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感性認知

時間:2022-07-29 08:25:49

導語: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感性認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感性認知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更重視感性認知思維,但中國人的理性認知思維毫不遜色于西方人,莊子文章中的理性認知思維和西方哲學鼻祖蘇格拉底的理性認知思維不分伯仲。中國人的經驗中并不缺乏理性思維,只是中國人沒有自己系統的理性認知理論專著,現在運用的理性思維理論多是“舶來品”。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是能減少探索經驗的迷茫,縮短總結經驗的歷程。因此在中國人習慣感性思維方式中,有意識培養理性思維的能力,實現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升華,培養健全的思維能力,則有利于中華民族國民思維品質的提高。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導思想,也是教育的使命。就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而言更傾向于感性思維。感性作為認知思維,是認識過程中的低級階段,是直觀的形象的認識,通過感官經驗而完成直觀活動,沒有明顯的理性思維的過程,不是深思熟慮的過程,對給出直觀經驗經歷作出的融入個人感情主觀判斷?!袄硇砸话阍趦煞N意義上被使用:第一,在哲學的認識論中,理性是指人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思維活動的能力;第二,理性還常常被看作是人獨有的用來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p>

理性是對感性認識的加工,以達到把握感性對象本質的過程。要認識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必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理性認知十分必要。對高中生而言,培養他們的理性認知思維,有沒有必要呢?從科學思維培育的心理學看,“在整個中學階段,抽象思維占優勢地位,認知能力的深刻性不斷發展。初二以后,特別是高中階段,抽象思維已從經驗性向理論性急劇轉化,從而能運用理論進行恰當的邏輯推理,能夠掌握更抽象的概念、原理、法則、公式,能利用一般的知識通過推理去理解事物的本質”。②由此可知,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的關鍵時期。同時從我們傳統的思維習慣來看,“實際上,由于道教與佛教的影響,我們這個民族一貫地講究‘悟性’而對理性往往不感興趣。這種情況,對于現代意義上地創新思維研究來說是不利的。這也是導致我們在科技創造上不及西方發達國家的一方面原因。實際上,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理性思維)與創新思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雹圻@里所說的邏輯思維即理性認知思維,以上兩段文字,無論從學生本身心理需求還從我們民族的思維弱點說明,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習慣是感性思維明顯優勝理性思維。取長補短,著眼于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勢在必行。理性認知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此重要,我們懷著滿腔的熱情能否在具體實踐中進行呢?能的話,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會不會因為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理性認知思維而消解語文學科中的文學感悟能力?無論中外文學,都具有更傾向于感性認知的特點,現在拿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文學》的教學實踐進行探討,看看能不能消除我們的疑惑?!巴鈬膶W”這一模塊的所選內容開闊了高中生的知識視野,符合高中生追新求異的心理需求,異域文學作品中新奇的感覺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同時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全面系統,每個單元又分為“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鏈接”,這種方式就是引導學生由對作品的感悟到聯想思考再到學習文學中的理論知識。也就是在學生的感性認知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理性認知思維的能力。

教材這樣編排,其好處非常顯然,但作為“主導”的老師,還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才能達到課程宗旨最終目的———“初曉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案吒裾{的的審美情趣”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怎么辦才能做到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首先,讓學生靜默地感悟體驗文學作品的魅力。即不設置任何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作品,然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悟或是說出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不過,不是每一篇作品都如此放手由著學生自學的。在外國文學這一模塊的教學中,經調查得知,初中以前主動閱讀外國經典作品的同學僅限于外國兒童文學,這說明學生以前讀的外國文學作品范圍小且易于理解;現在呢?有的同學是借助媒體的傳播了解外國名著作品,還有的同學是被動閱讀教材中的外國作品。

這些現象表明,高中生閱讀外國名著的習慣沒養成。沒有整篇或整部地閱讀外國作品,不一定能明白節選作品中的背景及其他深層次內容,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關注的多是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及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不夠關注小說的其他藝術,這是完全能理解的,這也是受感性認知的影響決定的,即對感知的事物沒有深度的思考。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從非精講的淺顯易懂作品入手閱讀,不預先設置任何問題,在學生讀完后,讓學生挑出自己喜歡的內容或有感觸的內容寫心得、評論,然后師生進行交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點撥,從學生文學體驗的興趣、情趣中引導學生關注小說藝術中的理論概念。如教學《安東洛夫卡蘋果》這一課時,從城里的孩子對農村田園風光及農民的生活方式充滿好奇感出發,利用學習過的古代詩歌中描寫藝術表現手法概念,放手讓他們靜默地閱讀,學生獲得很多體驗與感悟。交流中,對人物“村長年輕的妻子”及阿爾謝尼伊.謝苗內奇進行全面的分析完全超過我的意料;有的學生十分向往圍獵生活,就此我們一起探討了“風景描寫”與“場景描寫”的區別,實現了由文學感悟到理論概念的滲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理論知識。第二,巧設理性認知思維提問,帶“活”課堂氛圍。學生沒有時間也不可能閱讀名著的全部內容,學習節選自名著中的片段作品,學生有時很難理解其中的某些內容。懵懵懂懂的閱讀容易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這需要老師對整部作品及作者進行介紹,然后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稍帶一些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推動課堂教學前進。節選自《戰爭與和平》的《娜塔莎》,若讓學生自讀,學生并不一定能理解娜塔莎為什么轉移愛情對象,索尼婭為什么會質疑阿拉托兒的品質?按常規教學的分析人物的描寫技巧到歸納人物形象,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前我思考著如何將文學轉化為生活?如何做到讓學生由關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到關注自身再到理解文學作品?講授這一課時,我在簡單介紹安德烈、皮埃爾與阿拉托爾三人的性格及制造“熊戲警察事件”后,設置一個問題“娜塔莎為什么注定要上當受騙?”學生馬上從娜塔莎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方面尋找蛛絲馬跡;接著由學生的熱烈談論中生發出新的問題“男同學喜不喜歡娜塔莎?”男同學紛紛發表見解,很快準確總結出娜塔莎性格的優點弱點。“女同學們如何避免娜塔莎的性格弱點?”女同學表示從女主人公性格中明白平時的言行舉止應更理性一些。最后一問“娜塔莎是圓形人物還是扁平人物?”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這兩個概念。這一節課不僅教會學生在感悟文學作品中運用邏輯推理的理性思維認知人物形象,還讓學生學會做人。教學中采用提問,巧妙地滲透理性認知思維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思維形式,如正向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秹ι系陌唿c》這一課,學生完全無法讀懂,那么引導學生找到“我”由斑點聯想到的一連串彼此間并無關聯的事物,明確告訴學生這種由一點引發的散漫的聯想的思維方式是發散思維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思考作者怎么知道“我”會想這些,探討中輕松理解了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內心獨白”寫作技巧。

最后,由理性認知思維中的邏輯思維過渡到辯證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學習理論概念到實踐運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運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正確思維方式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學習探索中的迷茫性,不僅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提升語文素養,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敢于面對現實面向世界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