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理論教學開放性特征研究
時間:2022-04-21 03:28:17
導語:文藝理論教學開放性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推動了非歷史主義文藝理論觀念變革,提供了思想創(chuàng)新的歷史新舞臺,使文藝理論具有開放性的顯著特征。當前,文學藝術及其相關理論研究容易受到歷史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此,文藝理論的研究必須擺脫二元對立的單向思維模式,以避免出現(xiàn)不符合當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文章通過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課程教學的開放性特征進行研究,以進一步促使當代文藝理論建設深入展開。
[關鍵詞]非歷史主義傾向;文藝理論;開放性特征
現(xiàn)階段,文藝理論學術界的研究特點是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研究的回顧和反思。在對當下方法進行探討時,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研究者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文學藝術及其相應的理論研究在巨大的社會轉(zhuǎn)型下所產(chǎn)生的歷史孕育和客觀規(guī)約,也就是具有非歷史主義傾向。“文藝理論”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由于教學內(nèi)容的封閉性,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未能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在“文藝理論”課程教學中,理論體系有些許狹窄、封閉,且課程理論性強、概念多、課時少,缺乏與文學實踐及其他人文學科的有機聯(lián)系。為了有效推動文藝教學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走向開放,必須使“文藝理論”教學質(zhì)量得以提升,文藝實踐蓬勃發(fā)展,使其具有包容、綜合、闊大的學術氣象。
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的開放性原則與教學方法
1.開放性原則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時代的變革,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是回顧和反思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發(fā)展,在方法論上仍有不少問題。其中,非歷史主義傾向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存在,目前非歷史主義傾向僅是從文藝理論觀念自身的演變角度分析文藝理論的變化,而應將其置于與此前歷史發(fā)展的比較中加以研究,只有清楚地認識和把握了當時的時代特征,才可以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展開合理分析,深切理解與其相關的一切問題,并做出透徹總結(jié)。為了使文藝理論在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更有原則、有中心、有主體地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理論時,時刻立足民族本位、始終堅守民族特色是一件極具必要性的事情。
2.教學方法
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為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提供了觀念變革的現(xiàn)實動因和思想創(chuàng)新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激發(fā)了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研究的開放性。“文藝理論”教學走向開放,是“文藝理論”課程向文學歷史課程和當代自身體系的開放,是一種多極主體間的交流活動,促進了學習者與教師、外界的交流。為了促進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身份的轉(zhuǎn)變,使學生不再以被動者或知識灌輸對象的身份面對教師,教師也不以傳授者的身份面對學生,需逐漸對學生或教師的觀念進行轉(zhuǎn)變。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信息的加工者;教師則是推動學生改變的創(chuàng)造者、幫助者。為保證教學質(zhì)量,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需熟練掌握先進的教學模式,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促使“文藝理論”課程體系走向開放。通過這些措施,“文藝理論”課程教學才能與文學理論同步,與文學實踐協(xié)同發(fā)展。
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課程教學的開放性特征
開放性為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使得“文藝理論”課程具有了新的包容,以及綜合、闊大的學術氣象和新時代風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新氣象,沐浴著思想解放的精神氛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教學走向了開放性的發(fā)展方向,摒棄了封閉性格局。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教學的開放性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在當代文論建設與古代文論的關系上
為了使古代文論研究發(fā)揮主要功能,避免在研究上存在心態(tài)封閉和思想僵化的弊病,需正確對待中國古代文論。目前,中國古代文論處于極度的邊緣化狀態(tài)。在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由于對文藝理論研究“中國特色”的自覺追求,學者們逐漸將古代文論研究從邊緣召喚到中心來,尤其關注古代文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了使古代文論重新獲得當代價值與理論生機,需將其作為“文藝理論”課程教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在理論研究與文藝實踐的關系上
思想觀念和理論話語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可以說,改革開放的進程為新時期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人們的思想得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教學的開放性特征研究趙曦[摘要]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推動了非歷史主義文藝理論觀念變革,提供了思想創(chuàng)新的歷史新舞臺,使文藝理論具有開放性的顯著特征。當前,文學藝術及其相關理論研究容易受到歷史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此,文藝理論的研究必須擺脫二元對立的單向思維模式,以避免出現(xiàn)不符合當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文章通過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課程教學的開放性特征進行研究,以進一步促使當代文藝理論建設深入展開。到解放,精神氛圍更加充實,同時也滋生了很多不同于既往的新問題,如藝術審美、社會人生等問題。
3.在中外文藝理論關系上
非歷史主義傾向下,中國文藝理論界探討中外古今經(jīng)典,需再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通過對國外文藝理論思想觀念和理論成果的研究,使中國及時掌握西方文論理論的動態(tài)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對西方現(xiàn)代文藝理論的引進越來越直接、快捷,中國文藝理論研究同西方文藝理論研究存在著共時性的同在關系。
非歷史主義傾向下“文藝理論”教學的開放性發(fā)展
在概念獲得模式中,教師選擇例子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而在概念發(fā)展模式中,則需注重探究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新的理解,學生必須自己搜集、整理資料。學生要想學好“文藝理論”課程,須先對其概念做到正確認識、深刻了解。概念獲得模式強調(diào),通過比較概念及非概念的例子,幫助學生總結(jié)學習過程,理解概念的含義,使其具有強大的自主性。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各種肯定性例子的基本屬性,指引學生導入概念化過程。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學典型”和“文學形象”概念的理解,教師可選取不同的文學形象讓學生分析并進行比較,尋找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重要性。該教學模式的展開,充分表明了“文藝理論”課程在概念獲得模式與概念發(fā)展模式之間存在的重要意義。
1.非歷史主義教學模式探究
非歷史主義教學模式提倡“問題”乃課堂教學的中心,要求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問題,學會運用相關資料主動對問題展開分析研究。該方式可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身學習能力,快速提升學習效果。教師也可通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問題或提問,為其傳授解決問題的策略。非歷史主義教學模式探究有四條基本原則:①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夠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思維策略;②只有學生感到疑難時,才能激發(fā)他去探究;③一切知識都具有嘗試性;④新的思維策略可以直接教給學生。比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尋找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可選擇引起他們注意、感興趣的話題,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了解探究的程序,用探究模式引導學生去尋找答案。
2.非歷史主義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國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直接將文化灌輸給學生,學生被迫式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致使其拋棄了自主思考的主動性,無法形成自己的學習觀點。這種方法在特定的教育階段有其優(yōu)越性,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逐漸被淘汰。目前,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施行討論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的思想活躍,激發(fā)其對學習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可采取師生共同討論的模式,雙方相互交流自身觀點,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通過實踐研究證明,該模式教學效果非常好。因此,在“文藝理論”課程教學中采用討論法來進行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討論模式,通過事實性、解釋性等各種問題不斷引發(fā)討論,以此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擴展到更大的領域,從而使理論教學真正與文學實踐相結(jié)合。
3.非歷史主主義傾向下學習模式的合作
人之所以為人,主要在于人自己的對象化、具體化活動,活動是人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其全面成長。同時,還可讓學生更明確地了解自己、展現(xiàn)自己、改造自己,合作學習模式能促使學生自主滿足社會接納的需要,以及自身需求。現(xiàn)階段,學生精力旺盛,思維也比較活躍、多變,在適應社會需要、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他們對自身能力和個性的表現(xiàn)欲也比較強烈。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模式,可使學生加強交流和交往的溝通能力,其在小組中與其他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相互團結(jié),充分激發(fā)了雙方的學習積極性,并提升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整體水平。
結(jié)語
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研究一反此前研究格局的一元化和文藝觀念的一律化,對多元化的文藝理論、多樣化的文藝觀念及開放的文學藝術進行全面分析。本文以生動、多樣化的文藝實踐對非歷史主義傾向下的文藝理論進行了豐富的總結(jié),體現(xiàn)了“文藝理論”課程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的多元化與協(xié)同性,為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因,使文藝理論重新回到正確的發(fā)展軌道上。綜上所述,“文藝理論”教學是理論與實踐兼具的課程,其自身體系由狹隘走向開闊,由簡單走向復雜,由單一走向多樣,由封閉走向開放,也大力促進了“文藝理論”教學理論和文學實踐的協(xié)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睿卓,董貴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5):46-48.
[2]李濱.英美文學教學中新批評理論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8):57-58.
[3]蘭善興.高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學現(xiàn)狀和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6):31-41.
[4]李惠.包容與吸納——試論延安時期文藝理論的開放性[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3):82-87.
[5]吳德宇.加大文藝理論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14(32):23.
[6]葛有進.論文藝理論對英美文學教學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4(6):25-26.‘
作者:趙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