他訓練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威特倫花了40年的時間,追蹤觀察了256名波士頓少年,結論是:從小愛勞動、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與各種人保持良好關系的比不愛勞動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業少16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生活過的充實美滿,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
從孩子的成長需要看,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成員,衣食住行樣樣需要勞動,誰也沒辦法超脫。與其說等到長大了,面對許多事情束手無策的時候再培養他的勞動習慣,倒不如從小開始,微風細雨、循循誘導。應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負一些責任,以確立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長處理問題的能力。從教育的角度看,獨生子女的勞動與健康人格的培養密切相關。相關資料統計表明:獨生子女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越有利于形成勤勞勤儉的品德。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勞動和制作都需要動手,手上大量的神經束通過大腦,促進腦神經元的發育和完善,伴隨著思維和想象,促進智力發展。因此,父母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并以此作為培養優良人格的一個切入點。在家務勞動中,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的崗位,鄭重其事地交給他,使他具有光榮感和責任感。父母應當經常鼓勵孩子,并給于具體幫助,使他感受到勞動的價值、樂趣與豐富多彩。
二
現在的孩子與以前的孩子不同,遇事沒有耐性、淺嘗輒止,是他們的通病。家長應該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毅力,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挫折,戰勝困難。同時,從生活的一點一滴上培養孩子的頑強毅力,逐步養成良好的性格。
有人說“天才就是勤奮”,也有人說“天才就是毅力”。不斷的勤奮就構成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幼兒成人后能否成為有用之才,與性格有很大關系。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38位考生特點的研究表明,他們的共同特點為學習有毅力、勤奮、刻苦、獨立思考,碰到困難能堅韌不拔。毅力,是成就事業的保證,是一切成功的必備條件。然而,人類良好的意志品質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培養和教育形成的,它對孩子的智力、興趣、愛好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意志的強與弱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以生活習慣為例,可規定合理的制度,要求孩子必須遵守,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是十分重要的。馬卡連柯指出,規定兒童在一定的時間起床,是對于意志的最根本的訓練,它可以改正在被窩里幻想的習慣。堅持體育鍛煉對幼兒的意志也有權為重要的意義。孩子什么時候能真正堅持體育鍛煉了,他的意志也就堅強了。家長、教師要為孩子提供鍛煉意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煉意志,形成自信和不畏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必立即出面解圍,要給他們自己處理困難的機會。當他們遇到難題束手無策時,應鼓勵他們再想想辦法,勝利往往在于“堅持一下”的努力之守。那么,如何培養孩于的毅力呢?
激將法。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的情況下,對于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故意這樣說:“我不相信你能獨自完成這件事情!”“這道題可能要過段時間你才能解得來?!甭犃烁改傅脑挘械暮⒆訒徽J輸,悄悄地就把事情給辦了,絞盡腦汁把習題想出來,以證明自己能干。這時家長要給予適當的表揚,讓孩子在快樂中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故事熏陶法。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為了培養孩子具有頑強的毅力,父母可有意識地控集一些古今中外因堅毅魂強而成就事業的名人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受到了熏陶,得到感染,從而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
榜樣示范法。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了培養孩子的毅力,不管做任何事情,父母要以良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給孩子一個有力直觀的榜樣力量。
競爭比賽法。有的孩子競爭意識很強,凡事都要比個勝負高低,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賽局”,可以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比賽,也可以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賽。讓孩子在比賽中品嘗快樂,在競賽中磨練意志。
在一些發達國家,家長能自覺地搞“富門寒教”。在美國,家長讓孩子們從小“自找苦吃”,學會獨立生存的能力。在瑞士,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給人家當傭人。在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在家里要承擔一些義務。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苯洸黄鹉ルy、沒有頑強的毅力,是成不了棟梁之材的。
三
與人交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培養孩子的協調性、寬容性,及時矯正自己的錯誤。同時,還可以幫助孩子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為雙職工,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再加上住房的封閉性,人們之間的交往明顯減少。一部分家長出于種種考慮,不鼓勵孩子之間串門走動,使得孩子之間交往減少。應當指出,這已經構成扭曲孩子人格的危險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我國“兒童孤獨癥”患者已經超過了50萬。在廣州醫學院兒童訓練基地的接待統計當中,80%“孤獨癥”患者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因為工作很忙沒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而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和孩子之間進行溝通,這是導致兒童患“孤獨癥”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樣預防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呢?(1)讓孩于看到父母與人相處及待人的榜樣。要想教會孩子與人和諧相處,父母首先應該時時處處注意處理好各種關系,互相初助,協調配合,為孩于提供直接的榜樣。家庭熏陶,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學會與人相處。家里人都是這么說、這么做的,孩子自然而然也就這么說、這么做。(2)為孩子與人相處創造條件。鄰居,親戚中總有年齡相仿的孩子,家長應創造條件讓他們相處,建立友誼,把他們請到家里來與孩子玩,家長應熱情友好地招待他們。也可常帶孩子及其同伴一起外出打球,參加戶外活動等。(3)在孩子之間的沖突中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不必介意,更不必參與進去。沖突會使孩子認識到在與小朋友相處時,必須經常抑制自己的欲望,不可為所欲為。家長可以因勢利導,逐漸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4)教給孩于一些必要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使自己與別人相處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那就要養成言談文明札貌、舉止得體的良好習慣。要主動與人交往,根據人際關系的交互原則,別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自己感興越的。因此,要想贏得別人的好感,與別人友好相處,就應做交往的主動者,增強與人交往的自信心。(5)與人交往要抱著同情、理解的態度,學會從對方角度看事情。同情與理解是溝通人們內心世界的情感紐帶,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如果孩子不學會理解對方,體驗對方內心的真實情感,就談不上與對方和諧相處。(6)學會幫助別人。要想與別人友好相處,對別人有所幫助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學中的幫助是廣泛的,既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對于痛苦的分擔、觀點的贊同及提供建設她的建議,也包括困難解決上的協助和物質的支持,使孩子在幫助別人中享受愉快。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與支持,家庭教育應注重培養孩于的非智力因素,即勞動的習慣、堅韌的毅力、與人友好相處的能力等等。培養一個健康、成才的孩子,不僅對于家庭本身,對社會也是個貢獻。
- 上一篇: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計劃
- 下一篇:家庭教育矛盾現象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