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11 08:36:42

導語: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

摘要:“雙一流”建設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契機,也對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探討了智慧圖書館的定義和系統架構模式,分析了“雙一流”建設與高校圖書館的兩重關系,提出了“六位一體”的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實現資源、技術、服務的深度融合,彰顯自身價值,助力學校的“雙一流”建設。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智慧圖書館;智慧管理;系統設計;智慧服務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文簡稱“雙一流”)?!半p一流”建設為地方高校帶來了發展契機,也對圖書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如何實現資源、技術、服務的深度融合,轉型為智慧圖書館,使之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目前高校圖書館亟待攻堅的重要課題。

一、智慧圖書館的定義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由芬蘭奧盧大學艾托拉教授在題為《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研究論文中提出?!爸腔蹐D書館”(SmartLibrary)可以使用戶不再受空間束縛,能夠隨時隨地被用戶感知,是一種比數字圖書館更新型的移動圖書館[1]。關于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和內涵,學界眾說紛紜,分別從智能建筑、感知、技術、組成要素和發展趨勢等角度進行定義。本文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發展的主導模式與最高形態,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提供智慧服務為核心,以實現智慧管理為目標,不受時空限制,能夠被感知的創新型、融合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圖書館。

二、“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

2015年“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出臺,在國家層面正式啟動了“雙一流”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圖書館面臨著如何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智能技術驅動圖書館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如何加強文化導向功能,如何優化文獻資源結構和創新、深化學科服務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高校圖書館亟待攻堅的重要課題。面對“雙一流”建設學科服務專深、精細的新要求,高校圖書館要根據本校制訂“雙一流”建設方案,采取積極措施拓展和深化學科服務,提升服務理念、挖掘服務資源、重組服務流程和建設服務平臺,重新進行定位和轉型升級,打造一個管理智慧化、服務專業化、工作效率化的智慧圖書館,助力“雙一流”建設。

三、智慧圖書館的系統架構模式

智慧圖書館的系統架構模式可分為5個邏輯層次,感知層、傳輸層、數據層、平臺層和服務層。感知層是智慧圖書館系統的五官和皮膚,通過非接觸感知,實現對資源、設備、讀者以及館舍環境等信息的采集;傳輸層是智慧圖書館系統的經脈,負責將采集來的數據以安全、可靠、準確、快捷的方式傳輸至數據中心;數據層是智慧圖書館系統的大腦和神經中樞,負責集中存儲、管理、分析、挖掘各類結構化、非結構化的大數據;平臺層負責提供各種業務的管理、維護、操作等接口;平臺層通過單點登錄、統一認證、跨媒體集成等技術,實現圖書館智慧服務的一體化、泛在化;服務層是通過圖書館各類自助設備、人工服務、門戶網站等途徑,為讀者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四、智慧圖書館助力高校“雙一流”發展策略

(一)館舍智慧化。館舍智慧化,實質是以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為宗旨,將先進、前沿的科學技術滲透到建筑設計中,使其結構、系統、服務及管理得到優化,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環境?;谠萍夹g、物聯網等技術的圖書館館舍,能夠實時控制室內的溫濕度、照明、公共衛生、消防等系統,實現對圖書館建筑能耗的管理和優化,實現節能減排。通過在館舍內布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不僅能夠及時監測環境衛生問題,還能夠監測突發的安全隱患,第一時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圖書館始終處于安全的狀態。(二)空間智慧化。智慧空間是以讀者需求為中心,集知識共享、學習、社交、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綜合空間,有寬敞舒適的環境,完備的技術支持,空間獨立,隔音效果好,可獨立支配。高校圖書館通過空間建設,實現功能升級,改變傳統服務空間模式,轉變為集現代化設備、設施于一體,融合學習、研究、社交、文化、創新等功能的智慧空間。智慧空間整合了資源、人力和服務等要素,能夠全方位提升用戶人文素養、藝術素養、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智慧空間的建設要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加開放、自由、創新、互動、易用的空間。(三)管理智慧化。智慧管理是智慧圖書館功能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人員、書刊、設備和座位的智慧管理。當用戶進入圖書館,接收器會自動識別用戶信息并記錄人員進出館和在館中的流動情況,同時將數據實時傳送給圖書館管理系統。系統會自動生成用戶進出館時間、次數、借還記錄、咨詢記錄等報表,建立用戶數據檔案,以便用于管理和分析。通過在書刊當中加裝記錄書刊基本信息和空間位置信息的芯片,館員和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詢相關書刊的信息、館藏書目數據、借閱數據及書刊當前存放的位置。對資產的智慧管理,不但能防止資產被隨意帶出圖書館,還可以方便地對資產進行定位、監控、清點和統計。采用座位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對座位的智慧管理,用戶可以通過在線或現場預約的方式,進行座位的選擇,提高座位的利用效率。(四)數據智慧化。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圖書館迫切需要挖掘資源、業務流程和用戶行為大數據的潛在價值,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分析,為管理決策、科學研究、科技創新提供參考和支撐,充分體現智慧圖書館先進的“智慧化”理念,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開展以學科為導向的資源大數據建設,圍繞一流學科建設需求,根據不同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科研任務和發展方向,對資源數據進行深度組織、挖掘、關聯和整合,利用云存儲技術與云計算技術實現館藏各類學科和網絡資源的智能分類聚類。開展以智慧墻為平臺的動態展示,通過整合、聚類、重組、挖掘,充分揭示圖書館內各類大數據資源。(五)平臺智慧化。智慧圖書館借助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各種新興信息技術,通過智慧化的平臺來實現高效能的協同管理和全方位的深度互聯。平臺要有一體化、專業化、個性化的特點,能夠實現信息匯集、協同感知和泛在聚合的功能。智慧化的平臺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為用戶提供便捷、安全的使用環境,使用戶能夠跨越地域、時空的限制,無障礙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另外,智慧化平臺的引入,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服務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用戶服務能力。(六)服務智慧化?!半p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服務成為圖書館主動對接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平臺。學科館員利用專業的數據分析、挖掘能力,對用戶行為深入分析,挖掘其潛在的知識需求,為用戶提供即時性、個性化、全程化的專家級咨詢服務,這是一種高層次、高品質、高價值的深度知識服務。首先,圖書館要做好頂層設計,協同學科建設辦公室、科研處等相關部門,成立學科服務專職部門,制訂學科服務協同共建制度,同時在經費上給予配套支持,保障學科服務能夠深入持續推進。其次,要打造一支專業、高效、高層次的學科館員隊伍。合理規劃崗位配置數量,專職與兼職配置比例,同時做好學科館員的遴選。最后,要找準學科服務方向,實施嵌入式學科服務,通過學科服務平臺,為科研全程提供強有力的文獻保障[2]。

五、結語

高?!半p一流”建設,離不開圖書館的參與和支持。借此契機,高校圖書館應提升自我意識,發揮核心競爭力,深度融合資源、技術、服務,在時間、空間、技術設施方面為“雙一流”建設提供硬件支持;在知識、智力、資源方面為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供軟服務,激發創新創意,助力決策發展,支持學習研究,在服務學?!半p一流”建設目標任務的同時彰顯自身價值[3]。

【參考文獻】

[1]印蓉蓉,劉婧.基于用戶視角的高校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8(3):69-75.

[2]程惠蘭,胡小華.嵌入科研過程的學科服務實踐研究[J].現代情報,2017(12):102-109.

[3]潘穎,盧章平.高校圖書館助推高?!半p一流”建設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8):83-88.

作者:鄧學軍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