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與職業道德價值實現論文
時間:2022-09-18 10:43:00
導語:教育良心與職業道德價值實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教育良心是教師高層次道德的表現,是教師職業道德自律性的體現。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和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自覺履行教育職責的道德責任感,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它對規范教師職業行為起著指導、控制和監督及評價的作用。沒有教育良心,教師道德的行為規范功能很難發揮,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和增強教師教育良心。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和造就優秀的教師隊伍,歷來為我們黨和政府所重視。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育的整個過程是育人的過程,教師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教書育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全面地貫穿于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的始終,而且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關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關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一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職業所應遵循的與該職業有關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它具體包括對所從事職業的情感和責任心、對職業規范的認同遵守等。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作了明確的規定:“愛崗敬業、誠實信用、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备餍懈鳂I具體的職業道德是這一總體要求的具體化。
教師的職業勞動是傳播、創造人類文化、文明和先進思想,職業特點是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關系到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影響到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動社會風氣的好轉以及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這是由于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那么,怎樣才能使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得以實現呢?筆者認為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
教育良心是指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向教師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覺意識,是個人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自覺履行教育職責的道德責任感,也是對自我教育行為進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評價的能力,也稱為教師職業良心。教育良心是教師高層次道德的表現,是教師職業道德自律性的體現。在教育勞動中,教育良心首先表現為教師自己對學生、教師集體和社會事業有一種高度自覺的道德責任感,對自己應當履行的道德職責,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把對他人和教育事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上升為對自己本身應盡的義務責任。這種高度的、自覺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是個人的職業道德意識的深刻表現,也就是個人的“職業良心”。其次,表現為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自覺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評價。同時,教育良心又可表現為一種感性情緒體驗:教師在感到自己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良知”時,就會有“良心責備”的情感,從而促進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
教育良心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的綜合表現,是教師的道德靈魂。加里寧指出:“為了真正地進行教育,不僅要很好地熟悉自己的業務,而且要有純潔的靈魂。烏申斯基把‘靈魂’這兩個字理解為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教育者的道德,或者名之為良心?!盵1]它在教師職業道德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1.有利于塑造教師良好的職業形象。教師勞動的好壞,從內在動力來說主要是靠教師自我評價,這種自我評價的準則就是靠教師的職業良心。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體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上,不是靠領導檢查和計算工作量能解決了的,更多的是靠教師的職業良心,教師勞動雖然可以在數量上、實物形態上、指標上作出有形的考核,但是,每堂課知識傳授的程度,備課的深度、廣度,批改作業的認真程度,對每個學生全面耐心的關懷程度,為學生排憂解難的態度等,這一系列大量工作,主要是教師職業良心支配的“良心活”。任何一位高明的領導都很難定出教師勞動在一個實踐、空間之內的質量、數量界限。我們不否認檢查、定工作量等辦法的作用,但是,在教師工作中有些重要的、大量的超額勞動是沒有明文規定,不是靠領導監督的。它是在教師職業良心支配下,自覺自愿去做的。如備課、批改作業到深夜;長年累月地、不分節假日地家訪和幫助后進學生;護送學生回家,帶領學生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等平凡而艱苦的超額勞動,是無法計算的。這些卻是靠教師職業良心的作用,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可以取代的。只有當教師把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關愛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以及與學生的交往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有深切的體會,老師才能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建立起師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在學校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形成融洽和諧師生關系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缺乏應有的職業良心,教育態度、教育方法沒人情味,職業道德冷漠,對學生無興趣,缺乏同情、理解、愛護和應有的尊重。有的教師只管教書,不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老師教育方式呆板、生硬,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甚至采用各種體罰和諷刺挖苦的“心罰”,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傷害與個性的壓抑和扭曲等極為嚴重的后果,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在覺得老師理解他們、信任他們、關心他們,他們也理解老師、尊敬老師、信任老師的時候,才可能敞開心靈的大門,愿意接受老師的教導,聽取老師的見解,把老師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接受下來,并轉化為自己成長、發展需要的內在信念和意志,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學生的自尊、自信是靠他人的尊重來維持的,特別是老師。老師過于嚴厲、粗暴的批評與訓斥,不負責任的冷嘲熱諷,首先摧毀的是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一個涉世不深、對人生與社會缺少深刻理解和認識的青年學生,一旦喪失了做人的尊嚴和自信,對他們自己以及社會意味著什么,每一個有職業良心的教師應該是清楚的。
3.有利于教師建功立業。教師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工資福利待遇相對比較低,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教師,家庭生活負擔很重。但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卻心甘情愿地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職業良心日臻完善,愈來愈充實,并激勵著教師進一步達到心靈的凈化和道德品質的升華。這種職業良心使他們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先為學生,后為自己。有多少人家的子女在教師的辛勤培養下成了專門人才,其主導因素是人民教師在無私的良心支配下,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一心撲在培養學生的工作上的結果。無數事實證明,教師的教育良心,是教師為人民教育事業建功立業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
我國長期以來,在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上,宏觀性地強調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境界多,起碼的行為規范強調得少,扎扎實實的行為訓練更缺乏,使得一些教師不知道如何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并具體地轉化為身體力行的職業道德實踐。因此,社會應努力設法營造有利于教師職業良心形成的環境條件。因為良心是人類在精神上的自律。社會應當使自己的成員在內心確信:德行是獲得自身正當利益的最佳途徑,即使社會暫時還存有許多缺憾,德行也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缺少的;合乎良心的行為,不僅是人性的要求,同時也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心靈安寧和精神充實幸福的行為。教師的教育良心,是一個教師自覺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激勵自己搞好教育和教學工作質量的最重要的內在道德因素,它在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一,在教師選擇教育行為之前,教育良心起著指導作用。每一個教師在選擇自己的教育行為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某種動機,考慮這一行為的目的和后果。教育良心能指導教師為學生或教育利益著想,對教育行為進行思考和權衡,選擇合乎教師道德要求的行為。一個已經確立教育良心的教師,常常會自覺地為行為對象著想、思忖:“這樣對他是不是真有好處?”“這樣做學生會受得了嗎?”“要是我處在這個位置上呢?”等等,進行道德選擇和心理平衡,從而否定不合乎教師道德要求的動機和行為,選擇正確的動機和行為。
第二,在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行中,教育良心起著自我控制和監督作用。在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教育良心對教師自己的行為,能及時處處進行道德上的自覺督促。當教師發現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符合教師道德的要求,便予以激勵和強化,對不符合教師道德的行為,能自我進行糾正。由于教育勞動的一系列重要特點,對教師工作進行外部監督的力量常常是微小的,教育良心的自我監督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當教師發現進行中的行為失當、有差錯時,教育良心發出無聲的命令,要求教師立即糾正自己的教育行為的方式或方向,以確保學生和教育事業的利益。
第三,在教師的教育行為結束后,教育良心對教育行為起著自我評價作用。教育良心,使教師自己的“道德審檢院”,當一個教師看到自己的教育行為合乎教師道德要求,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益于教育事業的利益時,會在道德心理上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和快慰,從而,對自我道德的肯定。當看到自己的教育行為違背了教師道德要求,損害了學生和教育事業的利益,就會在自我道德心理上,產生內疚、慚愧和悔恨,進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促使自己改正自己的行為。
總之,教師的一切道德規范要真正轉化為教師的行為和品質,最關鍵的就是要培育出教師對踐履職業道德的自覺精神,即“教育良心”,它幾乎是教師職業道德完善的最強大的內部動力。所以,必須重視培養和增強教師教育良心。那么,培養和重視教師教育良心應該從那幾個方面著手呢?首先,要具有對教育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如果沒有教師對教育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教育良心的作用就無從談起。如面對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具有高度負責精神的老師,就會主動地去幫助這個學生,給他補課、答疑等。這樣做,教師的良心上就會得到安慰,否則,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感到內疚。面對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來說,他會認為課上完了,就等于完成了任務,至于學生會不會,那是學生自己的事,與己無關。對于這樣一位教師來說,也就無所謂良心上的安慰或譴責。因此,有無責任心,有無對教育工作者高度負責的精神,是培養和增強教師職業良心的前提。其次,提高教師的道德覺悟。教育良心,必須以教師職業道德的自覺自律為基礎。從個體的角度看,教育良心是一種“道德自律”行為,而且,這種自律是以道德自覺為前提的。一個對教師職業充滿敬意和熱愛之情的人,同時具有獻身教育的價值觀,教書育人、一身禮教的社會使命感,才能把職業道德修養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以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等道德規范約束自己,并嚴格規范自身言行,提高履行職業義務的自覺性、習慣性,使自身素質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師對學生冷漠、對工作不負責任、敷衍了事,恰恰是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期,社會利益矛盾較為突出、道德行為失范等消極影響的結果。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廣大教師的道德覺悟。再次,教師要有知恥心、自尊心、自愛心。知恥心、自尊心、自愛心是教師職業良心中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教師連起碼的知恥心、自尊心、自愛心都沒有,當然也就談不上職業良心。知恥心、自尊心、自愛心是培養和增強教師職業良心的關鍵。
在21世紀,教育在發展社會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公民素質以及對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事業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們相信,既具有熱愛和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又具有教育良心的廣大教師,將會更好地肩負起民族與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4.
[2]田可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與文明,2004,(1).
[3]王榮發.現代職業倫理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4]王正平.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 上一篇:文藝部干事競選演講稿
- 下一篇:第一學期全體教工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