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思考

時間:2022-10-29 02:13:00

導語:聾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聾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思考

融合教育,系指身心障礙學生之學習方式,由學齡前的家庭教育進入特殊教育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也就是使聾生回歸主流,學會與健全人交流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初步打下看、說、讀、寫的能力,從而培養他們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強他們與社會交往能力,以適應社會生存,融于社會。

語言表達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和傳遞信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作為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聾生在學齡前只會用簡單的自然手勢或形體示意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比如:孩子要去廁所,他就做一個蹲下的動作,因他們未入學前思維幾乎是空白的。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聾生多數在幼兒時期就失聰,所以,語言的障礙導致了思維障礙。入學后,生活環境有了極大的改變,從開學的第一天起教師就用手指語、手勢語(全國通用)對他們進行發音說話的教學,訓練他們的思維,啟蒙他們語言的邏輯性,充實他們的詞匯,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融入社會架起橋梁。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語文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一、聽說能力的培養

第一、初步的說話教學工作,是培養聾生的聽力和注意力。即培養他們注意觀察別人的口形的能力。教師可利用助聽設備(耳背式助聽器、教學用助聽器),培養聾生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讓學生注意觀察教師的口形變化,包括舌、齒、唇的位置變化,以及鼻、喉振動于否,來幫助學生發好aoe……;還可以借助小鏡子或蠟燭等教學用具,幫助學生獲得詞語、句子、字母發音的起碼概念,進一步訓練學生辨別單詞、單句的能力。

訓練方法最好是結合實際,例如,教師說:“這是王老師、那是講桌”“老師教大家學說話”等,讓學生重復這些句子,訓練學生的口語,在辨別句子的過程中教會他們辨別句子中的詞語,比如:“他/叫/張小毛。小明/摔倒/了,小華/把他/扶起來,小紅/拿起/板擦/擦黑板”,借助實物和圖片理解詞語,借助演示動作來理解動詞或詞組等,讓學生說出有幾個詞語,然后指導學生讀準詞語的字音,理解詞語的詞義,辨別音節。

特別是聾生羞于在人前說話,教師就要在公共場合,課外時間,以及課內盡量利用一切機會和他們大聲交談,鼓勵他們大膽說話,對個別膽怯和不敢說的學生,教師更要多和他們說話,看到什么說什么,聽到什么說什么,就象幼兒學說話一樣,給予更多的幫助。

第二、教師在傾聽他們說話的過程中,糾正他們使用詞語所犯的錯誤(最多的是詞語顛倒現象),在進行說話教學中要糾正,例如:“掃地完了”“吃飯有”“玩去要”等,教師要選擇一些美麗的圖片、插圖來啟發兒童說出符合邏輯的話,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思考、想象的能力。教師還要加強學生句型的熟記和背誦,比如:“誰在哪里做什么;在什么地方,誰正在做什么;誰把誰怎么樣了;什么時間,誰還在干什么”等等,以增強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講過的課文要大部分背誦,個別文章也要求會復述下來,只有在聾生的頭腦里留下語言的深刻印象,他們才能正確思維。在課堂上,除了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或復述課文內容,還要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以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每一個詞都要求學生達到正確運用造句,最好利用所學的生詞能說一段短語,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大自然的任何信息刺激學生的視、觸、聽等感官,教師在抓住這些信息引導啟發學生去聯想、去說、去觀察、去體會,以豐富和增強聾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為融于正常人群體打下基礎。

二、讀寫能力的培養

學生掌握了一些詞匯、句式之后,借助拼音讀課文,口述造句和筆述簡單的句子已有了初步的基礎,這時教師應培養他們使用文字的表達能力。

1、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不但要大聲讀,詞句間隔要分明,還要有感情,分角色去讀。同時還要帶著問題去讀,讀完課文能正確回答問題,以便正確理解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可一句一句讀,一段一段讀,邊讀邊想,在讀的過程中,找出生字、新詞,認識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里有幾個單句。學習幾種簡單的標點符號,認識幾種句型,這樣為筆述造句、作文打下基礎。

2、利用圖片、插圖中的看圖說話,能把每句話連起來說一遍,練習作文。比如,看圖時,教師先問“這是什么地方;什么時間,誰和誰在做什么,怎么做;誰先做什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結果怎么樣了。”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問題并把答案連起來,就是一篇內容具體、語言通順的小短文了。教師出題目要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生活。如:“太平山”“大境門”等,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圍繞“野外”的藍天、白云、山川、大地,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并進行寫作,利用“野外”存在的花、草、樹、木、雞、狗、牛、羊等一些信息點,充分擴展與豐富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與現實相符,美于現實,使它們活起來動起來。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整體觀察、從遠處看、近看、上看、下看等不同角度欣賞,如:寫某種花,可寫它的顏色、樣子、大小、花瓣、花托、花蕊、葉子。可運用比喻、擬人形象說明你的感受,你的聽、看、嗅、觸的所有感覺等。寫鳥的習性,可寫它的樣子(眼、嘴、毛等)、顏色、神態、動態、靜態。對不會寫的詞語可鼓勵學生去查字典。我們的聾生寫出的作文往往有他獨特的一面,使人讀完耳目一新。講評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對作品揚長避短的重要手段之作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語言表達和作文能力,要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循序漸進地穩步發展。教學不是一鼓作氣,同樣不是“激情燃燒”,而是一向細致而艱巨的工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文教學是踏踏實實的,教師要不斷聯系實際,不斷研究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步驟和方法,確定目標,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特殊學校的融合教育應透過適當的教育情境設計,讓身心障礙學生與正常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互動機會,增進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已成為當前特殊教育努力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