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魅力讓學生體驗學習感受探索
時間:2022-12-08 03:13:00
導語:數學魅力讓學生體驗學習感受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只有讓學生以愉悅的心境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動態過程,才能獲得豐富深刻的認知體驗,建構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好數學。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
只有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和現實意義,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知識的本源。在教學中,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比如,學習《千克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1千克的重量,用手掂一掂重1千克的各種物體:木塊、蘋果、糖、味精、鐵條、雞蛋等,并說說感覺如何;再讓學生數一數1千克的蘋果、雞蛋等各有幾個;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哪些物體的重量約是1千克。學生的認知世界中建立的原型越多,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刻。
二、親身經歷,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發展歷程
讓學生盡可能的親身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親身經歷一個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理解圓周率的概念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材料的圓:鐵皮做成的圓、硬紙板做的圓、鉛絲圍成的圓、布剪成的圓、鐘表針尖形成的圓等等,讓學生選擇幾種,通過合作交流,想出辦法測出圓的周長。后三種圓的周長無法操作,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已知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學生很快又能體驗到“不管是什么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認識了圓周率,體驗了參與過程的樂趣。
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例如,學習《比例尺》后,可以讓學生動手畫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學習《統計圖表》后,可以讓學生課余時間到校門口統計各年級買零食的情況,制出統計表或統計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相應措施;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練習:把四個火柴盒包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長方體,怎么包裝?哪一種包裝方案比較合理;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可以讓學生設法測出一塊土豆的體積等等。
四、學會欣賞,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美學價值
數學是美麗的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數學的美,感受數學的魅力。比如,在教學《組合圖形》時,可以讓同桌兩人合作,用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等拼出一幅幅圖案,有的學生拼成房子,有的拼成熱帶魚,有的拼成火箭、有的拼成宮殿……然后請學生欣賞這一幅幅美麗的圖案,說說有什么感受?讓學生體驗到圖形的和諧之美。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觀察、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數學的美,使他們產生動手實踐的欲望。
- 上一篇:小議對影視制作監管設想
- 下一篇:稅法差異和會計的原則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