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農民教育培訓方法
時間:2022-09-07 08:59:42
導語:互聯網+時代農民教育培訓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與農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目前,大部分農民受傳統觀念影響,在農業實際生產環節中,仍然采用傳統的管理辦法,缺乏高新技術手段支撐,進而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步伐。因此,應將農民教育培訓作為農業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首要力量,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對農民進行全方面的教育培訓,以提高農民綜合素養、技術能力水平為主要目的,從根本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1]。
1農民培訓教育的重要性
人類生存均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農業對社會乃至農民經濟水平都可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只有提高農業技術生產水平,才可有效保障人類的生活質量。目前,很多農民一直堅持傳統的管理模式,這既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生產水平,還有礙于新農村工作的落實,只有通過農業發展振興鄉村,才可有效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可直接關乎到農業生產水平及質量,為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民自身綜合能力素養最為關鍵。受到農村基礎設施、教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認知度不高等,這也降低了農業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極不利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可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培養一支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
在建設農民隊伍的過程中,職業農民是其主要發展方向,同時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只有賦予農民一種全新的職業類型,才可有效滿足時展需求。在建設高素質農民隊伍的過程中,應以農業現代化為主要前提,以生產專業化為根本途徑,進而培育一批新型農業從業人員[2]。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具有高收入、高技術、高素質、高地位等諸多優點;通過技術及設備,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一部分新型技術及設備正不斷研發與使用,在此過程中不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主要任務,農民也就無法從根本上了解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而使農業生產模式停留在傳統階段,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1.2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現如今,農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大部分地區都在踐行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在農業實際生產環節中,充分融入綠色、生態等發展理念,從最大限度上促進農業的轉型。那么農業在轉型階段,需從單一化的生產模式逐漸轉變為多元化模式,并在拓寬農業生產領域的基礎上,在農業生產中充分融入現代科學技術。此外,農業作為現代化第一生產力,應將其與第二、三產業充分融合,進而構成全新農業生產體系,并由高素質、高技術的農民隊伍進行管理,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轉型的目標。
1.3構建新型農業經濟體系
在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最為關鍵。隨著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流失,農村土地也逐漸呈現荒廢狀態,需建立全面、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在農村發展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一系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另外,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新型農業經營的主體,為促使新型職業農民發揮自身根本作用,就需加強農民培訓教育,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農民培訓教育工作,提升農民綜合能力水平,讓更多新型農民趨向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有效增強農村發展活力[3]。
2.1拓展教育內容,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培訓
2.1.1加強職業道德培訓教育在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中,應以打造全新農民為主要任務,并積極建設愛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背景下,不僅要提升農民自身技術能力及技能水平,做好農民職業道德培訓也很重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自身經營理念,強化自身誠信意識。2.1.2加強技能培訓教育在新農民培訓工作中,技能培訓占據了主要地位,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也需與科學技術有效結合,以此來提高農民教育的精準度。但是,在農民培訓過程中,還存在農民積極性較差、培訓效率低、資源配置不全等問題,面對此種現象,就需積極轉變農民培訓教育方向,做到學以致用,使農民能夠真正應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此外,在培訓過程中,還需充分迎合時展需求,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平臺解決農業生產及銷售問題。其中,電子商務是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的重點內容,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中的普及,大部分地區都已充分了解到互聯網的巨大優勢,利用新方式開展農產品銷售,而培訓機構也要抓住這一特點,除了要拓展網絡技術、第三方支付、物流知識外,還需加強農戶對電子圖像等技術的了解,從而使農民充分認識電商領域。2.1.3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在組織農民參加培訓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線下培訓,應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使培訓方式變得多樣化、靈活化,這對提高農民積極性有促進作用。培訓機構還需對不同培訓方式及途徑加以了解,使培訓工作更具實效性,例如在開展課程培訓的過程中,可使農民通過電腦、手機終端進行學習,這樣農民可隨時隨地進行培訓,不會受到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直到農民培訓完畢后,還需對其進行考核,只有考核結果達標的人員,才可為其發放畢業證。另外,還可對農民田間實際操作技能進行培訓,將課堂知識與田間實踐充分融合,使農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應用各項生產技術,同時也可有效提高農民培訓綜合水平[4]。2.1.4加強網絡資源的應用在“互聯網+”日益廣泛應用的前提下,目前已逐漸滲透到農業生產諸多環節,使“互聯網+”技術更好的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有效促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并在豐富農民技術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綜上所述,農民培育工作對提高農民自身綜合素養、推動農村振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強化農民培訓教育的過程中,應使其趨向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方向,并充分融合互聯網技術、應用互聯網資源,在提高農民自身知識能力、技術水平、思想認知的基礎上,將新型技術逐漸應用與普及到農業生產中。
參考文獻
[1]陳忠云.“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272(32):18-19.
[2]夏飛.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農民教育培訓展望[J].農業與技術,2020,353(12):181-182.
[3]陳冬."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J].農業工程技術,2020,785(29):9-10.
[4]白宇,姜新通."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農民教育培訓展望探析[J].農家參謀,2019,606(1):45-46.
作者:劉志 單位: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杞縣分校
- 上一篇:互聯網+教育培訓行業市場營銷策略
- 下一篇:K12教育培訓機構市場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