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論文

時間:2022-08-04 09:03:00

導語: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論文

摘要: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在許多學校開設起來。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研究性學習與教師的合作能力、學校常規教學、第二課堂活動、選修課、學科競賽活動、學校常規管理、學生課題的選取以及學習的組織形式等都值得我們關注。

關鍵詞:合作能力常規教學第二課堂常規管理課題選取組織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研究性學習列為必修課,每周3學時,2001年秋,研究性學課程已在不少中學開設起來,在實踐中,筆者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施研究性學習應關注教師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能涉及多門學科,如光污染課題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城市標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術等內容,這些不是一個教師、一門學科所能單獨解決的,部分選題還可能超出中學教師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各科教師協同作戰、密切合作。這樣,既可以促進老師的工作,又使他們在知識、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含義說得很清楚,他注重的是研究過程,而不是研究結果。這對習慣于抓高考的老師來說,無疑會出現偏差。在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些老師為了急于出成績,包辦代替現象嚴重,有的老師自己親自上陣,把學生丟到一邊,無形中剝脫了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嘗試體驗,違背了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學生沒有實際“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師明確自己既是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更是研究性學習的合作者、學習者。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選題,可先由學校組織在研究方面有一定專長的老師,分班(組)就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方案的確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進行具體的講解、示范,以此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學校應結合學生所選課題,將全校相關教師的專業、專長、業余愛好及已有成果介紹給學生,以便師生雙向選擇;還可以依據選題情況分類組成研究小組。這樣既利于學生管理,又利于師生的合作和交叉學科老師集體討論、協作。

二、應關注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是新型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常規教學是研究性學習開設的基礎、前提,研究性學習是常規教學的補充,深化,二者經常會發生沖突,一些老師認為強調研究性學習會淡化常規教學、影響高考;一些老師認為研究性學習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及學校場地,在學生管理上會給學校帶來困難,使一些老師在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有“抵觸”、“消極”情緒,干脆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也有一些老師認識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學習當作“課”來上,或把他辦成“講座”,以此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忘記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門沒有教材和固定學習模式的新型課程。出現這種情況,學校應在保證常規教學秩序穩定和教學任務完成的同時,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改革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升常規教學、擴展學生眼界,培養學生能力。

三、應關注研究性學習與選修課、第二課堂活動、學科競賽活動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與選修課、第二課堂活動等為新型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的價值取向不一樣。研究性學習是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課題和探究性學習實踐,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他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自主選擇,注重整體發展。選修課是學校依據學生興趣和要求開設的學科擴展類、加深類及其他邊緣學科等課程;而課外活動則是學校開設的如科技活動、體育活動、藝術團體、美術團體等社團活動,學科競賽活動是對一些基礎好、單科興趣濃的學生知識的加深和擴展,他在學校課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學習之名,行選修課,活動課之實,他們之間相輔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學科競賽活動、科技活動及第二課堂活動,更不能把研究性學習引向單一的知識探究而變成單科知識去學習,讓學生當作新知識點去記憶。教師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是對其探究方法的指導,而不是新知識的傳授,應讓學生在自主選題的基礎上,在探究實踐中去發現、去感悟、去創造。

四、應關注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常規管理和教師負擔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課程實踐活動多,學生要進圖書室查資料、進實驗室動手實驗、上網搜集信息、外出訪問專家,給常規的教學管理帶來了新問題和極大沖擊,主要有學生外出及實驗的安全問題,指導教師的安排問題,教師工作評價考核問題等。而科學有力的常規管理是研究性學習開展的保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問題、管理問題把教師、學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學生將研究性學習時間視為逃課的最佳時機。要堅持科學的常規管理,對發現的新問題給予及時解決,不斷改進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傳統,又不局限于舊傳統束縛師生手腳,以防止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生外出發生意外事故、學生上網聊天、亂花錢、誤課等現象。

搞好研究性學習,往往會加重教師負擔,學校既要保證教學常規的正常進行,又要注重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做到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講奉獻,又按勞取酬。

五、應關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課題的選取

1、課題的選取要符合實際。

實施研究性學習,學生在課題選取上會涉及各個學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選題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選取的題目太易,不具備研究價值,幾節課就解決問題,如選取加碘食鹽中碘的測定,這顯然是一個家庭小買驗,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選題只憑想象,太大太難,需要的人力、物力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而無法開展研究,如有的學生選取酒精燈火焰溫度的研究,這是一個看似簡單而又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成都的學生在研究時可以在學校物理、化學實驗室作實驗,可以上網收集資料,還有機會到川大、科分院作實驗、訪問專家以獲得更深的知識,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績,但農村的學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和條件,也就比較難取得滿意的研究效果。

2、課題的選取應關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學的高中新生,全國試用的新教材,在各個學科的不同階段,分別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這些課題是經過專家審定的既具有研究價值、又比較符合學生實際的指導性課題,值得學生研究,同時也為學生選取其他課題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師應認真學習、感悟新教材的內涵,盡可能引導學生選取與所學知識有關,相近的課題.這樣,既易于著手研究,容易人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和創新動機,又不至于偏離常規教學太遠,還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應關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1.現在研究性學習組織形式出現的弊端。

從現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組形式組織實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組成員隨意性太強一、不科學、不合理。一個小組的成員從5-10人不等,也有的一個小組達幾十個人,實際上,這樣的組織形式有合作學習的形,無合作學習之實,不少同學在開展活動的時候,借研究性學習之名,而行玩耍取樂之事,借查資料而看無關的書籍,借上網收集信息卻聊天打游戲。有不少同學通過研究性學習感悟深刻,也有不少同學感悟膚淺,其原因除與學生的認識不夠和自覺性有關外,也與組織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學生缺乏責任感、積極性、主動性有關。二是小組成員角色僵化,不能滿足不同角色的體驗,在合作學習的小組內,成員按不同的分工擔任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資料保管員、數據處理員等。而現在的合作小組,就忽略了角色互換這個重要問題,往往把平時成績好、工作能力強的學生委以重任,而平時成績差、習慣不好的同學作配角,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學干得有聲有色,每次展示活動都得表揚,而其他同學趁渾水摸魚,忙里偷閑耍去了;甚至個別小組長缺乏責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帶頭作用,最后的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組織形式的遺漏造成學生學習收獲差異很大,這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方針相背離。因此,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非常重要,應落到實處。公務員之家:

2、優化研究性學習組織形式的幾點意見。

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合作小組成員的數量一般要控制在5-8人左右,成員大少,工作量太大,將影響學習熱情的長期保持;成員太多,易造成人浮于事,形成學生心理不平衡,干得多的有怨氣,沒事做的有牢騷;而5-8人一個小組,使組內無閑人、個個有事做、既不繁重、也感覺輕松。二是合作小組成員的角色要定期輪換,讓每一個成員都有不同角色的體驗,讓他們體驗到怎樣與人合作及合作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無優生與差生之別,更不能以課堂學習成績的好壞來推測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表現。事實證明,一些平時老師心目中的所謂“差生”,恰好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超凡的社交能力、動手能力,而一些“優生”涉入社會與人接觸,還沒有開口就面紅耳赤了。所以在研究性學習中,應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擔任不同角色,讓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使每一位同學的才能得到全面展示,以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三是以合作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成績,現在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評價體系,既然以合作小組的形式來開展研究性學習,評價就應以小組評價為主,只有把小組評價賦予很高的權重,才能讓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更注重與他人合作、對集體關心、同學相互幫助,讓小組學習保持良好合作氛圍,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每一個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弘揚。

總之,開展研究性學習,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大多數老師,都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做許多細致的工作,更廣闊地探索、研究,才能讓研究性學習真正發揮作用,以達到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作用;才能使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教育對象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