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文學價值和功用
時間:2022-07-27 03:09:41
導語:當今時代文學價值和功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盡管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不是自今日始,但卻于今尤甚;盡管文學的邊緣化和無用論也不是一天兩天,但卻于今為烈;盡管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已經提出了一個世紀,但于今仍不算過時。因此,重提文學和美育,探索文學在美育中的作用,尋找對抗當下教育極端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良方也就有了充分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其來有自,中國古代有“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德才之辯、義利之爭、過程和結果之論……進入20世紀的西方,自從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絕對價值”的追求便不再合時宜,人們對永恒真理及存在的信仰成為不可能。時代造就了功利主義,同時功利主義又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在人類的生活中開始肆意滲透。尤其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所造就的輝煌的物質成就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身體快感,使得人們愈加相信功利主義的合理性,從而引致它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更加肆無忌憚,這必定給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帶來深刻的影響,使得啟蒙之后的世俗化的教育更是遠離了大全式的終極價值,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義為目的的教育,教育本身發生了異化。功利主義教育目的就是以功利主義為教育的主導價值取向,在其引導下,教育過分追求功效和利益,進而教育被國家和個人當作追逐利益的工具。具體到中國就是在長達幾十年的、畸形的“教育政治化”后,中國教育界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唯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工具主義和經濟主義盛行,“數量”、“效益”、“效率”成為事實上支配中國教育所有方面的主導價值觀。應試教育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而素質教育卻難成氣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對教育功利主義的追求。功利主義教育目的使得教育背離了本來的真實使命,使學生朝著人格分裂的方向發展。教育如果只關注學生實用生存的知識、技能,那么無論物質生活多么多彩紛呈、吸引人的注意力,仍然無法掩蓋豐盛物質背后精神的空虛和迷茫,而精神性恰恰是人之為人的那種東西。人是一種整體性存在。人之為人,不僅在于其是一種客觀存在(其自然結構),更甚者是一種精神存在。正如康德所謂的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除了要受其欲望或外在沖動的規約外,更有意義的是他的理性存在,可以擺脫自身的感官欲望的束縛,實現一種超越性,精神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包括“‘理性’這個概念,另外,除了‘觀念思維’外,它還包括對原始現象或本質內容的特定‘直觀’;同時它還包括諸如善良、愛、悔恨、敬畏、心靈的驚奇、極樂、絕望和自由抉擇等意志和情感活動”。所以精神包括了人之為人的所有方面。人之為人就在于其具有的精神性是超越自身、超越世界、不受動物式欲求和環境的束縛,具有自主性,能夠進行自我創造。教育的主題是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人格的完善。因此,教育應從根本上關注人性,始終將人的生成、發展放在核心地位,而任何其他外在的因素都不應成為教育的中心。正如杜威所說,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然而,功利主義教育目的及所要實現的價值,不在教育之中而在教育之外。
二、美育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重視美育,于中國教育而言亦是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把“詩”作為“六經”之首,把“樂”作為“六藝”之一。孔子認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謂”詩”,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所謂”禮”,實際上就是制度規范;所謂“樂”,就是審美情感。王國維在《論教育的宗旨》一文曾經提到:人的精神能力有三種,即知力、情感及意志,為使這三種能力達于理想,應建立與之相應的三種教育,即智育、美育和德育,美育就是“情育”,美育本身的使命是“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蔡元培也認為:美育是溝通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重要橋梁。他給美育下的定義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又強調美育的作用:“不顧禍福,不計生死,以熱烈之感情奔赴之。凡與人同樂、舍己為群之德,屬于此類,賴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者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整個人類教育史證明,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認識歷史,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近代以降,詩教衰微。民族屢遭外侮,有感于“一盤散沙”之民族形象,始有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魯迅之“立人”的提倡。然而,惜乎響應寥寥。現代已降,啟蒙受挫。雖有“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說,然而,終究是“救亡壓倒了啟蒙”。當代已降,美育缺位。新政建立,雖有之“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一言九鼎,然而政治掛帥,美育缺位。新時期以來,雖有GDP的連年增長,然而,躥紅的數字并沒有給整個民族帶來全部的尊嚴和氣質。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并沒有給世界輸出純然屬于中國的價值觀。財大氣粗、目空一切的暴發戶形象倒成了改革開放后中國民族的世界形象。所以,才有了“文化戰略”、“重塑國家形象”的提出。
三、文學是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
所謂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其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性。既通向人類歷史文化的最大縱深,又關聯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它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美育的加強與否,也就不僅關系著一個民族的興衰,亦關系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質量。既然美育的本質是情感性,那么,藝術的陶冶首當其沖。毫無疑問,文學是審美的。作為語言的藝術,它是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最早把文學教育的任務提高到審美層面的是德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席勒。席勒針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人的單一化、片面化、殘缺化,提出審美教育,以全面發展的人的感性和理性。他認為感性的人只有經過審美教育變為審美的人,最終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人。在中國,最先起來響應席勒理論的是王國維和蔡元培。王國維在《教育雜感》中說:“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與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蔡元培把教育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現象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和體育。它是服務于國家政治和國家利益的,是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是服務于眼前的現實利益的。一個是“實體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審美教育。他認為,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活著,人還有一種超越現象世界的追求,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所以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一種終極關懷,培養人的信仰和信念。“兩個世界”的教育理想,在強調培養精神追求的同時,突出了審美教育的地位,審美是以藝術形式為載體來實現的,文學首在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最講究經世致用,強調實用性、功利性,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中國人往往缺乏想像力,缺乏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維,缺乏終極關懷。這和希臘人截然不同,他們把追求美作為一種人生的理想。
古希臘是西方文化的發源地,這種追求美的傾向也同時浸潤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中國人最需要文學藝術的熏陶,最需要審美教育。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向往。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文學教育就應該喚起人的這樣的一種想像力,一種探索的熱情,或者說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具體地說,首先是為青少年奠定一生的“精神的底子”。在文學欣賞中,文學作品能給人以情緒的激動和感覺的快適,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愉悅,這就是文學的美悅作用。文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使人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這是文學藝術所獨有的,其作用是其它意識形式所無法代替的。文學的愉情性特點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健康的情趣給人以自由快樂的享受和利于身心健康的積極休息。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或看戲、看電影,一般并不是有意識地自覺的去接愛教育、增加知識和提高認識能力,而是尋求一種精神享受和情感滿足,以便在一種暫時“超越”的自由境界里獲得快樂和休息。或喜或怒、或悲或啼,精神在藝術境界里自由馳騁,完全沒有強制性,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消遣、休息娛樂的過程。他們在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中去體驗和享受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從而得到快樂,忘卻了勞累,陶冶了精神。恩格斯在談到民間故事的作用時曾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作家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文學的這種美悅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消除疲勞,使人們怡情悅性,心理和生理都得到健康有益的調劑,增進身心的健康。一個民族的文學經典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對不同民族文學經典的接受與傳承,是對民族性的張揚和全球化語境下民族間的對話與交流。因此,文學的審美教育起最大作用的莫過于經典文學作品。特別是在審美靜觀的培養,審美情感的提升,審美思維的深化,崇高精神的追求等諸方面無可替代。以文學促進高校美育的具體途徑也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是學校領導層要從思想觀念上重視文學對美育的重要性學校是美育工作的開展主體,而學校領導層對學校的美育工作采用何種途徑,選擇何種方式具有決定權,學校領導層對美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也直接影響到美育的效果。因此,要通過文學促進高校美育的發展,學校領導層首先要從思想觀念上對美育工作加以重視,同時還要能夠認識并且認可文學對美育工作的促進作用。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思想觀念條件,后續的工作才有可能得以展開。其次是注重文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在美育中應用人文精神是大學美育的靈魂,同時也是現代大學自身的靈魂所在,沒有人文精神的美育,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而文學本身就是“人學”,文學作品固然本身是一種客觀的審美對象,但是文學本身更是蘊含了非常豐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古代文學作品,其本身就是先賢的真實人格寫照,“采取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文學不僅僅具有形式美和意蘊美,它本身蘊含的就是作者對生命的思索和體悟,我們讀文學作品,是為了欣賞美,但更要注重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從這個角度入手,文學作品中璀璨的精神世界的大門才會向我們的大學生敞開,其中蘊含的崇高的生命活力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錘煉其心智,賦予其一雙慧眼,而這一切其實就是美育的目的。再次是大力倡導文學作品的誦讀,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性認識傳世名篇,往往意蘊雋雅,情辭豐潤,具備極高的審美價值。在大學中大力倡導文學作品的誦讀,一方面能夠形成優良的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我們知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撫育,此舉當有助學生人文精神之培養;另一方面,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反復誦讀,能夠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性認識,而我們的美育工作,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美、認識美、尊重美、愛護美,此舉當有助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深入發展。
文學藝術美的熏陶,能凈化人的情感、純潔人的心靈,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正如蘇軾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所說“讀詩使人靈秀”。倡導高校學生多誦讀文學作品,對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還有,就是借助信息技術傳播文學,提升美育工作效率信息技術是當前快餐文化的主要推手,也是許多不健康的審美觀的傳播者,似乎信息技術與美育工作的開展格格不入。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信息技術本身只是工具,用之黑則黑,用之白則白,快餐文化和不健康的審美文化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文學促進高校美育工作的發展這一思路同樣能夠借用信息技術。由于信息技術具備任何其他傳統方式都不具備的高效率特性,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構建高校的文學交流網上論壇,或者通過開發相應的手機客戶端,實現學校美育工作者與高校學生之間以及高校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文學的傳播,從而有效的提升美育工作效率。最后,利用網絡文學積極的一面,促進美育工作開展近年來,網絡文學的發展一日千里,盛大起點等網絡書城的出現,更是推動了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網絡文學具備快餐文化的特性,然而又因為其作者的來源廣泛性和草根性,又使得網絡文學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傳統文學的影響力。大學生是網絡文學的主要讀者群,我們的高校美育工作者,如果善于借用網絡文學的積極的一面,其實就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用。網絡文學中也有很多的優秀作品,如《誅仙》、《鳳凰面具》等,有的意境優美,有的飽含對人生的思索,對世態的感嘆,對大學生的審美同樣能夠產生非常強的積極影響。結語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甚囂塵上,美育的缺位亦非一日。讓文學登場,讓美育歸位,讓教育超脫是當務之急。文學亦即人學,囊括萬千,對于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美、認識美、尊重美、愛護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學在促進高校美育工作開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促進高校美育工作的發展有一定的助益。
- 上一篇:高校文化與老舍文學創作
- 下一篇:格拉斯小說民間文學及童話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