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審美教育探討

時間:2022-12-01 09:48:27

導語:博物館審美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博物館審美教育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的加速建設和擴張,更多的歷史遺存被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同時,我國的博物館事業(yè)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發(fā)展時期。作為公益性質的文物收藏所和社會服務機構,博物館肩負著收藏、保護、展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職責,更肩負著全民審美教育的責任。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日益強烈,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活動,更樂意花時間走進博物館、圖書館、劇場等文化場所;同樣,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也意識到了吸引觀眾的重要性并開始了革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如何進行,將對博物館自身運營和社會進步起到怎樣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審美教育;陳列;建筑

一、呈現(xiàn)文物之美

如果,一座博物館中的陳列只是把文物一一羅列,不講求呈現(xiàn)的視覺效果和參觀的節(jié)奏,那么,這樣的展覽簡直是一場災難,也是對文物和藝術品的褻瀆。如果,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后對其中展品沒有留下印象,那么,展覽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更談不上教育大眾了。博物館展示的文物都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的,具有某個時期特點,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代表性作品,所以,博物館不應該是乏味的陳列室,而應成為能讓人感受文物之美和人類智慧結晶的殿堂。如今,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堆砌式展示方式已然被摒棄。有的展覽在一個展廳只放置一件文物,目的就是將所有的目光聚焦到重要文物身上,利用空間來突出文物的地位。然而,通過減少展廳單位面積內文物數(shù)量來達到展示效果仍然屬于被動吸引觀眾的方式;通過展廳內的氣氛營造和燈光運用來突出文物的美感,以達到提升觀眾對文物的關注度,就是一種更為主動的呈現(xiàn)方式。在當今展陳設施日趨完備的條件下,展覽方式還出現(xiàn)了更多新花樣,例如:全息投影技術、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和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應用,不僅能讓觀眾能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甚至可以與文物進行虛擬互動,更加直接和主動的去獲取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不論是空間環(huán)境,還是展示技術的提升,其宗旨都是要將文物攜帶的信息傳播給觀眾,其本質是引起觀眾的感動,然后再從感性關注到理性認知,從而讓觀眾對文物及其攜帶的信息記憶深刻。這一切能自然的發(fā)生完全依賴著美好的展示。因此,如何呈現(xiàn)文物,記住文物所攜帶的信息,是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中應該深思熟慮的。這也是博物館走向人性化的必然要求—對“物”與人的雙向尊重,不但要講究展示技術和氛圍烘托,還要考慮到觀眾的參觀視角和心理。

二、建筑之美

某種程度上來說,博物館的建筑成為吸引觀眾的一項軟指標,甚至體現(xiàn)了這座博物館的自身定位。許多博物館在建筑設計上頗下了一番功夫。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亮點為:建筑造型與所處環(huán)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具匠心;建筑材料考究和內部構思的精巧,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在簡潔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基礎上充分運用中國江南古建筑的元素,既有中國建筑園林的意趣,又具備現(xiàn)代建筑的功能性與通透感。蘇州博物館的建筑本身成為了該博物館的一大特色與亮點,也成為了蘇州的地標和名片。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也是別有用心,將金沙出土的文物與建筑相聯(lián)系,遺跡館外觀為圓形,象征出土的玉璧,陳列館呈方形,象征剛出土的玉琮,設計靈感就來源于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內部設計與結構注重功能性和服務性,每個展廳的裝潢與該展廳展示的文物特點和背景相輔相成,敘事性強,也很好的避免了文物繁多和展線較長所引起的視覺疲勞。成都博物館新館建筑大量采用鋼結構,玻璃和銅質外觀,線條流暢,極富現(xiàn)代感,幾何結構的建筑形制也成為該博物館的Logo標志。新修博物館建筑越來越傾向于獨特的造型、新穎的外觀、用建筑的新、奇、美來吸引觀眾。雖然,博物館中展示的都是古物,但博物館的建筑可以是現(xiàn)代的、前衛(wèi)的、新穎的,正如博物館大量利用新興科技來展示文物一樣。古老與創(chuàng)新,過去與現(xiàn)在都在博物館中得以體現(xiàn),這樣,博物館才具有了連接古今的意義。建筑可以說是美學的集中體現(xiàn),涉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其造型的獨特和功能的完備,布局與內部空間的合理利用等。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建筑還肩負著美化城市景觀的職責,所以,博物館對自身建筑的日趨重視也體現(xiàn)出博物館對建筑美學和所擔負的社會審美導向責任越來越看重。博物館要實現(xiàn)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良好運營,就必須擺脫過去給人的刻板印象,而建筑正是博物館重新定位的外在條件。

三、小結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博物館是美育的場所,“要求知識以外,兼養(yǎng)感情”,這也是對博物館工作的高要求。然而美育又是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如今,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精神需求明顯增加了,現(xiàn)有的審美教育也就顯得尤為不足和落后了。然而在博物館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也出現(xiàn)了一些盲目追隨潮流的現(xiàn)象,如博物館、紀念館或美術館的建筑外觀過于相似和雷同,自身特點不突出。千篇一律的外觀和陳列模式只會讓人感到麻木,審美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博物館中的美育也絕不僅僅是通過文物或藝術品本身來獲得,還必須通過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空間布置、細節(jié)處理來加以凸顯,也需要博物館用有特色的建筑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加深觀眾對美的感受。如果一個博物館的陳列不吸引觀眾,觀眾就不能從陳列中獲得信息,那么教育大眾也只是空談。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收藏了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承載了人類悠久歷史與文明的神圣場所不能施人以美育,如何讓人對文物和民族歷史產(chǎn)生感情呢?在當今網(wǎng)絡時代,博物館的工作重點不只是向公眾提供信息,還必須提高服務質量和自身吸引力。同時,審美教育正逐漸成為博物館吸引大眾的重要手段。博物館中的審美教育也是課本所無法替代的,它更直觀更感性,依托于歷史淘洗后的文物精髓,集合了不同時期的民族藝術和審美情趣。席勒曾提出:“美必須作為人性的一個必要條件表現(xiàn)出來。”從遠古至今,追求美是人性之使然;從舊石器時代的巖畫到后來各類藝術表現(xiàn)和留下的藝術作品,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單從這一點來解讀博物館的職能,它作為大眾接受審美教育的場所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這也是對人類歷史文明和人性的尊重。博物館發(fā)展至今,逐漸從單純對“物”的重視向“人本”傾斜。正因為博物館是集中展示人類文化遺物的場所,是歷史的縮影,博物館的審美教育職能就是要樹立“美”的標桿,以文物之美打動觀眾,教以人鑒賞美的能力,這也比其它任何方法更能增加民族自豪感和保護意識。而要感動前來參觀的博物館觀眾,不僅是展示文物之美,還要解讀“文物的美”,也是讓觀眾理解的過程。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博物館一樣擁有數(shù)量如此眾多的文物,如果在博物館中能學到如何去理解藝術品的美,那將是受益匪淺的。除了將文物羅列,附上簡介,還應該有更感性的解讀。例如一幅畫作,畫好在哪里,如何看其中筆墨應用、色彩處理等,這方面正是現(xiàn)在博物館還較為缺乏之處。這導致一部分觀眾所理解的好畫就是古畫、名畫,卻不知道到底好在哪兒,美在哪兒。博物館應該成為美的集合體,充分發(fā)揮社會的審美導向作用,以提高大眾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為己任。審美教育是博物館公眾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博物館審美教育體現(xiàn)在合理展示“物”的同時,能讓觀眾領悟到藝術之美、人性之美;能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美”,從感性的角度去追求美。

作者:秦昕 單位:成都永陵博物館

參考文獻:

[1]吳瑋瑛,《博物館的美育功能》,《草原文物》2007(01)

[2]成建正,《博物館的美育職能初探》,《文博1987》

[3]劉衛(wèi)華,《美育,博物館一項值得重視的功能》,《中國博物館》1999

[4]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張玉能譯,譯林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