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前派與英國文學關聯性
時間:2022-07-13 03:26:58
導語:拉斐爾前派與英國文學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16世紀至17世紀,以彌爾頓詩歌和莎士比亞戲劇為代表的英國文學,把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也標志著西方人文主義的思潮在英國的確立,并且奠定了英國文學在英國文藝中“領頭羊”的地位。文學在英國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深遠而又廣泛的影響,經典的文學作品中的傳奇人物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不僅膾炙人口,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以外其他領域的藝術創作。從英國的文學作品中吸收養分,并且把這養分運用到繪畫中,賦予繪畫作品以濃郁的文學氣息,是19世紀英國繪畫藝術一個重要藝術特征。“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特別喜歡從英國的傳奇故事、古典文學、中世紀文學,以及但丁的詩歌、莎士比亞的戲劇,還有浪漫主義詩篇等文學題材中找尋創作的素材和創作的靈感,他們特別喜歡選擇那些能夠充分表現尖銳矛盾沖突的、悲劇性的文學作品和悲劇性的人物故事作為他們繪畫創作的素材,通過對悲劇性人物故事的再現,增強繪畫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感染力。
一、從以《圣經》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素材
《圣經》是西方基督教的經典作品之一,圣經故事既有寓言故事、神話傳說,又有短篇小說、詩歌、雜文,還有演講、書信,以及布道等眾多內容。圣經故事語言明快,極富感染力,它的體裁眾多,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從象征到隱喻,從夸張到諷刺,以及雙關等,不勝枚舉。我們在閱讀英國文學作品時,時常會發現它們在很多方面或多或少,或隱或顯,都不同程度地與基督教的《圣經》的故事有聯系。例如英國著名作家彌爾頓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從選材上來看,均取材于《圣經》故事,其中有《基督的降生》、《力士參孫》、《失樂園》以及《復樂園》,等等。英國的其他作家,如拜倫的《該隱》、柯爾立奇的《該隱的流徙》等作品均取自于《創世紀》。這些取材于《圣經》故事的文學作品為“拉斐爾前派”畫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繪畫創作素材和繪畫創作靈感。亨特曾經創作了一幅具有深刻宗教寓意的作品,命名為《世界之光》。這幅作品被著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羅斯金稱贊為“最崇高的宗教藝術作品之一”[1]。在這幅作品的畫面上,左邊是一扇緊閉著的大門,大門上銹跡斑斑,大門的四周都被一些藤蔓和叢生的野草纏繞著。這扇銹跡斑斑的大門象征著人類彼此之間深深的隔閡的心靈之門。在這個黎明前的最幽暗的夜里,耶穌手里舉著一支點燃了的蠟燭來到了這荒蕪的大門前,他舉起手試圖叩開這扇大門,去履行他的神圣的職責,開啟那一扇人類內心深處的、緊閉著的心靈之門。在這寧靜的夜晚,耶穌身上穿著的長衫顯得格外的純潔和高貴。他頭上那個神秘的、耀眼的光暈和他手中高舉著的、明亮而又溫馨的燭光似乎是在為世人點亮那支拯救黑暗中的靈魂的希望之燈。整幅畫面沉浸在一片安寧而深沉的氣氛之中,在這個神秘的氛圍中夾雜著一絲絲的孤寂和惆悵,整幅作品深刻地表現出畫家內心深處失望與希望交織并存的復雜而又矛盾的心理狀態。米萊斯也曾畫過一幅著名的宗教題材的繪畫作品,命名為《鴿子返回方舟》。這幅作品以《圣經》故事里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的故事為創作題材,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卻具有強烈的當代感。這幅畫的內容十分單,主題也非常明確,畫家刻畫了鴿子在返回方舟后被深感欣慰的兩個美麗的少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的一個感人的情景。畫面中,鴿子身上清晰可見的、凌亂的羽毛掉落在了兩個女孩的身上,這個細微的情節揭示出鴿子經歷過漫長而又艱辛的旅程,而女孩從鴿子嘴里取出的橄欖枝象征著劫難之后的希望與重生。米萊斯在這幅作品刻畫和渲染出一種清教徒式的非常坦然和淡然的氛圍,而在兩個美麗的女孩身上則彌漫著一種感恩似的喜悅,但是這種喜悅似乎來得有些沉重,讓人深深地品味出生命的艱辛歷程和光明的來之不易。米萊斯的《鴿子返回方舟》不僅表現了米萊斯對人類命運深刻地反思,同時也反映出米萊斯內心深處一種宿命式的、傷感的情緒。綜上所述,“拉斐爾前派”畫家們以圣經故事為題材創作的作品,色彩富于裝飾性,在構圖上能處理復雜的生活場面,畫面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寓意和淡淡的悲劇氣氛,“拉斐爾前派”的繪畫作品完美地再現了對文學作品的視覺詮釋。
二、從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素材
希臘神話在英國文學史上同樣具有深刻而又長遠的影響。從歐洲的文藝復興開始,希臘神話在英國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一時間,英國的作家、詩人和畫家紛紛以希臘神話故事作為自己創作的題材,這些文學家和藝術家創作出許多著名的享譽世界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亞以希臘神話故事作為題材創作了著名的悲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英國的著名詩人彌耳頓創作了詩歌《科馬斯》,雖然整首詩的篇幅并不長,但是這首詩中卻提到了30多個希臘神話的人物。在這些英國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拉斐爾前派”畫家們喜歡從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英國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常常把希臘神話中的丘比特、維納斯和美杜莎等作為描繪的對象,對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希臘神話故事進行再次詮釋。如伯恩•瓊斯的《丘比特與普緒客》,維納斯因妒忌普緒客的美貌,派丘比特加害普緒客,而丘比特卻愛上了普緒客,這幅作品描繪了丘比特第一次見到普緒客的情景,溫柔嫻靜的普緒客臥于大理石浴池邊,睡姿優美,背景中的玫瑰增加了畫面的抒情意味。亞瑟•休斯的畫作《美杜莎的頭》,其創作題材同樣來源于希臘神話。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三姐妹之一,居住在遙遠的西方,是海神福耳庫斯的女兒,任何人直接看到美杜莎都會變成石頭。這幅作品描繪了宙斯和珀耳修斯通過水井的反射向埃塞爾比亞公主展示美杜莎的頭的情景。羅塞蒂的畫作《維納斯》中描繪了一手拿蘋果一手拿金箭的女性形象,取材于希臘神話中掌管愛的女神維納斯。“拉斐爾前派”畫家們以希臘神話為題材創作的繪畫,畫面上往往有戲劇性的情節或文學的敘事性,體現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但也往往流露出不自然的做作成分。
三、從騎士文學中尋找創作素材
騎士文學,可以說是歐洲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也可以說它體現的是歐洲封建時代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騎士文學通常采用傳奇的體裁,即幻想小說和非現實的敘事詩,常常以忠君、行俠和護教作為創作的內容,以英雄與美人、戀愛與冒險作為創作的題材,還喜歡采用自由、浪漫和即興的創作方式來完成創作。“拉斐爾前派”畫家們尤其喜歡從英國騎士文學作品中找尋繪畫創作的靈感,代表性的作品有亨特的《夏洛特》,它主要取材于19世紀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的長詩《國王之歌》。這首長詩描述的是英國中世紀的一位君主亞瑟王的一段傳奇故事。詩中,美麗的少女夏洛特不惜生命,為愛義無反顧,她和莎士比亞筆下的美麗少女奧菲莉婭一樣成為“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熱衷描繪和歌詠的對象。據說,亨特經過10年漫長的努力才完成《夏洛特》的創作。作品描繪了夏洛特試圖走到窗前看藍斯洛時被眾多的絲線纏繞的情景,夏洛特不甘心被束縛而奮力掙扎,猶如站在烈焰上跳舞。亨特的這幅作品生動地表現了美麗的少女夏洛特對愛情義無反顧的勇氣和勇敢無畏的斗爭精神,畫面的色彩非常鮮艷,具有強烈動感的人物造型突出地表現了夏洛特為了愛情而勇敢抗爭的精神,整幅畫面營造出非常濃郁的悲劇氛圍。伯恩•瓊斯的《仁慈的騎士》的題材來源于一個發生于11世紀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約翰寬容地原諒了他的敵人。畫面描述約翰正接受基督的吻,表明他的行為感動了神明。此外,還有約翰•梅爾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的畫作《伊蓮》,取材于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歌《國王之歌》中的第八章《朗斯洛與伊蓮》。佩爾斯國王的女兒伊蓮與前來探訪的亞瑟王的騎士朗斯洛相識。伊蓮要求朗斯洛讓她隨行,侍奉左右,遭到拒絕,因為朗斯洛已有鐘情之人。伊蓮的家人都勸她放棄對朗斯洛的癡情,但伊蓮決定自殺以表明心跡。伊蓮的故事也是“拉斐爾前派”畫家喜歡的題材。“拉斐爾前派”畫家們以英國的騎士文學為素材創作的繪畫,都帶有抑郁的情調與裝飾性的風格,作品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神秘情緒。
四、從詩歌中尋找創作素材
“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受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羅斯金對藝術美的大力推崇的影響,特別喜歡追求繪畫的形式美,也特別喜歡從英國的詩歌中尋找創作素材,他們中的一些人,例如羅塞蒂、亨特等,既是畫家又是詩人,他們把詩與畫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們的繪畫作品畫面色彩鮮明,畫中的意境優美,如音樂的旋律一般,既和諧又動人,他們的繪畫作品是詩情與畫意的完美結合。豐子愷先生把“拉斐爾前派”的領袖羅塞蒂和我國唐代詩人王維相提并論,認為他們同時具有詩人和畫家的身份[3]。羅塞蒂的畫,注重細節,強調色、光和影共同營造出來的神秘朦朧的感官美,他的作品意境優美,不僅具有非常強烈的印象主義色彩,而且富于象征主義的色彩。例如,美麗少女貝婭塔•貝婭特麗絲是但丁的詩篇《新生》中的女主人公,羅賽蒂借助但丁詩歌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來創作繪畫作品《貝婭塔•貝婭特麗絲》,羅賽蒂在創作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性隱喻手法,例如紅色的鴿子嘴里銜著一朵白色的罌粟花隱喻致命的誘惑,畫面的色彩顛倒隱喻生死之間的逆轉,貝婭塔靜靜地閉目仰頭端坐,與后面的愛神以及但丁的形象構成一個十字架的水平構圖形狀,十字架暗喻著生離死別這一時刻的即將到來,畫面的最前方放著一個古代的日晷儀,指針指向九時,這暗喻著貝婭塔的死亡時辰羅塞蒂的同類創作還有《但丁之夢》、《白日夢》和《帕爾塞弗涅》等諸多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從詩歌中找尋繪畫創作的題材。此外,還有米萊斯的畫作《愛情的終極》,它的創作靈感來自喬治•梅芮迪斯的一首詩,講述一個青年和他的戀人(法國公主)一起出逃,當他們逃到山頂時,青年發現戀人已在途中死亡。“拉斐爾前派”畫家們以詩歌為素材創作的繪畫都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富于象征性,詩情畫意,水乳交融,耐人尋味。倘若以歷史的視角來看,“拉斐爾前派”的繪畫藝術應當歸屬于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美術的范疇。
由于“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大多數都具有浪漫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兩者結合在一起使他們勇敢而又大膽地擺脫了已經僵化的學院派美術的束縛,他們借助于英國文學的感染力,通過道德說教致力于文藝“移風易俗”的社會宣傳作用,開創了他們心目中所謂的“真實”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拉斐爾前派”的繪畫藝術所具有的超越時代的、進步的歷史意義。但是,由于“拉斐爾前派”畫家們所處的特定的社會階層以及他們對英國文學和宗教的感染力的迷戀,加上他們過分的懷舊情緒和感傷情結,使得他們最終沒能走上積極的、“現實主義”的繪畫創作道路上來。
- 上一篇:女性文學歷程及價值
- 下一篇:京派文學水意象文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