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職業技能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25 09:12:17
導語:聾生職業技能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我國聾教育存在的問題
聾生學校的教育與職業高中和技校不同。學校教育不僅要增長他們文化知識,還要培養他們自立、自強、自食其力的精神,使其成為合格的公民,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但是,聾校教育的內容難以選擇,國家沒有課程標準,地方沒有指導科目。配備的專業教師有限,設置的課程缺乏針對性。由于生理殘疾的局限性,一部分聾生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獲取信息的途徑缺乏,交往范圍小,就業困難。在犯罪分子的誘騙和脅迫下,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損害了聾生人的聲譽,給自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給社會造成損害,給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一)聾教育研究的缺失
作為特殊群體,有關聾生人群體的研究材料很少,研究聾生青少年個性的材料更少。個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生活、環境、實踐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我們要增加研究機構,加大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聾生群體個性特點的研究,改善目前的教育條件,并及時恰當開展聾生教育,使他們的個性像常人一樣發展。
(二)沒有專門的聾生教材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過程,而教材作為教學內容和學校傳播知識最直接、最主要的媒體,其整體結構、教材之間的遷移關系以及教材在實踐運用中的變化規律,都駕馭著學校的“教”與“學”,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我們在編制教材時,沒有考慮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的很多內容針對性不強,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使得師生不能充分掌握基本知識技能,不能更好地結合本地實際,不能真正融合到學校的教育之中。
二、對聾教育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建議
我國高等教育現在已由數量擴張為主的“外延式發展”階段轉到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階段。內涵式發展是一種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結
構模式,就是注重學校理念、學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設的工作思路。聾教育是構成高等教育發展的元素之一,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如何提升聾生學生的綜合素質。內涵式發展背景下聾生生素質教育應如何進行?
(一)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辦學模式
國際殘疾人高等教育有三種模式:“隔離式”特教學院、普通大學附設特教學院和普通大學中隨班就讀。從我國國情出發,選擇以下特殊教育模式:依托普通高校,由國家承辦主要高等特殊教育,在發展殘疾人初、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要“兩條腿走路”,一是借鑒別國在己建立的特教學校招收一定比例的普通生的做法,方便殘疾人融入社會。二是普通高校盡可能創辦特教班、特教學院或系,集中招收聾、啞生,實施特殊教育,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
(二)注重聾生的素質教育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如何加強德育呢?
1.知行統一,把德育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和實踐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品質,使聾生接受、形成文明行為習慣。
2.用模范人物引導學生,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
3.因人施教,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從實際出發,根據其能力、悟性使用教材和教學方法講解內容。依據聾生在心理發展差異,教師要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4.以情感人,情感式教學是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情感有巨大育人功能,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肯定學生的積極態度,取得學生的信任。對青春期聾生學生的情感教育,聾生進入青春期后和正常的學生一樣,都有著對異性的好奇、對身體變化的惶恐。處理這些青春期的情感問題,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結合聾生學生自身的特點,學校、教師、家庭都要想辦法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讓“愛”始終貫穿在聾生的情感教育中,使他們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未來的美好,幫助聾生學生平穩渡過青春期。加強聾生學生的審美教育,對聾生青少年進行審美教育,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幫助開發智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聾生由于聽力殘疾,他們的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能夠保持平心靜氣、專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情,他們更容易在工藝、繪畫、書法、篆刻等方面獲得成功。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可使他們善于在生活中表現美,創作美。
(三)推進聾生教育課程設置的多樣化
課程的多樣化,首先要保證參與課程設置的人員構成,現代教育課程設置應該具有寬泛的領域,需要國家、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區的參與,應體現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反映21世紀社會發展對特教教師的新要求。以課程理論指導,以社會生活為依據,設置多層次、多規格、多樣性的因地制宜課程,保證結構合理,層次明晰,面向未來,兼顧綜合性與一體化,構建高等特殊教育專業化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四)減輕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壓力
近年來,教師的職業壓力已引起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職業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職業倦怠、抑郁、沮喪、曠工和教師隊伍的流失。目前對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的職業壓力研究極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學校的教師。然而由于教育對象和工作環境的特殊性,特教教師比的職業壓力更大。國外對特教教師的職業壓力的實證研究很少,國內有關特教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則更少。對特教教師的職業壓力調查研究表明,61.3%的特教教師體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壓力,其中最大的壓力源自于學生管理。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合理安排人員和課程,緩解特殊教育教師壓力,使教師把心思花在如何搞好專業教育上。
(五)加強對特殊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第一位聾人校長金•喬丹說的一句名言“聾人除了聽,什么都可以做到!”要從小聽不到聲音的學生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它他們靠雙眼來了解身邊的世界,了解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我們要給他們提供有力的工具。
1.強師資
特殊教育師資力量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特教經費投入有限,特教教師收入水平不高、職稱晉級困難,一些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師資力量十分短缺。(2)特教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是制約特殊教育發展的另一個問題。特教教師缺乏培訓和交流機會,專業能力不夠強,教學質量難以保證。(3)專業人才還是比較少,特教需要懂得殘疾人教育的特點的專業人才,有專業知識,能因材施教,還要具有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2.拓渠道
我國的聾生教育不能停留在識字、數數的階段,如今特殊學校也發展很快,學生除了學習文化課,還有舞蹈、手工、書法等“藝體”培養,動漫、藝術設計課程的開設,特殊教育的內容有了長足的進步。學校還應立足學生實際,拓寬學生社會實踐的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做一名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
作者:高常婷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 上一篇: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 下一篇:群工局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