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治療兒童恐懼的方法

時間:2022-01-24 11:27:27

導語:心理學治療兒童恐懼的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治療兒童恐懼的方法

【摘要】恐懼癥是指外界特定事物或者人對當事人本身并沒有任何危害,當事人本身也知道沒有任何危害但還是強烈避免的心理疾病。引發兒童恐懼的原因有自身原因,自身原因包括兒童膽小,孤獨,內向。有家庭原因,家長對兒童的關心不夠,家庭關系不和睦,還有幼兒園原因,老師對兒童冷漠。

【關鍵詞】心理學兒童期恐懼癥冷漠焦慮恐慌

一、恐懼癥的表現

恐怖癥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對某一物體或處境爆發一次焦慮發作為先驅,患者雖知這種恐怖是過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觸或脫離所恐怖對象時,則表現正常,因此,伴有回避行為。

二、心理學方面治療兒童恐懼方法

在心理學方面治療兒童期恐懼的方法有催眠療法、暴露療法、系統脫敏法(屬于暴露療法另一類)、認識治療法、芳香治療法。1.暴露療法。(1)系統脫敏法是當今心理學認為最有效可行的治療方。其教育方法是漸漸加大受刺激者的刺激程度。當刺激者對刺激對象引起不了刺激的時候,便開始進行更大的刺激。也就象做題一樣,當簡單的題做會了,就不在引起興趣,就應該做下一個有些難度但是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題。系統脫敏法是階梯式的,運用此方法首先要保持自身放松,比如說孩子不會騎自行車,就先讓別人扶著孩子練習,等孩子騎穩后把手放開,孩子騎車子先不坐車座,等練習熟悉了再坐車座。其實就是找到引發孩子受刺激的刺激物的原因,然后讓孩子漸漸的接近刺激物,最后戰勝刺激物的治療方法。此類方法可用于對自己治療也可以幫助別人的治療。(2)快速治療方法與系統脫敏法相反。快速治療法是讓恐懼證的兒童直接投入刺激之中。使用快速治療法要甚重,家長要考慮到孩子的適應程度,個性。避免人嚇人嚇死人,把治療弄巧成拙。2.催眠療法。催眠的方法可分為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間接法。直接法就是通過簡短的言語或輕柔的撫摸,使對方進入類似睡眠的狀態。間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體或單調低沉的聲源,讓患者凝視、傾聽,或以“催眠物”接觸頭或四肢,而施治者則在一旁反復暗示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催眠的程度一般分為淺催眠、中度催眠和夢行3級。為了治療的需要,進入淺催眠即可。此時,可根據患者的病癥,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語言向他明確指出有關癥狀定將消失,或進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治療后,可及時喚醒患者或暗示患者逐漸醒來。請精神分析師幫助兒童進行催眠,以求挖掘精神深處和記憶深處的東西,看兒童是否經歷過恐怖事件,以圖找到引起兒童恐懼的根源。這種方法治療時間長,很少被采用。3.系統治療法。是沃爾普在五十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一種行為療法。他認為神經癥的起因是在焦慮情境中原來不引起焦慮的中性刺激與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成為較為牢固的焦慮刺激,產生異常的焦慮情緒或緊張行為。現在將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不相容的另一種反應例如松弛反應多次結合,這兩種反應的反應是相互抑制的,于是就逐漸削弱了原來的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之間的聯系,逐步減輕對焦慮刺激的敏感性,因而這一療法被稱為系統脫敏療法。4.認識治療法。認知療于本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并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方法。兒童在受環境影響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對人,對物,對自然產生了恐懼心理。引起恐懼的錯誤認識有很多,例如在體育課上,其他兒童完成的課程小剛無法完成,自尊心受其傷害,對體育課產生恐懼,后來以為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玩了,因為無法完成課程嘲笑太笨了老師也不喜歡他了,這種錯誤的意識漸漸的形成。但是家長和老師很難發現兒童的恐懼,這樣就會使孩子的心理障礙加深,對社交(幼兒園小朋友)由自卑產生恐懼的影響。當曉剛不敢與小朋友主動溝通的時候,其他小朋友也就習慣性的不和小剛做游戲了。所以,在老師發現曉剛不敢和小朋友說話的同時,必須清楚曉剛為什么不和小朋友們做游戲了,然后告訴曉剛,小朋友們沒有說他笨不想和他在一起玩,是因為他不和小朋友們說話了,小朋友們也就不敢和他說話了,曉剛知道自己想錯了以后,就會融入圈子,使恐懼消失。身為兒童教師,應該及時找到兒童認識錯誤的自身原因,幫助兒童消除錯誤的恐懼意識。5.芳香治療法。患有恐懼癥的兒童在恐懼的折磨下精神疲勞,家長可以在睡眠上幫助兒童改善。用中醫的傳統枕療+芳香療法進行治療、現代相關研究證明芳香療法對心理狀態的調整是很好的、因為藥物的服用有著很多的毒副作用、芳香類的植物氣息在睡眠中使用、溫馨、舒適、長久作用、患者依從性良好。

總而言之,面對恐懼癥家長無需驚慌也要重視起來,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樹立自信心,鍛煉兒童的膽量,對兒童解釋他們心中扭曲的東西,在必要的情況下幫助兒童請心理醫生,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兒童消除恐懼。

參考文獻:

[1]胡佩誠,宋燕華.心理衛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

[2]易發建.心理醫生[M].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

[3]李雪榮.現代兒童精神病學[M].長沙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作者:趙爽 單位:烏蘭浩特市太本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