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教材古詩詞內容分析
時間:2022-09-09 09:07:48
導語:高中生物學教材古詩詞內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物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隱性課程育人資源。通過對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與環境》中的古詩詞進行內容錨定、價值思辨及教學案例探討,研究發現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古詩詞資源,有助于跨學科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與培植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實際教學中可應用該資源創設具身化體驗的教學情境、命制多樣化素材的原創試題、掌握科學化現象的實證方式,以及推理邏輯化線索的學科原理。
[關鍵詞]古詩詞;生物與環境;人教版教材;教學探微
我國古詩詞博大精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學呈現,一直發揮著感受語言魅力、記憶文化符號、深化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源,并采用借古詩詞佳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完成實驗探究,并逐步理解其中蘊含的生物學原理等方式深化生物學學科育人價值。基于此,研究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學選擇性必修《生物與環境》為例,對《生物與環境》中的古詩詞進行了內容錨定、價值思辨及教學案例探討,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教材中古詩詞內容錨定及價值探析
(一)以古詩詞展示不同結構層次的生態學內容
人教版《生物與環境》教材主要呈現了生態學的基本知識,蘊含了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等多維度的生命觀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即有機體與非生物環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1]由此可見,生態學的研究范圍很廣,主要在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這幾個層面展開研究。而研究者結合人教版新教材《生物與環境》的內容,整理篩選出該部分內容蘊含的古詩詞(如表1所示)。不難發現,《生物與環境》教材中的古詩詞涵蓋了生態學的不同結構層次。該結果不僅表明教材編寫的古詩詞呈現出內容均衡且分布合理的特點,了解到古人的生態意識不僅僅表現在對綠水青山的贊譽,還包含著對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親昵與關愛之情,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態度和觀念,增強人類與自然界生靈萬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在強調保護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古詩詞中所體現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智慧對我們當下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值得珍視和借鑒的。
(二)古詩詞蘊含育人價值探析
1.跨學科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生物學與文學、思政哲學等學科有著緊密的橫向聯系。教材中的古詩詞呈現于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科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及其思維方式。例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達對同樣事物的觀察,若立場、視角不同,觀點也就不同。生物學巧遇古詩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與人文的關系,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底蘊,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傳承。2.關注生態培育社會責任感我國古人倡導的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理念一脈相承。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幾乎每一章首都配有一首詩,閃耀著中華智慧之光。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是生物學教學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學生應樹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讓地球生態綠意盎然。而在珍惜愛護動物方面,更有“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詩句,尤其是一些瀕危、稀有物種更需要及時保護。
二、教材中古詩詞應用的教學策略探微
(一)滲透古詩詞的具身化體驗,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強調情境化教學。情境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師生互動中獲取知識、建構概念的教學方法。教師利用學生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或者通過圖片或視頻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人寫詩時的意境,并提出相關生物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用學生熟悉的古詩詞開啟新課導入情境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感知生物學與生活的距離,另一方面增加學生在詩詞中的體驗,收獲愉悅感,以加倍珍惜生活。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幅圖,或者配上一段優美的文學小視頻,或者播放課前由學生朗誦詩詞錄制好的微視頻進行課堂教學導入,這樣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又能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關注度。例如,南北朝的《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導入教學,該詩句描繪的是一幅草原生態系統畫面,教師可據詩詞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又如,引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詩句導入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中的捕食和競爭關系的教學。在學習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時,筆者讓學生欣賞“落葉歸根”“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些詩句均蘊含著生物學物質循環的美學價值。
(二)挖掘古詩詞的多樣化素材,命制原創試題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出的問題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通過文字與符號描述的方式即紙筆形式進行建構呈現。[2]教師利用豐富多樣的古詩詞的內容合理命制試題,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得出結論。教師在真實情境下進行教學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的能力,領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升遷移能力等綜合素養。實際操作中,教師可采用戴帽詩詞修飾題干、設計詩詞置換選項、概括詩詞綜合設計等方式命制原創試題。例如,2021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與水”,突出水與濕地之間的同生命、互相依的關系。某調查小組對某濕地生態系統進行調查,發現其主要由灘涂、藻類、浮游動物、紅樹林、白鷺等部分組成,請回答相關問題。(1)宋·徐元杰的“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濕地生態系統的白鷺在繁殖期主要通過“炫耀”的方式尋求配偶,這屬于信息傳遞中的行為信息。若要調查群落中白鷺的種群密度,應采用標志重捕法。(2)小王同學于清晨在某紅樹林濕地公園跑步時,拍了一張紅樹林的照片,并用劉禹錫的詩句“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配文發朋友圈。這說明自然美景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著深遠的影響,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
(三)探究古詩詞的科學化現象,掌握實證方式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特色的學科。新課標提出教學過程重實踐,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3]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合理設計安排與之有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古詩詞中的科學原理,并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在動手實踐中內化相關生物學知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實踐能力。筆者根據古詩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結合教材設計探究實驗“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引導學生做出假設“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采用對照實驗的辦法,學生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的土壤不作處理(自然狀態);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時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學生通過觀察深埋兩組土壤落葉被分解情況判斷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學生動手完成實驗操作,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分解者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古詩詞蘊含生物學科學化現象。又如,教師還可利用詩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表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作用,以螢火蟲為實驗材料,設計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質實驗,達到讓學生感受詩詞意境和生物學實驗的結合。
(四)推理古詩詞的邏輯化線索,涵育學科原理
短小精悍的古詩詞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原理,教師在組織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挖掘古詩詞背后的邏輯鏈條,引導學生分析其隱藏的生物學原理,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概念。蘊意深刻的古詩詞,意味深遠,懸念無限,利用它們的深邃突破教學重難點,易增進學生思維的碰撞,如同章回體小說的“懸念”,在學生質疑、思考、討論中,使美的詩詞與教學重難點完美結合,有效呈現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美中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深化。例如,《唐子西語錄》“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蘊含著生態系統信息傳遞光照對植物的影響。當落葉樹木葉片變紅時,也就意味著樹葉快要凋落了,引起樹木落葉的環境信號是日照時間的縮短。當植物接收到日照縮短這一信號后,在植物激素脫落酸的調節下,葉柄基部的一種特殊結構——離層的細胞就迅速分裂,并產生大量的果膠酶和纖維素酶,這些酶使離層細胞的中層和細胞壁溶解,最后離層處的細胞幾乎都被溶解,于是葉子就掉了。通過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得出詩詞中的落葉是由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光和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結論。同理,教師還可讓學生解釋生態系統功能中的物質循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和能量流動“一山不容二虎”的生物學原理,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詩詞中的原理內涵。古詩詞辭藻精練、意境高遠,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古詩詞滲透其中,可使課堂導入、實驗探究、原理解釋和檢測反饋鞏固更富趣味,活躍學生思維。同時,還能促進生物學知識與人文底蘊的滲透與融合,使學生在認識生命科學知識的同時,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4]
[參考文獻]
[1]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李慶芬.基礎生態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4]梁偉銘.傳統文化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11):91-93.
作者:楊祖芳
- 上一篇:環境生物學研究性教學研究方法
- 下一篇:高考理綜生物學試題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