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20 09:47:00
導語: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且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它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而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維的結果。思維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是翻譯活動的基礎。正由于思維內容的全人類性,各民族之間才可以通過語言的翻譯進行思想交流。語言和思維緊密相關,思維作用于語言,語言也作用于思維,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英語或漢語為母語的不同民族間的思維差異即英漢思維差異決定了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主題的表達方式也各異。通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及大量的實例,從思維方式、思維習慣、思維中心、思維風格、思維側重點的差異入手,站在更高的哲學角度上探討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以使譯者重視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從而譯出準確性更高的譯文,也希望能減少兩民族的交流障礙,從而促進兩民族的合作。
關鍵詞:英漢民族;思維差異;翻譯;影響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有彼此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思維風格等,這便是思維差異[1](P38)。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2](P11)。世界上講漢語的人最多,而英語的分布最廣。因為英漢兩民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而兩民族的思維差異所帶來的困擾一直影響著兩民族間的對話。翻譯作為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換的活動,本質上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還是一種思維活動[3](P28)。筆者擬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入手,通過思維差異的表現形式,揭示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二、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任意創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表達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思維和認識的組織者。思維即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具體地說,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作為構成思維模式的材料符號中的一個部分,語言通過音、形、義的結合,系統地儲存于人腦的皮層細胞內,參與思維活動。由此可見,思維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思維離不開作為材料的語言。倘若沒有語言,思維則無以定其形,無以約其式,無以證其實。反之,若沒有思維,語言也不具備其多功能性和豐富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思維作用于語言,語言也作用于思維。思維的發展推動著語言的發展,而語言的發展同時也推動著思維的發展。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三、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人有別于動物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的思維活動。世界各民族間的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相差甚遠,思維也存在很大差異,但各國人民對于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認識的思維活動卻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語言才有了互譯的可能[5](P41)。翻譯過程包括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過程和譯者用目的語再創作的過程。精確的翻譯源自對原文的正確理解[6](P86)。思維的差異肯定會影響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維差異。英漢思維差異的表現及其對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在思維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維發達,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與此相反,漢民族直覺思維發達,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和直觀性[7](P103)。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思維方式不同,詞匯視點不一,使譯文出錯。
兩種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英漢民族在觀察某些事物現象時,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譯時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錯。例如,中國人出于禮貌請對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而英語的說法卻是“Afteryou!”。就是說,同一舉動,同一意思,由于視點不一,英漢的表達方式完全相反,漢語中用“先”表達的意思,英語中卻用“后”表示。又如,在時間的先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語中分別用back和forward指稱過去和未來的時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此相反。唐詩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中“前”是指“過去”,“后”指“未來”。簡而言之,中國人是面對著過去來區分時間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著未來來區分時間先后的,英漢民族對時間坐標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稍不注意,就會使譯文出錯[8](P100)。再如,漢語中的“九折”,英語常說“Atenpercentdiscount”,這是因為漢語著眼于打折后的實際付款比例,而英語著眼于折扣的比例,兩者視點不一[9](P144)。而“淤青”一詞,用漢語說是“青一塊,紫一塊”,英語中則說是“beblackandblue”。漢語中的“紅茶”,譯為英語則是“blacktea”,這是因為漢語著眼于茶水,而英語著眼于茶葉,“blacktea”在英語中指還沒泡過的茶。漢語中的“大雪”,英語中的說法卻是“heavysnow”,而不是“bigsnow”。由此可見,不同的詞匯視點對英漢語的互譯有很大的影響。
(2)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結構不一,使譯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現錯誤。
在英語和漢語中,對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達方法。一般情況下,英語為肯定表達時,漢語也首先考慮肯定表達,英語為否定表達時也是一樣[10](P141)。但是,受兩民族的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影響,翻譯中一種語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達的是另一種語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會使譯文與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這句話如果譯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個人”就錯了,應該譯為“他決不是會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沒有否定詞,也沒有含否定意義的詞,但被譯為漢語時卻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說英語和漢語的表達結構不一致。又如“Don’tyouwanttogo?”回答為“Yes,Ido.”(不,我想。)或“No,I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Yes,Ido.”譯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譯為“不,我想。”就與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Thepatienthadaseriousstomach.”不能用漢語的“病人有嚴重的胃痛。”這樣的句子來表達,而應譯為“病人胃痛得很厲害。”。可見,英漢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結構不一,對翻譯的影響很大。
(3)思維方式不同,句子語序各異,影響譯文的順暢、優美。
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漢語句子語序以邏輯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設后推論,先敘事后表態,先說以前發生的事,再說最近發生的事,空間上,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從大范圍到小范圍。談問題由重要意義到次要意義,由程度強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體的順序排列。而英語可以借助它的形態和豐富的關聯詞語,按意思和結構的需要,靈活安排,且英民族在敘事時往往先說最近發生的事,再說以前發生的事[11](P61)。例如,“Mikedidnotrememberhisgrandmotherwhodiedofcancerwhenhewasthreeyearsold.”(邁克三歲時祖母死于癌癥,所以不記得她。)漢語先說以前發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邁克的祖母死于癌癥,再說最近發生的事即事情的結果——邁克不記得他的祖母。又如,“IwasunhappywhenIheardthebadnews.”(聽到那個壞消息,我很不高興。)如果把它譯為“我很不高興,當我聽到那個壞消息時。”就顯得很不順暢,也不符合漢語的邏輯順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電影,他就十分開心。”(Hewasverydelighted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如果把這句話生硬地譯為“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hewasverydelighted.”就不是地道的英語。在地名的排列順序上,漢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國福建”譯為英語是“Fujian,China”在地理方位的表達上,漢語習慣說“東、西、南、北”,而英語習慣說“east,west,north,south”。可見,思維方式不同,英漢句子語序不同,對譯文的影響不容忽視。(4)思維方式不同,句式結構各異,使譯文顯得啰嗦。
思維方式不同不僅表現在語言內容上,受思維方式的影響,英漢句子結構有很大的不同。英語句法結構特點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過連詞、關系詞、分詞、動名詞以及不定式等連接來構成句子,以表示其結構關系。而漢語則不同,漢語句法結構特點重意合(paratactic)。漢語句子從時間順序、邏輯文理順序層層推進,逐層展開。所以英漢語言句子結構受思維方式的影響,這種結構上的差異,翻譯時常遇到,需調整句子結構[12](P183)。例如,“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頭腦。”譯成英文為“Opportunitiesareonlyforthepreparedminds.”漢語省略掉動詞“是”,即“機遇只(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意思表達清楚,而且很簡潔。但是英語重形合,所以必須加上謂語動詞“is”才能使一個句子完整。英國詩人雪萊曾經說過:“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翻譯時并沒有把“if”也翻譯出來,這樣不但符合漢語的邏輯且顯得更簡潔。再如,“Sinceitwasearly,let’shavearest.”(時間還早,就休息一會兒吧。)翻譯時可以譯為“既然時間還早,我們就休息一會兒吧。”但這樣就顯得太啰嗦了。可見,思維方式不同,句式結構各異,會影響譯文。
2、思維習慣不同,造成詞義理解困難,進而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詞匯的聯想意義最能反映出思維差異,同時也對詞匯的理解產生干擾,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常常根據自己先前獲得的文化經驗和思維習慣進行聯想。例如,當中國人談到“狗”(dog)時,腦海中常出現“癩皮狗、走狗、狗娘養的、狗雜種、豬狗不如、狗仗人勢”等貶義色彩的詞,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個中性詞外,主要具有褒義詞的特征,他們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13](P36)。再如,“龍”在漢語中是“威嚴、權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思維習慣,“龍”卻成了“邪惡”、“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國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象征,魯迅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體現,而英民族的思維習慣是把buffalo與“恐嚇、愚弄別人、令人討厭的人”聯系在一起。fox(狐貍)在英語中指那些“聰明、機靈的人”,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把“狐貍”和“陰險、狡猾、卑鄙的人”聯系起來。vinegar(醋),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把“醋”同“嫉妒”聯系起來,尤指男女關系方面時,稱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聯想中是指人的“壞脾氣、不高興、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進行翻譯的話,一定會使譯文費解。可見,思維習慣不同,對詞義的錯誤理解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3、思維中心不同,語態誤用,造成誤譯。
漢民族的主體性思維方式,只強調主觀感受,將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覺,而忽視了對客觀現實進行符合邏輯的形式表現,以致在翻譯中體現不出語態的變化,而造成誤譯。例如,“Theywere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這里如果忽視了語態,就很容易誤譯成:“他們受到毒打,拒絕閱讀任何書籍。”其實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動的過去分詞,應譯為“不準”。再如漢語“2004年中國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譯成英語,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強調客體,就很難譯成“2004sawaseriesofgreateventshappenedinChina.”這種用時間作主語的符合講英語人們口味的地道英語[15](P119)。又如“信寫好了,但還沒有發出去。”譯為英語時,如果不清楚主客體意識,很容易譯成“Theletterfinished,butithasn’tsent.”其實應該譯為“Theletterhasbeenfinished,buthasn’tbeensent.”漢語說“車修好了”用英語表達時必須說“Thecarhasbeenrepaired.”用現在完成時態表示動作已經完成。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須說“Thebowlshavebeenwashed.”“作業做完了”必須說“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可見,思維中心不同,語態誤用,對譯文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4、思維風格不同,句子重心各異,影響譯文質量。
英漢民族各自獨特的思維風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譯中不加以調整,一定會影響譯文的暢達。如“WhatIsawthatdayinMarridwastamecomparedtowhathappenedinItalyandBrazilwhentheirtwofavouredteamswasshamefullydefeatedinearlyrounds.”(《大學英語》第四冊P.72),這句英文翻譯時若不進行重新調整,譯為“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會讓人覺得很蹩腳[16](P15)。這句話正確的譯法應為“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在復合句子中,英語的主語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漢語則一般按照邏輯和時間順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stonesmashedharmlesslyonthegroundwhenitdroppedfromthebuilding.”(一塊石頭從那座大樓上掉下來,砸在地上,沒傷著人。)這句話的重點是“石頭砸在地上,沒傷著人”,但用漢語表達時,必須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邏輯。由此可見,思維風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5、思維側重點不同,造成表達形式各異,進而影響譯文的自然、順暢。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邏輯,其句式結構呈主從扣接式,而漢民族不太重形式邏輯,因而漢語的句式結構呈流散鋪排式。在翻譯中如果譯者忽視了這種思維差異而造成的句式特點,那么得到的譯文很可能會是英譯句支離破碎,漢譯句冗長板結。例如“學得有趣,效率就會高;學得很苦,效率就低。”這句漢語如果順著漢語的思維,按照漢語原有的句式結構套譯,就一定會譯成“Learnwithfun,efficiencywillhigh,learnverydrudgingly,efficiencywilllow.”這樣成了既不合英語詞法,也不符合英語句法的殘句。正確的譯文應該是“Learningismoreefficientwhenitisfun,lessefficientwhenitisdrudgery.”又如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譯作“瑪麗不記得她那在她兩歲時死去的母親了。”同樣有悖于漢語表達法。這句話應譯為“瑪麗兩歲時喪母,所以不記得她。”[17](P23)。英漢語中有些表達形式看似極為相似,其實際含義很可能相差甚遠。例如,英語“findone’slegs”如果望文生義地被譯為“發現自己的腿”那就太離譜了,“findone’slegs”其實是“發現自己的價值。”類似的還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譯為“pullsomeone’sleg”而應譯為“setsomebodyback”“pullsomeone’sleg”是“開玩笑”的意思。漢語的“隱形眼鏡”,英語稱之為“contactlenses”,漢語側重外形,英語側重方式。英語中叫做“wallclock”的東西,漢語則譯為“掛鐘”,英語中的“deskclock”,漢語則譯為“座鐘”,一個側重地點,一個側重方式[18](P93)。由此可見,思維側重點不同,表達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是翻譯活動的基礎。在翻譯過程中,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對翻譯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隨著英漢民族的交流的不斷深入,對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的研究,能使漢民族更深層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對漢民族有更深層的了解。因此,譯者應當充分重視思維對語言的影響,理解思維與語言的關系,熟悉英漢思維差異的表現形式,并在翻譯時重視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才能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使譯文自然、順暢。
參考文獻:
[1]馬繼光.試析英漢翻譯中的正說與反說[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5):P38。
[2]耿洪敏.實用英漢翻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P11。
[3]季清芬.中西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影響[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18(4):P28。
[4]高純娟.翻譯教學應加強英漢思維差異訓練[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1):P53。
[5]賈榮武.關于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過程影響的研究[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3,23(2):
P41。
[6]馬蘭芳.從翻譯中看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J].天中學刊,2004,19(4):P86。
[7]朱山軍.英漢翻譯中的邏輯思維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4):P103。
[8]伍小龍,丁衛民.英漢思維方式比較與語言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P100。
[9]龔愛華.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P144。
[10]隋榮誼.英漢翻譯新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P141。
[11]李建莉.英漢思維差異對大學生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8(3):P61。
[12]孫利.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6):P183。
[13]張治英.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8(2):P36。
[14]高桂蓮.思維習慣對翻譯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1999,(6):P102。
[15]劉梅麗.思維差異與英語翻譯[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2,15(4):P119。
[16]徐華琴.淺議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3):P15。
[17]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翻譯,1999,(1):P23。
[18]劉文暉.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英漢思維模式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3):P93。
- 上一篇:獨家原創:教育局科學發展觀第二階段總結
- 下一篇:模仿創新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