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
時間:2022-01-26 08:58:00
導語:心理學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學課程思政指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這是實現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一條新路徑。心理學課程思政正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提升課程思政的高效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教師提升思政教育意識,主動推行思政教育;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加強對思政教育的探索;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與課堂形式,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積極融入課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心理學課程如何開展思政教育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心理課程;思政教育;立德樹人;三全育人
一、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意義
在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有理論需要。以“課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為題或關鍵詞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對2015年至2020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發現課程思政的文獻約有5090篇,以“心理學課程思政”為主題詞的僅有17篇,主要對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進行探究,可見國內對心理學課程的研究較少。心理學科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心理現象與心理規律,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傳統的心理課堂以專業知識為主,較少融合思政教育。教師將思政元素與心理學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能避免“輕德育重知識”的現象。其次,心理學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康人格,掌握心理學的科學思維方法。這些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目標在本質上是相似的,二者的結合可以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最后,將心理學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
二、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對高校教師的要求。課程思政對學校教學制度、教師隊伍、教學能力都有較高要求。以廣州某高校為例,學校主要通過舉辦教學沙龍、分享優秀思政課例、檢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專業教師主要通過調整課程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推進思政教育。目前,在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面臨四大困境:第一,尚未搭建完整心理學課程平臺的學校,缺乏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薄弱,高校負責思政教育任務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師,專業課80教師較少參與,對于專業教師而言,在本身專業教學任務大、時間緊的情況下,很難有足夠動力與精力積極投入課程思政的開發;第三,課程思政要求每門專業課程都要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部分教師認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兩手抓”難度較大。對部分青年教師來講,由于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堂把控能力,較難完成課程思政的要求;第四,課程思政正處在探索階段,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課時分配上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方面有所差別,無法達成一致[3]。
三、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實施的路徑
(一)教師提升轉變思政教育意識,主動開展思政教育
作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者和推動者,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效果有直接影響。在推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心理教師要自覺提升課程思政意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政治理論、觀看示范課、參加思政專題研討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能力。其次,課程思政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心理教師也要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注重以德施教、言傳身教[4]。教師的行為規范能引發學生的模仿,也能促進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養水平與健全人格的發展[5]。同時,教師要注意教學總結,在師生交流中調整教學觀念,靈活推行課程改革[6]。
(二)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加強對思政教育的探索
思政元素主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共產主義精神、職業素養、理想、信念、道德思想、家國情懷、傳統歷史文化等。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均包含上述思政元素,實施心理課程思政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以普通心理學為例,可通過如下路徑推行思政教學:普通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問題是個性心理、心理過程。課程內容包括感知覺與注意、思維、情緒情感與動機、性格、能力等。在“馬斯洛需要層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播放“抗戰英雄”視頻,結合其舍身報國的精神,教育學生抗戰英雄為了崇高的理想(自我實現需要),犧牲生命。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講解馬斯洛需要層次,鼓勵更多學生為中國夢而奮斗,在奮斗中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可以結合社會的主要矛盾來講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的需求從物質向精神轉變[7],引導學生認識到正是老一輩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人們才有能力在保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礎上,追求其他高級心理需求的滿足。在“應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播放視頻《涼山火災救援》,運用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討論在危險的應激源(大火)下,普通人與消防戰士應激反應的差別,在危險的處境中,普通人的應激反應是逃跑、慌亂,而消防戰士卻勇敢向前,開展救援工作,引導學生意識到消防員的這種不同尋常的反應背后是他們不怕犧牲、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作支撐,甘愿冒著生命危險守護人民群眾的安全,勇于犧牲、甘于奉獻,這些價值觀的傳遞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品德和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義[8]。在“自我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自尊、自愛、自信教育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克服自卑,悅納自我。在課堂上,學生需要對自我進行探索:眼中的自己(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使學生對自己有初步的認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三個不同的我受什么因素影響、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進一步鞏固對自我意識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與課堂形式,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
心理學專業理論難度較大。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形式。為了規避空洞的說教現象,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心理學的課程思政。心理教師可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課堂思政的質量:1.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可以增強課堂活躍度,彰顯課堂活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如習得性無助實驗、延遲滿足實驗等。如在“情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或小組討論情緒的外在表現,最終形成結論,在班級進行分享情緒的外在表現及原因,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辯證的思維。2.實踐體驗法實踐體驗法的特點形式多樣,師生互動性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繪畫測驗、拼貼畫、沙盤游戲等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心理學知識的趣味性。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心理現象,如羅森塔爾效應、樂隊花車效應、蝴蝶效應、旁觀者效應等,避免心理效應的負面影響,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四有”人才[9]。3.混合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教學法。線上教學資源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目前,智慧樹、雨課堂、超星、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都有較豐富的心理學課程資源。教師可以使用“雨課堂”,在課前,把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師生及時溝通反饋。在課堂上,通過實時答題、彈幕互動,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在課后,教師可布置練習。學生完成后,教師通過立體的數據了解學生的情況,推動教學改革,通過混合式教學法,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初步構建職業觀[10]。4.心理劇心理劇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能強化師生互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心理劇共有三個步驟:熱身、表演、分享[11]。熱身階段主要是確定主題、確定角色;表演階段可以看到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分享是深化主題的階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誠信、節約等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心理劇為主題,讓學生通過心理劇的形式,演繹一些場景,最后思考討論,這是一條落實課程思政較為新穎的途徑。5.分享討論法分享討論法要求教師提前布置課前任務,確定課堂討論主題,在課堂上播放該主題的相關視頻,組織學生及時討論分享。如教師在講解動機與理想章節時,可提前布置三個話題:我的理想、興趣、學習動機。課中,教師可播放紀錄片《袁隆平的一生》,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重新思考自己的理想、興趣。如在講解自我實現需要時,教師可以把“需要”作為觀影主題,播放《抗疫英雄》紀錄片,組織學生思考自我實現需要與生理需要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自我實現)。分享討論法可提升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生通過分享自己的見解,能夠培養自己的信心以及成就感。
(四)教師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積極融入課堂
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較為枯燥,對思政課的理解不到位。在心理課的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容易降低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可以在介紹本課程目標時,結合生動趣味的心理學案例,講解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也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轉變思想,積極融入心理學思政課堂。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要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既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心理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也需要調整傳統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引導學生轉變思想。當前,心理學課程思政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較少。希望未來有更多一線心理教師認識到心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積極發揮心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作者:許丹娜 范敏 曹楊婧文 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 西安外國語大學
- 上一篇:高中物理小組專題作業教學模式
- 下一篇:城市意向理論在環境設計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