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護理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6-06 09:11:06
導語:精神病人護理心理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常州市德安醫院精衛中心收治的精神分裂癥病人5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我國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且屬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時期(陰性癥狀評分超過20分,陽性癥狀評分小于10分),排除:伴有嚴重的臟器組織性疾病者;屬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智能有障礙患者;病情尚不穩定或者存在暴力傾向者。入組患者中,男34例,20例;年齡24~55歲,平均(42.1±13.5)歲;病程1~6年,平均(4.6±1.3)年。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均實施精神科護理常規,包括用藥護理、病情觀察、生活護理、社交功能訓練等。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之上,實施積極心理學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如下:(1)疾病認知教育(第1周與第2周)。利用講座、視頻、書藉等方式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良好的生活習慣,糾正觀念上的偏見,使患者能適應疾病,提高其康復的信心。(2)引導感恩(第3至5周)。指導患者閱讀、點評各類感恩類文章,引導患者感恩那些幫助過或者喜愛過自己的人,并協助他們寫出感謝信,從而增加他們的責作感;通過日常的工娛項目,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并且記錄下自己看到或感受到的三件好事,學會肯定他人的優點以及能力,從而感受生命存在意義。(3)情感上的支持(第6至7周)。組織病人閱讀關于親情的文章與影片,并鼓勵病人主動給自己的家人、同學、好友等寫信或打電話問候;積極安排病人家屬來院探望,并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家屬盡可能給予患者較多的關心與支持。(4)建立希望(第8至10周)。組織病人閱讀勵志故事,觀看勵志的影片,同時邀請疾病控制良好的病友現身說法,幫助患者重新建立起生活的希望。此外,指導患者掌握一些不良情緒自我調節方法,從而幫助患者主動適應社會環境。1.3觀察指標。(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應用簡明精神病評估量表(BPRS)進行評分。該量表包含了18個項目,總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2)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應用精神分裂癥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表(PANSS)進行評分。該量表分為一般精神病理分、陰性癥狀分以及陽性癥狀分三個維度,總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精神分裂癥病情越嚴重。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描述,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PRS量表與PANSS量表評分變化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前BPRS量表與PANS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BPRS量表與PANSS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最為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原因、發病機制至今還未完全明確,涉及到個體思維、行為、感知以及情感等諸多的方面[3]。精神分裂癥具有反復性發作、緩慢性進展等臨床特征,最終可導致個體出現精神衰退以及精神殘疾。有臨床研究指出[4],大部分精神分裂癥病人可通過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疾病進展,改善預后。但由于患者在精神分裂癥急性發作后自知力逐漸得到恢復,此時通常因疾病而產生焦慮、自卑、抑郁等諸多負性情緒,嚴重影響精神癥狀控制,同時也大大增加疾病的復發率。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已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領域,其逐漸拓展應用于臨床護理學,幫助患者提高對問題的適應能力、對自身情緒的管理以力以及樹立生活希望。本次研究將積極心理學運用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時期患者護理中,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BPRS總評分、PANSS總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明顯降低(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BPRS總評分、PANSS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提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時期護理中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干預,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復。
【參考文獻】
[1]王曉楓,韋有芳.綜合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4,27(5):422-426.
[2]李占敏,李淑芬,李亞靜,等.團體心理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11):80-83.
[3]李皖生,趙勇,方微.集體心理治療對改善中、青年精神分裂癥癥狀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31-334.
[4]王傳躍.精神分裂癥研究的進展[J].上海精神醫學,2011,23(4):196-198.
作者:費惠慧 王強 張蓉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德安醫院
- 上一篇:新聞心理學課程改革初探
- 下一篇:本科生實習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