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學在民族團結中的作用

時間:2022-01-29 02:44:47

導語:民族心理學在民族團結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心理學在民族團結中的作用

一、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應注意的幾個民族心理因素

1.民族意識。民族意識是民族族體產生與族際交往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動,是民族心理的核心內容,是民族認同感、歸屬感、自尊心、自豪感、凝聚力的集中表現。具體來說,“民族意識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的自主性、獨立性、整體性等諸方面及個體的民族相屬性的認知結果,民族意識是認知結果或者心理經驗在一定條件下的部分再現。這種認知結果指導著各個民族成員的認知活動和行為方式”。從民族意識產生的根源看,社會環境的多民族分布、民族文化的差異、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地緣因素的影響、突發事件的應變等都是民族意識產生的條件。但是,從民族意識心理經驗發生的本源看,它主要起因于人們對自身所屬民族的認同和對他民族的辨異的認知過程和心理體驗結果,即差異性的存在或者差異性對待是民族意識產生的最終源泉。民族作為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文化的差異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避免狹隘民族意識的產生,我們認為必須承認客觀差異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避免對受眾差異性對待是基本前提,即對民族團結對象族體屬性和族體地位的認可,持公正平等的教育態度,力求讓受眾理解民族的共生屬性及邏輯結構,在承認差異性的基礎上,實現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避免民族團結成為針對少數民族或者漢族一方的教育才是民族團結心理的堅實基礎。正如查爾斯·泰勒所指出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認,也會對我們的認同構成顯著的影響。”其“對人造成的傷害,成為一種壓迫形式,它能夠把人囚禁在虛假的、被扭曲和被貶損的存在方式之中”。2.民族認知方式差異。在人的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本身的價值、情感、人格以及其他外在的社會文化都會對人的認知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從人的心理結構講,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總是建立在一定心理結構———即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具有不同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的個體或團體如不同的民族團體,無疑會具有獨特的認知方式”。因此,雖然人類群體本身在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上具有本質上的共同性,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的直接作用下,人們在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上又具有文化上的差異性,這也決定了不同民族在認知方式上的差異性。所以要使民族成員接受某種事物或理念,就必須分析不同民族認知方式的差異。我們要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也必須分析不同民族認知方式的差異,采用靈活的方式和手段,使民族團結理念納入不同民族認知框架內,并成為族際交往過程中交往態度的自覺選擇。3.宗教心理。宗教作為一種建立在對某種神性物信仰基礎上的文化體系,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可以在信徒心理上形成相對穩定而深刻的心理屬性。這種心理屬性是伴隨著凈化、升騰和自我慰藉的內心感受和精神體驗,其包含了多重精神功能,它既有撫平人們對于未來世界的迷茫而產生的焦慮,同時也因神性物的神圣性、思想的穩定性、目標的崇高性、行動的積極性、心理的認同性和感情的親近性等特征對信徒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調節,而宗教的心理調節功能使宗教跨越其本身的范疇對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每個領域的不同層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宗教信仰為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強大的黏合力,它使許多民族、文化以及群體得以有效的整合,正如戴維·波普諾所指出的:“除家庭之外,沒有任何別的設置能像宗教那樣,有效地幫助人們解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問題,也沒有一種設置能夠像宗教那樣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忠誠感和參與感。”因此,我們在進行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認識不同民族宗教心理的差異,在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與宗教情感的基礎上,尋求不同宗教在交往理念上的契合點,在不同宗教信仰群體間構建一種對和諧交往的忠誠感與參與感,從而將宗教資源作為社會資本引入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宗教在凝聚人心、整合社會、穩定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民族心理學理論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的運用

1.涵化理論與民族團結教育。涵化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加拿大心理學家J.W.Berry認為:“完整的涵化概念應綜合概括兩個或兩個以上文化群體成員因接觸而發生文化和心理兩類變化的雙重過程。該概念應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在文化層面或群體層面上的涵化,即文化接觸之群體在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政治組織等方面發生變遷;一是在心理層面或個體層面上的涵化,即卷入文化接觸之個體在言談、衣著、飲食等方面的行為、價值觀念、態度乃至認同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卷入涵化的民族群體的認同包括兩個維度,一是保持本群體傳統文化的傾向;二是參與主流社會活動與主流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Berry認為“這兩個維度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對某種文化的高認同并不意味者對其他文化的認同就低”。涵化策略是個體基于對自己群體文化和其他群體文化之喜好而對涵化互動所持的態度傾向,以及在應對日常跨文化實踐中反應出的行為方式。Berry區分出了四種不同的涵化策略,即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在四種策略中“,‘整合’策略優于‘分離’‘,分離’策略優于‘同化’策略,而‘同化’策略又比‘邊緣化’策略好。”文化涵化心理的分析視角與民族團結教育較為相關的是,在心理維度上,民族群體對涵化過程和涵化策略的態度;在行為傾向上,不同民族群體接觸時社會行為的改變。我們要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就需要引導民族群體健全民族文化涵化意識,而其中Berry提出的整合策略———引導民族群體在重視保持自己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尊重與認同其他民族文化,同時兼顧國家認同———無疑是最優途徑。從我國以往的歷史經驗族際交往的原則出發,中國有一種體現和諧涵化的深厚傳統,那就是“和而不同”思想,即在對待文化差異方面,追求一種既尊重多樣性,又追求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這意味著保持自己的特色并積極參與到更為宏觀的整合當中。正如費孝通先生在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2000年中期會議上所言:“文化的自我認識、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共生理念以及達到‘天下大同’的途徑,這是中國傳統的經驗里所一直強調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反映。”而且,健全的涵化意識,可以有效調節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使三者和諧共生。2.接觸理論與民族團結教育。20世紀5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羅賓·威廉姆斯對美國不同地區的四個城鎮的社會接觸與民族態度做了調查,調查表明:民族之間的偏見與接觸成反比,即個人接觸越多,沖突就越少(偏見、歧視、敵意等)。由此推及的相互依存的觀點則從歷史、現實的資料出發,指出種族間的暴力很少會在相互依存已經變成制度化的地方爆發。相關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接觸理論。接觸理論認為“對抗的社會群體(文化認同、語言、信念、膚色、國籍等)中的個人之間更多的接觸傾向于消弱他們相互所具有的消極刻板印象,并減少其相互反感與不相容,從而通過使人們相互間更愿意平等的交往來改善群體間的關系。簡言之,更多的接觸意味著更少的民族或文化沖突”。在我國,由于傳統社會跨地域和跨階層的流動與交流相對較少,很多民族間交往與文化互動大多停留在表層,或者是“印象”層面,這就造成不同民族間文化認知與理解的淺薄,甚至存在民族之間的文化偏見和文化定勢。在一定情況下,還會造成民族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不同的文化在價值觀和信仰方面的重大差別,和在社交上傳遞同一種感情或態度時所使用的方式上的差別,都足以造成族際沖突。”因此,我們認為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深化民族交往的廣度與深度,積極推進民族之間的文化認知與文化對話是必由之路。正如格羅斯所指出的:“種族與宗教上的排它與孤立,不能促進社會進步、創造出更偉大的新文明,相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聯系、對話和互相影響才是促進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偉大杠桿。”3.民族發展意識與民族團結教育。民族發展意識與發展需要是在多民族構成的國家內,由于民族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差異,各民族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心理訴求與心理傾向。民族發展意識與發展需要是民族共同體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民族生產與生活的積極性源泉。在族際交往中,這種心理訴求對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以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存在正反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民族發展意識與發展心理能夠激發民族群體的進取意識和凝聚民族群體的力量,為本民族的發展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在非科學利益觀的主導和非法勢力的誘導下,民族的發展意識與發展心理很可能演變為狹隘的利益觀和導致整個民族群體被剝奪心理的產生,這對于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和民族社會的穩定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困難。在影響民族關系發展的諸因素中,因民族發展差距與發展心理得不到滿足而緣起的民族意識高漲和民族矛盾、摩擦增多的民族問題也是影響當代我國民族團結事業的重要因素。正如許多西方社會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矛盾的實質是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那些被認為與種族、民族有關的特征,往往更直接地與階級、區域和其他社會條件有關。”因此,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一定要順應民族的發展意識與發展需要,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使各民族在互惠互利、相互認同的基礎上和諧共生。

作者:鄧凱戴寧寧李存林單位:北方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