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時間:2022-03-13 10:02:03

導語:積極心理學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德育化、角度消極化、方法單一化等傾向。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力量,身心交互輔導注重身體和心理的一體性、激發積極身體體驗。在積極心理學的啟示下,大學生身心交互的心理輔導,用體驗式輔導方式,彌補以往心理教育單純語言引導的不足,構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身心交互;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是踐行“中國夢”的主力軍,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教育的德育化、問題化、運動化等消極傾向,極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入誤區。積極心理學是當代新興的心理學思潮,主張關注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的健康幸福,符合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嘗試從積極心理學視野來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誕生于20世紀末應勢而生,它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關注人性里面的積極潛質,從而更好生活的學科。積極心理學認為,過去心理學過度關注人的心理損傷、缺陷和傷害,忽略對力量和優秀品質的研究;認為心理治療不應只對損傷、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應加大對個人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掘;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更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積極心理學致力于人的積極品質,相信人本身存在著某種優勝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人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通過這種力量,人們完全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面對我們的心理疾病,實際上,大量關于情緒心理治療的研究發現,“安慰劑”起到了50%-75%的作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治療策略,可以增強被治療者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修復其缺陷。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理念,正悄然影響著今日的心理學和心理治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困境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比較晚,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多次提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教育部陸續頒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年3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2003年2月)、《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綱要》(2004年4月)。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出臺,明確規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目標、任務要求、工作體系、建設標準、途徑方法、保障措施,強調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在協調發展。與此同時,廣大心理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層面和實證層面展開了大量研究,獲得了豐碩成果。但隨著近年來社會生態環境的復雜化、人文環境的多元化,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以馬加爵、藥家鑫、黃洋事件為代表的多起大學生他殺、自殺事件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德育化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推廣是在本世紀,各高校紛紛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大多掛靠學校學生處,以通過行政手段保證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且教育的開展更多的是依靠學校管理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由于絕大多數輔導員老師沒有心理學背景,在實際工作經常通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德育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常常是利用每年一度的“5.25”進行,結果是心理健康教育“五月來、六月走”。這種心理問題德育化,給學校和個人都帶來極大的隱患。

2.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的消極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與重視,不得不說是與極端個案有很大關系。人們往往通過抑郁癥、精神分裂、自殺、他殺等病態的心理疾病了解到心理健康,并開始關注更多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每年新生入學,各校都會組織大規模的心理調查,排除心理障礙學生所帶來的隱患。學校管理者更多也是關注心理危機問題,最大程度減少因心理障礙所引發的惡性事件。其實,這與心理學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馳,更是偏離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過分突出心理的消極面,關注少數“問題人群”,忽視大部分正常群體,忽略心理學積極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導向和促進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單一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很多方法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機制、心理干預的普適原則及應對策略等方面做了一定探索。但這些方法更多是在理性情緒治療和精神分析理論基礎上,通過認知評價、理論說教的談話式認知矯正,改變個體的認知或者改變對早期傷害性事件的看法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消除癥狀,但容易反復,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根源性心理問題,不能調動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愿望的積極性。亦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研究并未取得實質性的干預效果,且不能在大學生中大規模推廣。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身心交互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積極心理學成為當代心理學新的研究熱點,眾多研究者認識到以往病態心理健康觀和傳統教育手段已經成為阻礙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如何發現和培育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激發其正能量,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面臨的重要挑戰。

1.運用身心交互的輔導,突破/豐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現代生理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創傷往往沉淀在身體細胞和機體神經之中,當創傷情景再現,這種神經鏈接會自動彈出,并伴隨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這種模式已經根深蒂固的植于身體之中。國外心理實踐研究已不僅僅停留在頭腦的認知層面,而是加入“身體”這個關鍵因素,通過心理外現的身體動作為媒介開展“身體+心理”的幫助輔導,即運用動作促進個體情緒、情感、身體、心靈、認知和人際等層面的整合,增強個人意識,改善人們的心智。具體而言,身心交互輔導是基于身心健康的一體觀念,以身心積極體驗為教育的突破口,通過心理教師創造、解釋身體表達,或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身體感知,或學生們自己協同創作等方式,喚醒身體與心理的鏈接,引導學生從身體的生理機制轉變開始,結合認知及實踐訓練手段,把對身體的感知、澄清作為心理健康的中心和橋梁,促進心理自愈機制形成。這種以身體為著眼點,激發積極身體體驗,不同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中單純的語言引導,而是強調身體的感知、身心交互作用的實踐。

2.通過積極的身心體驗,激發大學生心理正能量

身心交互心理輔導模式是激發人體自身的積極體驗,喚醒大學生對身體的感知力和控制力,恢復身體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能力,降低神經系統的警覺度,維護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提高機體的抗壓閾值。這種輔導是以團體的形式,通過機體的活動和團體的互動,在老師的引導和團體創作過程中,發掘大學生的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等人的天性,獲得快樂感、幸福感、滿意感、認同感情緒高峰體驗,通過身心交互發展,使其自覺的對群體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甚至是實現給予愛、接受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增長。與傳統的心理輔導相比,身心交互輔導有著其獨特之處,在身體層次上,幫助人們加強肢體的協調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在情感層次上,幫助人們變得更愉悅和自信;在精神層次上,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動力和記憶力。當傳統的心理輔導途徑難以用語言方式接近和幫助大學生時,“身體+心理”的身心交互輔導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不僅和傳統心理輔導是相輔相承,且幫助人們充分調動自身的潛力。

3.身心交互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意義

大學時代是個體生命中最幸福、快樂的時間,即便曾有某些報道表明一部分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但實證研究和臨床咨詢實踐中均發現,多數大學生都擁有正常、積極的心理狀態,對自我有較為全面積極的了解,對未來有較強的控制感,在整體上擁有較為健康積極的狀態。傳統心理學的疾病模型僅關注心理健康的消極面,關注個體現有的心理問題的發生而忽視對大學生人性中積極面的關注和內在潛能的發掘與培養,在本質上影響了心理問題形成后的干預實踐,不能全面反映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全貌。身心交互的心理輔導模式在積極心理學框架下,關注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從生理和心理、身體和心靈相互影響的研究方向,抓住“動作”這一突破口,輔導大學生接納身體、提升自我意識和自尊水平,表達和宣泄情緒及緩解壓力,改善人際互動,提升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這種教育方式和手段,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尚屬空白,在國內學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是一個盲點,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大規模發展,優化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開展,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

作者:賈銳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黎黎.以課程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王喆,王惠珍,翟惠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研究〔J〕.護理學報,2012,(06).

〔4〕李瑞玲,李笑梅,李連玉.對大學生加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0,(04).

〔5〕武成莉,王淑敏,宋寶萍.積極心理學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05).

〔6〕鄭愛明,李梅.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4,(11).

〔7〕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