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性觀與心理教育人性化探討
時間:2022-04-19 11:20:08
導語:現代人性觀與心理教育人性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心理學的人性觀
(一)心理學
顧名思義,心理學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學心理學方面的學者,不同的學派都建立在人性觀的基礎上,對人的行為和內心都有著相同或者相悖的見解。所以,一般而言,不同心理學派的理論基礎都是建立在對“人性”這一關鍵詞的不同理解,它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性假設以及人性思想。研究心理學要知道心理學的起點與終點是歸一的,起點是人,而又歸結于人。從人出發的目的就死要知道這個個體對事物的大致看法,這是研究工作的領導方針。心理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利用科學的觀點以及方法闡述人到底是什么,從而可以充分的理解人的實質,這也就是人的本性。
(二)人性相關的爭論
我國一些有名的思想家對人的本性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多種人性相關的理論。其中有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1)本性不區分善良與否;(2)本性可以讓它善良,有時也可以讓它不善良;(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性,有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的人的是不善良的;(4)人的本性是有善的根源的,可以發展成善良的本性;(5)人的本性天生就是不善良的;(6)人的本性是善良與邪惡的結合體。
(三)人性論假設理論的相關教育觀點
顯然,各種人性理論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學派都認同環境和教育在人性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天生的本性實際上就是人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根據國內外以及歷史觀點的分析來看,不同教育和環境背景的學者對人性觀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對于自己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施教原則也各有千秋。教育理論的依據就是人性論,依靠教育來發展人性是行善論的觀點,而依據教育來改變人性是性惡論的觀點,還有第三種觀點就是通過教育來塑造人性,這是性無善論的主張。但是無論哪種觀點都是針對教育的方法和研究內容提出相應的不同要求。
二、訴求與追問:心理教育的人性意蘊
心理學教育與其它教育相比較而言是通過對人性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通過對人性的提升而逐漸發展的。心理學教育的本質是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和素質教育,是最具有人性化特征的一門藝術,真正的全面體現并構建人性的一種特殊教育。粗略地判定人性的善與惡在心理學教育中已經沒有理論意義以及實踐價值。所以我們需要成功的轉換人性研究的新視角,其中一個比較具有啟發性的說法就是人性的積極與消極定向之說。這種說法同性善論和性惡論之說是不一樣的,因為這種說法只看重人性里面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倘若教育者看待接受教育者的人性定向不同,就非常有可能采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內容。對于向同一個受教育者施教,對人性持有消極定向的教育者總是習慣于首先考慮受教育者的罪惡方面,而相反,對人性持有積極定向的教育者首先考慮受教育者的對現實的美好傾向。如果是通過馬克思注意的認識論來考慮這個問題,那么所達成的一致觀點就是:人性這一問題不是給定的,而是發展的、生成的;不是同一的或均質的,而是多樣的異質的;不是封閉的或僵化的,而是開放的和變化的。因此當教育者施教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正確的辯證的態度,在全面的理解思考人性的基礎之上予以培育和提升。
三、反思與呼喚:心理教育的人性化走向
到目前為止,人們大多所接受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盡最大可能的開發和完善人性,在這一教育理論下,完全的扼殺了人的主體性存在價值。這種物質化極其嚴重的教育讓教育從業者考慮的只有工資、獎金、職稱榮譽、分值等。這種非人性化的教育必然讓人們的人性有所缺失,從而相繼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網絡或者電視新聞、報紙等地方隨處可見。現在的人們更加過分的看重物質而請示了精神生活,物質與精神生活很難平衡,每個人都可以意識到,但很難居淤泥而不染,這也是一種現代人的通病。所以我們應該主張以人性發展為目的、以人性的成長為教育目標,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最終建立健全的經濟與社會。
四、重塑現代人性
怎樣塑造現代人的人性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這也是歷史使命。衡量心理教育的有效標準就是它是否能夠促進現代人性朝著完善成長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因此一定要回歸到建設現代人性這個軌道上來才可以最終變革心理學教育的觀念。現代人性不是一種靜態的而是一種發展的動態的概念,雖然很難完整詳細的掌握它的內涵,但是要知道現代人是最具主體意識的,是積極主動的,具有自覺的創新精神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夠頑強的適應環境并勇于負責。現代心里教育的出發點就是完善和提升現代人性,這也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努力做到從物化教育到人性化教育的變革,人與人之間能夠增進更多的理解、關心、引領和發展。
作者:單位:鎮江船艇學院
- 上一篇:新加坡檔案管理的特色及借鑒
- 下一篇: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