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19 11:45:48

導語: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現狀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從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塑造、社會—高校—家庭體系建立三個大方面提出解決途徑,以此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借鑒。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生命教育

20世紀60年代,杰•唐納•華特士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出現的青少年吸毒、艾滋病、自殺、暴力等事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1979年澳大利亞針對“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問題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后續,人們不斷關注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尤其體現在不斷豐富生命教育內涵方面,促進了生命教育的內容從單一的“生命認識”向“生命態度”“生命價值觀”“生命信仰”以及“生命教育意識”等方面擴充,并使得生命教育實踐也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自殺、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常常見諸報端。這給當前高校生命教育以深刻的警醒,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實效性,這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臺灣學者孫效智針對臺灣生命教育曾說:“臺灣教育體制運行中過分強調理工實用、忽視人文養成,學校僅僅教授學生如何生活下去的方法和技能,卻忽視生命意義與目的的探索與習得。以至于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精于生存(甚至不擇手段),卻不了解生命目的和生活意義”①。這反映當前生命教育中過度以“問題”為中心,過度注重生存知識技能的培養,卻缺乏引導大學生在積極參與到社會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實現信仰的教育。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品質,以激發個人潛能發揮的一門科學,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當前高校生命教育,旨在使當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積極品格的培養,提高學生感受生命意義的能力,恢復生命教育平衡狀態,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一、高校生命教育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的生命認知現狀

對大學生對生命認知主要從生理性生命、社會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這三個方面進行考察[1]。大部分大學生經歷過親戚友人去世,或者通過新聞媒體等媒介或者其它途徑接收過一些相關信息,他們能意識到生命的唯一性,對生理性生命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較差,不愛運動的現象,說明有許多大學生尚未未形成對生命的尊重和生命價值的重視。在對社會性生命的認知上,當前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但是缺乏責任感,主觀幸福感低。在對精神性生命的認知上,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克服生活中各種困難,保持較為積極的生活態度,但是當面對學習、就業等壓力時,常會引發緊張、焦慮、抑郁等狀態,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

(二)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現狀

山東地區高校調查顯示,僅有23.07%的大學生在入學前接受過生命教育或者開設過生命教育課程,31.88%的大學生“幾乎沒有”和“一點也沒有”接受過生命教育[2]。楊娉研究發現,88%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推行生命教育[3]。這一方面說明開展生命教育符合大學生心理需求,突顯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當前高校對生命教育重視不夠。

(三)高校生命教育實施現狀

當前高校主要以課堂、校園活動為載體開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課程方面開設了相關的選修課,并邀請生命教育的專家開展講座或者專題教育,例如江西師范大學鄭曉江教授開設的《生命教育與生死哲學》課程。但是由于課程不是專業課,學校和學生都不夠重視,因此就出現課程零散,并游離于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課、安全教育等“兩課”之中。同時,思想政治課的側重點在于對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塑造和培養,心理健康課的側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安全教育側重于教會學生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和急救知識。由上可知,高校生命教育的內容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對大學生社會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關注和引導。高校通過校園活動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極性和主動性,包括文體活動、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等,這些無形之中能引導大學生關注生命,健康成長。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高校也通過網絡陣地開展線上生命教育,但是總體來看,大學生對這些活動注度不高,運行方式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運行體系,還需進一步的摸索和整合。

二、高校生命教育現狀原因分析

(一)社會層面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中后期,他們從自我內部關注驟然增加,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處于轉型期,體制的變化和不同文化思想的涌入對大學生的生命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4]。在政治信仰方面,一部分大學生出現信仰缺乏的問題。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出現的貧富差距、環境惡化、就業壓力加大、道德滑坡等社會問題給一部分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面對負面現象一些大學生缺乏科學、理性的分析,容易產生信仰動搖,樹立錯誤的價值觀念。在經濟方面,由單一的計劃經濟到多元的市場經濟的轉變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單純追求“利益”和“效率”,而片面的追求權力的擁有和物質的享受。這種社會氛圍嚴重地影響著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忽視了或者很少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導致他們開始懷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文化方面,經濟的多元化導致個體意識的增強,進而導致傳統人生價值對一些人的影響日益減弱,而新的價值體系還沒有完善,一部分人就缺乏遵循的標準和方向,文化的迷茫對這些人的精神世界缺乏產生重要影響。

(二)家庭層面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心理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方式、父母價值觀、家庭氛圍、家庭結構、留守經歷等對孩子的生命教育有著極大的影響[5][6],這說明家庭教育是開展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一是父母的價值觀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常把自己的愿望或者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幫助”實現,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原來的本質,只注重孩子是否“出人頭地”,而忽視學生的生命教育和文化素質的培養,常出現學生壓力過大而自殺現象。二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生命教育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在權威教養方式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溺愛教養方式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在社會上受挫;在民主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在生活中具有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等。

(三)高校教育層面的原因分析

中國高校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德、智、美、體、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但是,高校教育出現教育失衡的現象,從生命教育來講主要包括人格培養、系統教育兩個方面[3]。一是高校過度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良好人格的培養。當前許多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單純以市場導向為標準,重視學生知識技能、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忽視對其品格、人文素質的培養。一些高校以高就業率為榮,片面為就業忽視高等教育的本質,使得培養出來的一部分大學生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缺少對生命的認知和自身獨特人格的魅力。二是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統性。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少,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生命教育活動的實踐也很分散,多以選修課、講座、實踐參觀等形式開展,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受眾有限。

(四)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念存在的誤區

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外部世界認識不斷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階段,他們缺乏社會經驗,情緒極易變化,思考問題缺乏理性,社會中各種觀念、思潮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一是感覺至上。任俊認為積極體驗可以分為“感官愉悅”和“心理享受”[7]。人們能夠清晰地認知“心理享受”比“感官愉悅”對個人的創造和社會的意義更為重要,更為持久。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有機會在兩者選擇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感官愉悅,尤其對于經驗不足,缺乏理性思考、自制力差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一部分大學生會選擇感覺至上現象了。他們過度沉迷當下享受,例如一些大學生亂性行為、網絡成癮等現象,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二是價值觀功利化。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面對社會誘惑、就業的壓力,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功利化的趨勢。他們過度關注對自身專業技能的培養,花費大量的時間考取各類證書,為了利益出現不良競爭,忽視對自己生命價值的思考和探索。三是社會責任意識降低。一部分大學生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同時,社會責任意識降低也表現在對自己生命的不關注,隨意地輕生,對自己生命不尊重,缺乏感恩之心。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生命教育的途徑

(一)體驗積極的情緒,重喚生命的熱情

積極體驗和消極體驗并不是直接對立的,消極體驗反面不是積極體驗而是“沒有”消極體驗。也就說傳統意義上幫助人們消除消極情感只代表自己處于了沒有消極情感狀態,但不代表體驗到了積極的情感。弗雷德利克森的“積極擴散理論”認為積極的情緒能擴建個體即時的思想或行為資源而幫助個體建立起持久的個人發展資源(包括身體、智力和社會性資源等),它能促進個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從而產生多種思維和行為,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和行為,并把這些思維和行為遷移到其他方面①??梢?,積極情緒對人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此在現在高校傳統教育中,我們只關注問題,而忽視人的積極情感的激發和培養,不能使得大學生的生命具有延續性和成長性。為此高校應加強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教學思想,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同時,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生命的意義。積極情緒包括感官愉悅和心理享受。軀體、外界帶來的感官愉悅,對人的影響不如心理享受影響長遠,但是由于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經驗少,所以許多人會選擇能夠快速帶來快樂感的感官愉悅,就有可能引發大學生拜金主義、沉迷網絡等現象,過度消耗生命。所以高校應該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心理享受中體驗積極情緒。通過專題講座、開設選修課、宣傳正能量等活動(典型經驗交流會、志愿者活動等)、加強凈化校園內外環境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積極心理團體輔導等形式,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下,體驗生活,陶冶情操,體驗生命的意義。

(二)挖掘積極人格潛質,培養全面的生命個體

積極的人格可以提高自尊、體驗更多積極情緒、更高的主觀幸福感,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感受生命意義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造能力等。積極心理學家賽格里曼在一系列“習得性無助”研究和歸因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人格可以分為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悲觀型解釋風格人格。任俊指出自我決定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積極人格的形成,包括內在動力(勝任感、自主需要、交往需要)的滿足,外在動力(外部調節行為、內攝調節行為、認同調節行為、整合調節行為)的內化[7]??梢酝ㄟ^增進積極的體驗和自尊來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塑造樂觀型解釋風格。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成就目標、學會合理的歸因、提供社會支持滿足內在動力,通過興趣激發、外在強化、價值引導促進外在動力的內化,不斷提供歸屬感和控制感。

(三)建立社會—學?!彝ド逃w系

積極心理學認為社會制度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的來源,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社會、學校、家庭作為大學生重要生活的場所,對其生命教育的影響不可忽視。社會風氣極易通過一些社會活動、新聞媒體、報紙雜志等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各界要加強對社會的各種信息和文化進行合理篩選,加強對影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傳播媒介的監督,確保對正確主流意識的弘揚;同時掌握社會信息的主要渠道,明確信息來源;社會各界也要大力支持生命教育,例如,通過社區、社會福利機構與高校合作,建立生命教育中心或者機構,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看望孤寡老人等愛心活動,引導更多大學生關注生命。高校生命教育主要從教育理念、校園環境、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文體活動五個方面進行[3][9-10]。一是轉變傳統教育不注重生命意義教育的局面。生命教育不僅要加強生命知識的教育也要注重生命意義的教育,不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二是校園環境包括學習、生活環境,包括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一方面要加大良好校風學風、師德師風的塑造,同時要加強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宣傳欄、網絡平臺等方面的建設,為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提供和諧校園環境和氛圍。三是注重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繼續依托“兩課”開展課堂教育,增設選修課,注重對生命教育專題的研究和教材的編寫,同時,生命教育內容要滲透進高校各課程,注重教師的生命情懷的培養,因為教師自身對生命的觀點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四是改進教學方法,通過討論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五是文體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設計時要考慮時代性、實效性、主題性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豐富學生生活,同時要注意網絡媒體的建設。父母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們提倡民主的家庭教養方式教育孩子,同時也要注重孩子合理成就目標的定位和良好人格品質的培養。一是家長要引導孩子科學的認識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形象等,要關注孩子興趣、愛好,讓孩子在一個寬松、支持的氛圍中,在通過努力可實現的合理目標下開展生活學習,最終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二是家長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會孩子學會辨認社會不正之風,不要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人格塑造,應尊重孩子,培養堅毅的人格品質;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理解生命意義,不斷增強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周惠玉 梁圓圓 高汝男 王磊 蘭帆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褚惠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王文姮.山東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1):89-92.

[3]楊娉.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探析[D].長沙:中南大學,2013.

[4]周惠玉,梁圓圓.轉型期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內涵和表現形式[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13-115.

[5]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5):420-421.

[6]李旭,盧勤.大學生家庭因素對生命意義感及自殺意向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4(1):54-56.

[7]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9]馬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對策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5):18-19.

[10]謝鋼,鐘雨含.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生命教育途徑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