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心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時間:2022-06-06 09:08:52

導語:新聞心理學課程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心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一、課程簡介

大眾傳媒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新的媒介技術在公民的日常生活、社會經濟建設、文化發展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對傳播現象的研究成為傳播心理學學術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隨著與文化研究、政治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結合日漸成為一種顯性研究。新聞心理學屬于傳播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探討新聞工作與新聞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心理特點、感應規律以及各自的心理機制與心理活動規律,是研究新聞傳播者、采訪對象和新聞受眾的心理現象的產生、發生及其特點和規律的科學。它融合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知識與新聞學于一體,盡量涵蓋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的新聞工作者和讀者、聽眾、觀眾共同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及各自的特點,力求科學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學科。

二、課程改革建議

(一)學情分析。我院學生對新聞的基礎知識掌握較為薄弱,對新聞心理學接觸、了解的也較少,因此,為了幫助我院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在學習新聞心理學時更容易理解其中運用的心理學理論和心理學知識,針對學生的學情,本門課程主要以“解釋水平”為主,即主要運用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直接闡釋新聞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二)課程內容的重組。基于對我院學生的學情分析,本課程選擇橫向面型模式,以新聞傳播活動的各個主體為結構,即新聞傳者和新聞受者,主要分為“新聞傳者編”、“新聞受眾編”兩大部分,直接、明了闡釋新聞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新聞傳者編”按新聞工作者、新聞采訪、新聞編輯和播音員主持人四個角色展開,較詳盡的論述了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新聞采訪心理、新聞寫作心理、新聞編輯心理、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心理,闡述了作為新聞傳者的不同工作角色中的主要心理。“新聞受眾編”除了分析受眾的心理內涵和實質、特點和功能、需要和興趣以及媒介差異和受眾心理的關系等問題之外,還著重論述了受眾態度是怎樣形成與改變的;對受眾態度問題的探討在新聞與宣傳工作中至關重要,因為新聞宣傳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新聞信息的傳播去影響、導向受眾態度的形成與改變,進而喚起、激發受眾產生符合傳播者意圖的行為活動。考慮到當前有關新聞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更偏向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故在本課程中增加有關新聞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講授內容。新聞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眾多,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法、調查法和內容分析,定性質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觀察法和實物分析法。基于我院學生的客觀和主觀條件,著重選擇對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和焦點團體訪談法為主要講解對象。學生在對新聞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認知上幾乎為零,針對這一情況,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了解并基本掌握一些簡單的處理方法。在課程開始之前劃分學習研究小組,6-8人為一個學習研究小組,小組的活動主要圍繞角色扮演和研究方法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習研究小組,確定每個小組的小選題,通過團隊合作,制定出研究問題、調查問卷,完成資料收集、結果分析等內容,使學生對研究方法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和基本的掌握。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新聞心理學的總體框架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基本了解它的發展脈絡,掌握新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并能夠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能力,以及運用新聞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簡單分析一些新聞現象。(三)角色扮演法的運用。角色扮演法主要使參與活動的被試暫置于他人的社會位置,并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去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對于新聞心理學課程來說,更應當貼近現實場景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中模擬真實情境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各種各樣的情況,扮演在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工作情景和角色規范都是給學生——“扮演”者提供的,利用角色扮演法來讓學生親身體驗并從中學習,通過這種方法的運用,讓學生激發學習動機以增加學習興趣、增加印象。(四)過程考核的強化。以往課程考核模式是按照平時成績10%+期中成績20%+期末成績70%的形式給學生一個百分之分數,新的考核要基于學習過程為考核原則,以獲得實際成果作為考核標準的新的合理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基于過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要求對學生的一個學期內完成的課內外大小練習、人物都要進行考核,包括整個課程教學的學生課內外學習表現、行為態度等也要進行評估,綜合考察學生的個人學期情況和團隊表現情況,考核評估學生所有的學習成果。本課程除了要求對學生掌握新聞學心理理論進行考核,還要將學生學習研究小組的小選題成果(內容分析、調查問卷等)納入考核系統,更全面的評估學生本學期對本課程的參與度和掌握度。

參考文獻:

[1]劉京林.論我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究的發展趨勢[J].現代傳播,2006年01期.

[2]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斷想[J].現代傳播,1999年06期.

[3]張逸松.我國新聞心理學研究歷程及其發展方向淺析[J].科技傳播,2015年14期.

作者:吳越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