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課對學生創新思維培育

時間:2022-04-24 10:20:00

導語:語言藝術課對學生創新思維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藝術課對學生創新思維培育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已成為目前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作為高校更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

1語言交流藝術課程介紹

語言交流藝術課程是我校一門旨在提高學生溝通能力的基礎課程。主要安排在高職一年級第二學期授課,現涉及我校護理、助產、藥學、視光、口腔技術等多個專業。我校是一所衛生類高職院校,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高素質、技能型的醫藥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為主。無論是護理工作還是醫藥營銷等工作都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職學生除了掌握專業技能更應該能靈活運用語言交流技術,以期日后踏上社會后能更好地適應崗位。本著這一宗旨,本課程除講授課程外,為學生安排了課堂實踐課程,鼓勵學生開口講,組織學生自我介紹、場景問答、公開演講、分組辯論等。希望能幫助學生在公眾面前樹立自信心,提高語言溝通水平,促進相互交流,同時在“切磋、琢磨”中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創新思維。同志指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杰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促進個體創造性能量的釋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何所謂創新思維?其基本含義為:在已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以及新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統攝各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腦有意識的悟性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的敏捷轉換和靈活選擇,突破和重新建構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獲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預測能力的新的認知模式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及規律,并進一步提出具有獨特見解的具有主動性和獨特性的復雜的思維過程。盡管某些腦功能遺傳因素也為創新思維的發生發展奠定了優劣不同的基礎,但總的來說,個體的創新思維是通過后天的社會實踐、日常的思維訓練,才逐步形成的。要有創新思維就要有創新教育作為基礎。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人格,亦即開發個體自身潛能、提高個體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創新教育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

2授課方法與效果

在語言交流藝術授課過程中,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調動課堂氣氛,倡導民主討論,培養學生各類創新思維。

2.1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主要將語言交流能力的訓練和學生習后工作環境實際要求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性、實踐性,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情景教學”法在語言交流藝術課程中的運用,實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塒各種不同專業不同工作場景,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學生基礎知識,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學生在實際生活和今后丁作中將會遇到或可能會遇到的場景,進行交流的“仿真”訓練,以促使學牛南“被動交流”向“主動交流”轉變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實踐,情景教學法在課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學生聯想思維、想象思維方面。如:在課堂中,我們通過假設病人人院的場景,表演護士向病人做好介紹工作。同學們邊看表演,邊想介紹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同學提出介紹時護士可以說自己的全名,然后說自己的呢稱,這樣容易稱呼也拉近了病人和護:L之間的關系。這一提議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稱贊。“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揮想象力,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在語言交流藝術課堂引入辯論是一種很好的模擬社會活動的情景創設方式。在辯論中雙方需各持己見,仿佛置身于實際場景,訓練學生準確、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表達觀點的逆向思維能力、集中思維能力等。如:在論辯“是否應該推行安樂死合法化”的辯題時,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論戰。正方認為:安樂死是一種解脫方式,能減少病痛折磨。有些不治之癥不虛該耗費精力和財力。但反方認為安樂死合法的標準很難規定,如果病人意識不清,家屬是否會利用安樂死來逃避應付的責任呢?或者,病人如擁有房產等資產,子女是否會借安樂死的名義獲得不正當利益?反方還認為:人與病魔作斗爭本來就是一種崇高人格精神體現。

2.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式。其著眼點在于培育提高學生創造性使用原理、原則、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學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學會對已有的資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維的不斷深化,在力圖對一個現實問題尋找多種解答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思維。語言交流藝術課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描述的是一些交流的境,沒有答案,只有事實;案例討論的結果,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的角色中,根據材料所提供的情況,做出自己的決定;且案例教學多采用討論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創造環境,學生有較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自由度大。如:演講訓練中,給學生閱讀材料,學生看問題角度不同會得出全然不同的演講主題,而通過課堂演講形式,學生之間互相聽講,互相點評,加由老師總結,形成了思想的交流,相互促進。又如:在讓學生觀摩《2001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武漢大學對香港大學辯論賽》(辯題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否可能并行)視頻后,請同學分析香港大學隊戰敗原因,同學們通過思考得出了多個不同的結論。有同學指出反方準備不夠充分,思維缺少邏輯性。有同學指出反方辯手理論演說過多事實依據,不夠形象,缺乏吸引力。有同學指出正方二辯辯詞中語氣詞太多,抒情性強,說服力不夠,辯駁氣勢不足等等。這些結論的得出能看出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類比思維能力等創新思維方面有較強優勢。

3調查結果與課程建設方向

語言交流藝術課程是我校一門新興的課程而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個長期的綜合的培養過程。針對這一課程的建設方向,我們聆聽了相關專家的指導意見,并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3.1訪談調查

我們主要安排對上海新華醫院帶教老師的訪談。訪談主要內容如下:①作為帶教老師,您認為現在學生最缺乏的能力是什么?院方: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不夠。在與病患、帶教老師、同事的交流方面都存在問題。學生剛人社會常常不知道要說什么,或者怎么說。讓她們去問病人病史,她們常把病人所說的記下來,結果發現根本沒問到點子上。提問時引導性、目的性不強。②您認為現在的學生是否缺乏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院方:非常缺乏,比如只會按帶教老師說的去做,而不知道變通。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差,說一步做一步。而且往往遇到突發事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③對于我們的課程,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見或建議?院方:我覺得這門課程開設得很有必要。特別是你提到的教學方法,我們醫院職業培訓當中也采用了。比如情景教學,我們在2010年《解放軍護理雜志》上也發表過論文《傳統教學結合情景分析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案例教學我們也用,如會給學生一系列差錯案例,讓大家討論分析。對于課程建議,我希望加強校企合作,多搜集臨床或實踐中的案例,這樣能更快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

3.2問卷調查

我們對未參與課程的106位學生與參與課程的141位學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從上述一系列表格可見,語言交流藝術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生表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效果顯著。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內容與上課方式也相對滿意。但由于課時有限,訓練時間過于緊張。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努力營造活躍的創新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聯合團委多舉辦朗誦、演講、辯論等競賽活動,促動學生們營建自己的創新團體,以社團和宿舍、班級為重點,加大指導教師的指導力度,在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培養興趣、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重點開拓和深入。

然后,我們會不斷總結思考探索新的創新思維培養方法力求淡化思維定式,改變原有灌輸式、權威式教學方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育,突破慣性思維,探索每一種可能性,從簡單的直線思維轉變到靈活多變的多向思維。力求緊密結合學生的職位特點,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相關的培訓環節,通過游戲、模擬、訓練、互評等多種實踐方式,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樂趣,從而更樂于參與語言交流藝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