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分析

時間:2022-08-31 09:53:35

導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分析

摘要: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期,登上新的征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隨之產生了新的變化。高職院校的發展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要打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的全新局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滿足需求的緊缺人才,從而助推各行各業的發展增效提速。本文將針對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從學校、企業、學生和社會需求等多個角度進行一些相關分析,提出幾點個人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產學研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不斷加強對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改善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力求滿足當今中國社會各行各業對高等人才、技術型人才和創新性人才越來越多的需求。在此種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校企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為導向的專門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日益興盛、遍地開花,成為引起社會重點關注的熱門現象。因此,筆者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對校企協同育人展開一定的探究并提出一些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活動的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對校企協同育人活動的開展有所幫助。

一、以應用為導向,建立實訓基地,實踐與理論并行

發展至今天,國內高職院校的革新與轉型雖然取得了部分成效,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的專門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優化提升,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和可以改進之處。從總體形勢來看,國內的很多高職院校及企業對校企合作協同共贏的人才培養機制與發展模式的認識都不夠深刻,沒有把握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與校企共贏發展模式的根本精髓。對學校來說,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其普遍存在模式固定的缺陷,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不夠積極主動,擺“高架子”,被動跟風甚至原地踏步,只是見其它院校發展校企協同的模式就一昧跟風、完全模仿,沒有根據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的措施來發展校企協同合作。另外,還有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過于重視強調書本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輕視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的教學,沒有系統、科學地分析社會經濟、學科發展規劃和產業需求,把國家提倡的技術人才創新實踐教學變成了一種形式。這種情況根本難以滿足當今中國社會各行各業發展對專門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然而,對于當今社會的大部分企業來說,如何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才是企業要優先考慮的事情,企業都希望以最小的資本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潤。大部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態度過于急躁,它們需要的是能夠盡快上崗為企業獲取效益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則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和理解消化理論知識,逐漸才能在實際生產中把學到的知識和理論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技術能力。學生需要足夠的成長和進步的時間,這樣就與企業迫切取得經濟效益的述求有所矛盾,導致大多數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處于消極狀態,使得校企合作最終成為“公益性扶持”或功利性投資。[1]因此,面對此種情況,學校和企業都必須扭轉固有的觀念,要以應用為導向,對人才的培養必須實踐與理論并行,既不能輕視理論,更不能放松對學生實踐技術能力的培養。想要做到此點,高職院校應當努力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創新教學模式,積極主動與企業進行聯系,密切關注行業發展的現狀,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水平,把專業教學目標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掛鉤,對接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根據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的創新措施,發展校企協同合作。學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絕對不能一昧地傳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要把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重視起來,系統、科學地分析社會經濟、學科發展規劃和產業需求,把國家提倡的技術人才創新實踐教學落到實處。與之相對應,企業也必須把人才培養的態度進行改變,不能把人才培養當成工廠生產工業品一樣完全追求速度和效率,給學生相應的時間來適應和理解消化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實際生產中把學到的知識和理論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技術能力。此外,企業和高職院校也必須給出相應的機會或平臺讓學生可以切實地參與到工業生產的第一線,迅速提升實操水平。由企業和高職院校共同合作建立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實訓基地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能幫助學生將自己掌握的書本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蛻變為技術能力,也能滿足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同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企業要求技能型人才盡快上崗為企業獲取效益與現實人才培養較為緩慢的矛盾。[2]

二、更新課程知識,企業一線專家參與教學

今天的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時代所拋棄,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現如今許多高職院校在設計相應的培養專門技術型人才的專業課程時,就沒有考慮到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和專業知識的日新月異,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課本還是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編寫的教材,根本無法反映當今行業知識的發展和現狀,導致課程教學的內容非常陳舊,并不能適應現如今各行各業發展對專門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調查一下高校教材市場,某些課程的教材同一名稱、同一出版社的版本有幾十種,比如《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等教材均有幾十甚至上百多個品種。有些課程如茶葉加工,只有一本90年代的施兆鵬教授主編的《茶葉加工學》,這本教材一方面版本較老,再一方面用量較少,因此現在出版社已經不再出版了,這就使得茶葉加工這門課無教材可選。為什么會出現教材如此“失衡”的現象呢?像大學英語這類課程基本上是每所高校大一新生的公共課,用量都在幾千冊以上,經濟效益的誘惑使出版社、作者對這類教材趨之若鶩,而象《茶葉加工學》這類教材的使用對象比較少,有時全國的訂購數量就只有幾十本,出版社都無法開機印刷,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這類教材的立項都十分困難。此外,不僅僅是課本上承載的知識非常陳舊單一,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早已經脫離了企業的一線生產行業,難以把握各行各業發展的現狀,頭腦中對各行各業的認知還停留在很久以前。這樣一來,教材陳舊單一,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貼合時展的步伐,就難以培養出滿足當今時代各行各業發展需求的創新性專門技術型人才。[3]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必須盡快更新高職院校的課程知識,對教材進行更新換代。學校在為學生設計專業培養課程時,先要了解市場需求。對此,我們可以邀請企業一線的專家入駐學校,參與進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編訂甚至教學工作當中,以確保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是新的知識,是與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相對接的,以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同時,學校可邀請企業一線專家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與學生就業的一致同步,讓學生學成離校后能達到企業的用工標準,不至于學校培養的專門技術型人才與企業的實際需求脫鉤。企業一線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合作編訂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型教材,發揮企業和學校的優勢。企業的一線專家和學校的專業教師組成一個課程資源以及課本更新團隊,滿足教學工作中對新課本的需求。同時,為了解決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因為常年從事與理論教學工作而與企業實際生產情況脫鉤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安排教師到企業中進行一定時間的掛職工作,從而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和實際相合的專業技術水平,促進教師責任意識的提升,開拓行業前瞻性的眼光,保證教師的教學能力。以上幾點,如果能夠實現,就將大大提升校企協同合作育人活動的效果。

三、變更傳統評價模式,構建校企協同人才評價體系

傳統的高職院校的人才評價模式大多是以學校為主。由于傳統教學理論和人才培養評價模式的持續影響,我國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質量評價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已成為培養出滿足當今社會需求的專門技術人才的嚴重障礙。突出的一點就是以往的人才培養評價模式的評價功能方面過分強調篩選功能,只是單一的通過卷面成績等等劃分出學生的好壞優劣,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認可,對考核中反映的自我發展問題和各階段被考核人的進步和努力不夠重視,不能充分發揮改進作用。另外就是過于強調可量化的評價內容,如學業成績等等,對難以量化的內容關注過少,如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培養具有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評價相對忽視,而這幾點才恰恰是符合各行各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所具備的優良素質。這種方式放在以往高職院校與企業相互獨立、沒有聯系的情況下固然是具有合理性的,可在當今我們提倡的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下不免有失偏頗。因為在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下,不再是學校和學生這兩個主體,還參與進來另外一個主體,即企業。由于企業是用工方,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是流向企業的,因而企業才是專門技術人才主要的需求方。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優劣也將直接影響著雇傭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效益高低。[4]因此,針對上文中提出的人才培養評價模式的弊病,筆者在這里提出變更傳統人才培養評價模式、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評價體系的建議。在此種體系下,學校和企業協同合作,共同為人才的評價保駕護航。對于學校方面,學校去除本身評價模式中一些弊病,繼續保持和發揚教師隊伍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經驗、理論體系和理論知識完整等等優勢,這些優勢將是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的人才培養的基石,是培育人才、評價人才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企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企業自身未來成長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審視企業員工培訓、未來職業發展、多層次管理培訓和專門人才成長。為此,許多企業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同時將企業管理層中具有豐富管理經驗或生產一線中實踐技能優異的師資隊伍納入企業專業師資隊伍,逐漸建立起有一定規模的培訓體系。筆者所提倡的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就是將學校的理論師資優勢和企業的實踐師資優勢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整合成一只更高水平、理論與實踐多維度的師資隊伍,不僅能更好地培養人才、評價人才,同樣更能彌補以往人才評價機制的缺陷和不足,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活動向著更高水平發展。總而言之,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培養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性專門技術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中國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要求,必須著重關注、不容懈怠。我們通過以應用為導向,理論實踐并行,建設實訓基地,更新課程相關知識,邀請企業一線專家參與教學工作等等措施促進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活動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曾軍英,李洪波,向小亮,鄒娟,胡興.“一主線三融通”校企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2):219-220.

[2]胡繼榮.應用型高校“三·三”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6):43-46.

[3]李露,寧方美,牟晉娟.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05):112-114.

[4]田會峰,趙麗,周瑜,鄭艷芳,劉乾.應用型本科院校多模式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26):7-10.

作者:羅艷 熊鳳 單位:重慶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