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學歷程及價值
時間:2022-07-13 03:24:52
導語:女性文學歷程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女性與男性共同組成了人類世界,創造了人類文明。沒有女性,世界將不能存在,人類也要走向毀滅。然而,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女性與男性的地位是失衡的。在中、西方文明里,女性都是以“第二性”或“他者”的身份被置于邊緣地位。女性的體驗、女性的真實情感變化,在男權社會中不是被歪曲就是被利用。女性處于被支配、被統治狀態,是男權社會網羅中的無權者、失語者。女性文學是在承載著抒發女性個體情感與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的重任下而孕育產生的。關于女性文學至今眾說紛紜,本文所謂的女性文學是指以女性作家為主體,書寫具有女性意識,反映女性生活、心路歷程、身份角色變化,呈現女性體驗的作品。這里著重探討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其價值。
一、女性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女性被賦予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庸,在文學作品中不是被“誤讀”,就是被“丑化”,缺少獨立言說的歷史舞臺。這是女性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具體闡釋如下:首先,女人是男人的附庸。《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在家國同構的古代中國,最早確立的社會形態是私有制宗法家庭。以父權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淘汰了以母子血緣關系為核心的自然形態,使自然的兩性分工獲得了社會的法權形式,主要表現為褒雄貶雌,男尊女卑。《易•系辭》中明確寫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中國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形成了對婦人這樣的界定“婦人,婦人,伏于人也。”(《大戴禮記》)“男人天生高貴,女人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西方關于人類誕生的故事更加形象地將女性的社會地位規約為男人的附庸。基督教《圣經》中的創世紀故事講述的就是女人(夏娃)是上帝用男人(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的。女性的生命都是男人給予的,在思想上更應該聽命于男性。“女人只是男人種子的消極孵化器”“,女人與奴隸是同為一類的”,女子不僅是卑弱的下人,而且注定要一生勞苦、侍奉男人。其次,女人是“原罪”。修昔底德說:“假使創造女人的神存在,我要尋出他的住所,去和他說,他是罪惡的毒害的創造者。”在西方神論文化中,婦女不但聲音被壓抑,而且婦女的言說被視為原罪,被看成人類墮落的根源。如《圣經》中有如下表述:是夏娃引誘亞當吃了伊甸園里的“善惡果”,上帝一怒之下讓將人類趕出伊甸園,讓男人承受勞作之苦,讓女人承受生育之苦,夏娃成了人類承受苦痛的“始作俑者”。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柏拉圖也曾說:“女人是在世上作惡多端或膽小怕事的男人退化而來的”。女人從誕生之日就被規定了處于依附男人的從屬地位。不僅如此,婦女還被看成是生兒育女的工具或惡的誘惑者,”被冠以“污穢”、“不潔”“、邪惡”等稱謂。希臘神話中的潘多拉被刻畫成美麗誘人的“禍水”,她把各種災殃帶給人類,卻留住了人類的希望。亞里士多德則把婦女看作是軟弱的、發育不全的人,他說道:“女人的天性就有缺陷”。“原罪”說讓女性承受著身體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再次,女人是社會的“失語者”。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西方婦女雖處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但遭受的政治、經濟和性別壓迫,其程度不相上下。“三綱五常”牢牢禁錮著中國女性,她們對男性由人身依附到精神依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夫貴妻榮”;“夫在從夫,夫死從子”等觀念,使中國女性被“父權———神權———族權———夫權”所束縛。西方女性在二戰之前活動的范圍也僅是家庭而已。社會地位的卑微,決定了女性在社會話語權上的喪失,女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社會的“失語者”而存在的。
二、女性文學的發展歷程
社會意識形態雖然能剝奪女性在公共面前言說的權利,但是不能控制女性個體內心情感的變化。“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女性文學從抒發長期被壓抑的個體情感出發,讓世人感受到女人的存在,進而提升到作為社會另一半群體生存問題的思考,以及作為“女人”的特質與情感需求的表達。這主要體現為女性文學的發展,該過程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女性個體情感的抒發期。縱觀中外女性文學作品,在女性最初的創作時期大都是對女性個體情感的抒發。如盧隱的《海冰故人》、蕭紅的《呼蘭河傳》等都是對女性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境遇的描寫,書寫的是女性個體情感的變化。二是女性群體意識的表達期。女性作為社會工作者身份出現,本身就是女性獨立的一個重要標志,自立后的女性又承受著怎樣的苦痛,她們在追求個體解放的道路上又遇到了怎么樣的遭遇,作為社會群體的女性又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女性文學走過了個體生存境遇的抒發期之后,開始進入女性作為人類社會另一半群體生存問題的思考階段。如諶容為我們書寫了作為醫生的陸文婷的生活(諶容《人到中年》),張潔為讀者書寫了作為知識分子、工人的情感困惑(《方舟》)。在這些作品中,女性在爭取自我獨立身份中苦苦掙扎著,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作家已由抒發“小我”情感變化,進入“大我”生存的思考。三是女性性別體驗的書寫期。女性文學在歷經了抒發個體生存境遇與表達群體意識的發展過程之后,開始關注女性自身體驗,在書寫的領域也開始涉足被“難以啟齒”的性生活。女性作為社會性別與自然性別的體驗被真實地書寫。如王安憶在《小城之戀》中對一對舞蹈演員的性需求的描寫。還有一段時期部分女性作家采用的“身體寫作”的方式,讓女性作為人的個體體驗被真實地表達。還原了女性在社會性別與自然性別中的真實面貌。雖然,個別女作家的作品引起了文學評論的“熱議”,但女性體驗書寫,讓女人真正成為了有血有肉的“人”。女性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女性開始更多地關注心理感受。女性在社會性別和自然性別中逐步擺脫了“玩偶”境遇。
三、女性文學的價值
女性文學的書寫主體是女人,女性文學書寫的客體是女人,女性作家用感同身受的經歷與體驗,為女性“正名”,讓女人擁有言說的權利,為廣大讀者開拓了新的閱讀視角。這是女性文學價值所在,現具體闡述如下:首先,還女人本真。鑒于婦女所遭受的種種壓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所謂“變成”,即“第二性”的命運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的,是被社會造成的。女性的感同身受才是真實展示女性命運的重要因素。比較突出的是19世紀,英國女性文學中出現了簡•奧斯汀、勃朗特姐妹、喬治•艾略特等一大批優秀的女作家。簡•奧斯汀通過婚姻問題反映了18世紀英國鄉村婦女的生活狀況。她以樂觀豁達的婚戀觀,嘲弄了封建門第觀念及以金錢為基礎的世俗婚戀,把愛情提到了婦女精神生活的首要地位。勃朗特姐妹的作品浸透了女作家對愛情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對婦女命運的思考。中國五四時期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作家。如冰心、廬隱、蕭紅、張愛玲等。廬隱在《海冰故人》里對知識女性的描寫,流露出新女性既追求變革,又在變革的苦悶中徘徊不已的矛盾心理。張愛玲在《談畫》中對流行千年來的婦德的審視:“鐵打的婦德,永生永世的微笑忍耐”。這些小說均以女性為主角,用女性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和人際關系,頑強地向社會顯示著女性的要求和不滿。
一位西方女權主義者曾經說過“婦女必須把自己寫進文本,就像通過自己的奮斗嵌入世界和歷史一樣”,女性的深層生命體驗和精神生長,女性生命欲望被扼制的困窘和無奈,只有女性才能表達準確。其次,還女性話語權。女性在男權社會下,一直是“失語者”,是在男性的命令下行動。根據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學說,語言具有革命力量,可以改變社會壓迫的結構。在父權制文化傳統中,社會只認可強大的有成就的男性,他們是權威,女性是處于“第二性”的劣等地位,女人不能有也不允許有言說的權力,女性長期處于被“禁閉”的狀態。像《簡•愛》中的瘋女人整天被關在閣樓上,而當簡•愛因為她的存在而離開桑菲爾德莊園時,人們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對羅切斯特的同情上。這里固然有簡•愛的自強與自尊,但我們也應看到真正的受害者應是瘋女人,她不但要受到肉體上的折磨,同時還要受到社會的譴責,而這一切自己又沒有權利申辯。因此,我們就要賦予女性言說的權力,讓女人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遭遇,讓女性的體驗公示于眾,展現她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中國女性寫作中的身體寫作、性別寫作,可以說是女性張顯女性特質的一種方式,但同時我們也要防止把女性的體驗作為被窺視的對象。女性的言說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女性,讓女性真正作為人類的另一半而存在。“女人,女人,這依舊懦弱的姐妹,要爭得婦女的解放,決不僅僅是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婦女的自強不息,靠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認識和實現”。再次,開拓了女性閱讀視角。可以說這是進行女性閱讀的最關鍵的地方,因為長期以來,閱讀的價值尺度是由男性制定的,所以閱讀的視角也總是從男性的思維開始。男性的統治地位和女性的從屬地位的理念,通過作家的描寫,讀者在閱讀中潛移默化而代代相傳,以致很多作品都忽略了女性的存在,就像《簡•愛》中的貝莎•梅森,長期被作為簡•愛與羅切斯特的愛情陪襯而存在,無人問津她的價值。在中國父子型的文化傳統中,兩千多年來,女性一直是有生命而無歷史的一種存在。所以讀者和評論者不應該被動地接受作品的權威、描寫、理論和論點,而應從多個角度對作品進行閱讀和剖析。我們這里強調的從女性視角進行閱讀,并不是說要破除男性經驗,完全從女性的視角進行閱讀,如果那樣,就又回到了性別二元對立的悖論中。人類社會本是和諧的社會,而作為組成人類的男人與女人也應是和諧共處的,我們強調的從女性視角進行閱讀是要把被忽略的女性重視起來,讓不為人知的女性得到社會的認可。使兩性能夠共存共榮,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所以說,女性文學最終要達到的趨勢是為了男女兩性能和諧共處。
四、結語
女性文學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女性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的是多彩的世界。通過女性文學作品讓讀者了解了女性內心感受,讓女性成為了真正的“人”、“女人”。女性在張揚主體意識的同時也為讀者開拓了一個新的閱讀視角。女性作家用自身的體驗書寫出一個個真實的女人,讓被歷史沉寂的女性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讓女性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獲得了社會的肯定。
- 上一篇:博物館參觀與遺產教育
- 下一篇:拉斐爾前派與英國文學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