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文學成就與價值思索

時間:2022-05-30 04:18:00

導語:韓愈文學成就與價值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愈文學成就與價值思索

韓愈(768—824),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創造了光輝的業績,體現了獨特的價值。

一、繼承創新的知名達人

自唐朝大歷(766—780)時期起,由于受安史之亂的后續影響,衰頓、冷淡的內心世界逐漸取代替了盛唐士人豪邁、狂放的進取意志,獨善其身、遠離塵世、潔身自好、頤養天年的生活態度反映了唐人當時軟弱冷漠和哀怨低沉的精神狀態,平庸詩風甚囂塵上,大行其道,出現了“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以為己有”或者“往往涉于齊梁綺靡婉麗”的文學創作趨勢。在扭轉這種頹廢落寞文學意境表達的過程中,韓愈功不可沒。韓愈一貫敬重李白、杜甫等盛唐時期文人在詩歌創作上的巨大成就和業績,力圖恢復盛唐時期的恢宏氣象,在詩歌創作上善于創造革新和獨樹一幟,主導推動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代以來古文全新的發展道路。韓愈主張繼承創新,他巧妙揭示了文學領域中的“道”與“文”的相互關系,認為“道”體現的是所要表達的目的和內容,“文”則是所要表達的手段和方法,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韓愈積極提倡借鑒先秦、兩漢古文的精髓要旨,力求博采眾長和廣納百家,強調從莊子、屈原、司馬遷等諸家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在主張人們借鑒學古之時,韓愈特別提醒人們一定要善于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有所發展和創新,始終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等觀念[1]38。在文學藝術表達上,韓愈追求氣勢而非頹廢,追求新奇而非保守,他以文為詩,縝密思考如何將古文中的優秀語言、表現章法和陳述技巧賦予文學作品的表達之中,以擴大和增強文學作品的功能表達和描寫領域。在語言利用方面,韓愈善于揚棄古人語言,主張“文從字順”,通過對當時民間市井流傳的日常口語的采集整理,豐富了文學表達的形式,構成了獨具魅力的特色。比如他在《送窮文》中說“朝悔其行,暮已復然,蠅營狗茍,驅去復還”,在《進學解》中說“子云,相如,同工異曲”以及“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的詞句,這些詞句中“蠅營狗茍”“、同工異曲”和“俱收并蓄”等新穎詞語都是韓愈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提煉創造出來的一種書面散文語言,其充分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顯示出了我國文字語言所蘊涵的獨特魅力。由于倡導全新的文學風格,韓愈在文學藝術的追求上也以追求奇特雄渾、光怪陸離、境界雄奇為主線,比如他在《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中說“:三光弛隳不復暾,虎熊麋豬逮猴猿。水龍鼉龜魚與黿,鴉鴟雕鷹雉鵠鹍。”在《孟東野失子》中說:“鴟梟啄母腦,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時,坼裂腸與肝。”內容怪怪奇奇,但寓意入木三分,并且在追求奇特中雖然刻意在詩詞中填充了一些生字僻語,而試圖表達的卻是一種樸素無華和本色自然的根本含義。在文學創作上,韓愈一直關心普通百姓的日常疾苦,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他的文學作品當中不但有大量反映人民苦難、揭露政治腐敗的優秀篇章,而且也有不少指摘藩鎮割據弊端、強力維護國家統一的優秀佳作,還有大量抨擊當權者壓制人才、抒發有志者志存高遠、心貴平常的經典代表之作。因此,在文學創作中,秉持“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堅定信念,韓愈在弘揚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承傳國學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和偉大貢獻。

二、學富五車的文學大師

韓愈是一位文學創作大師,他的作品數量繁多、體裁多樣、構思奇特、文筆精湛,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朵鮮艷奇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大體而言,韓愈的文學作品主要包括論說文、敘事文、散文、詩歌等幾種形式。韓愈的論說文在其文學作品創造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代表作如《原道》、《師說》等,其內容上倡導尊儒反佛、尊師重教,形式上注重層次分明、格局嚴整。比如《師說》就是韓愈于唐貞元十八年(802)擔任四門博士時創作的一篇優秀論說文。為了批判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流行的“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尊師重教”“、寸草春暉”的良好風氣,韓愈通過形象的描繪和巧妙的比喻,從多個方面論述和說明了教師的重要性、從師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性,提倡人們不應因為身份的高低貴賤或者年齡的明顯差別而缺乏虛心學習的態度,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將別人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師說》一文表明了韓愈特有的非凡勇氣和斗爭精神,顯示了其鋒芒畢露、獨抒己見的個性特征。韓愈的敘事文在其文學創作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代表作如《畫記》、《張中丞傳后敘》、《柳子厚墓志銘》等,其篇幅宏偉、描寫淋漓,通常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狀態。比如《柳子厚墓志銘》就是韓愈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擔任袁州刺史時所創作的一篇優秀敘事文。韓愈與柳宗元均是唐代古文運動中同音共律、遙相呼應的莫逆之交,私人感情深邃篤厚,但柳宗元不幸于元和十四年(819)病逝,為此韓愈悲痛萬分,以飽滿的思念之情專門寫就了該篇紀念性的碑文。在這篇文章中,韓愈對于柳宗元長期以來所遭受到的坎坷經歷和懷才不遇表達了感同身受之情,對于柳宗元在文學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充滿贊賞和欽佩之意,全文語言簡練、新穎生動、頓挫盤郁、曲折自如,創造性地將《左傳》、《史記》等傳記手法融會貫通于碑志的文體當中,使碑志這種以往枯燥乏味、干癟晦澀的舊式文體徒增光輝,熠熠生彩,達到了“隨事賦形,各肖其人”的境界,成為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經典之作[2]43。

三、愛才惜才的慧眼伯樂

韓愈不但是一位學富五車的文學大師,而且是一名愛才惜才的慧眼伯樂,特別是對于那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更是備愛有加,總是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和提攜,或者與他們結交為文學知己。比如他對李賀的舉薦支持和對賈島的精妙點評都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壇佳話。韓愈與李賀是在洛陽相識的。當時,考慮到韓愈在文學上的深厚造詣,朝廷將他派往東都洛陽的國子監任教。到洛陽后,韓愈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宣揚傳統儒學,興起尊師重教之風。唐元和二年(807),當時年僅十八歲的李賀攜帶自己的作品專程從昌谷趕到洛陽拜謁韓愈。當李賀到達韓愈的住處時適逢中午,當時正要準備午休的韓愈本來有些困倦,但是當他不經意間看了一眼門人遞上來的李賀寫的詩稿時,頓時睡意全無,一下子就來了精神,因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其描寫之雄奇奔放,詞義之情真意切,著實令韓愈驚嘆不已。韓愈立即邀請李賀到客室深談切磋,雙方大有相見恨晚之勢。后來,經過韓愈的極力舉薦,李賀順利通過了地方的初試,并被保舉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后來,由于有人因忌妒李賀少負盛名而陷害于他,使李賀失去了參加殿試的資格。聽說此事后,韓愈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名為《諱辨》的文章,對李賀遭受的這種不公平現象打抱不平,文中直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為仁乎?”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也為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因不能得到國家的重用而扼腕嘆息[3]85。與韓愈處于同時代的詩人賈島,是個著名的苦吟詩人。某日,賈島獨自到郊外騎驢野游,優美的自然風光觸發了他的濃情詩興。當看到曲江池邊的小鳥、幽靜樹林邊的人家時,他觸景生情,賦詩言志,其中一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他對用“推”字還是“敲”字哪個更好一點把握不住,苦思冥想之中恰巧闖入到韓愈的出行儀仗中。當韓愈的衛士將詩人賈島拖下毛驢帶到韓愈馬前讓他認罪時,在問清事情緣由后,韓愈不但沒有責備賈島,還對其孜孜不倦的認真勁兒大加贊賞,并饒有趣味地與賈島進行熱烈討論,并最終建議他使用“敲”字更好。之后,韓愈還多次邀請賈島到自己府上共同交流探討詩歌學問,兩人最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演繹了一段“推”“、敲”的典故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