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9:08:00

導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論文

引言

高考通常被認為是國家和高校選拔人才的一種途徑,而且是一種必要的、有效的途徑。因此對每個學生的考察目的、考察內(nèi)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都體現(xiàn)在高考的每一份試卷中。外語考試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高考外語考試的方向以及目標、內(nèi)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制定的依據(jù)是什么呢?狹義上來說是依據(jù)教學大綱和高考大綱,廣義上來說是社會的需要。

近幾年來,高考外語題型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拿英語來說,高考中出現(xiàn)聽力測試,試題的出題方向以語境為主,加大閱讀量,強調(diào)學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寫作部分增加內(nèi)容,要求較以前也有所提高。這一變化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國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使得英語作為外語在中國的地位顯得愈來愈重要。尤其是我國進入WTO(世貿(mào)組織),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全民提高外語水平,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這樣的人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所需。

因此,高考對外語的考察目標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進行外語素質(zhì)教育也正是為適應這一需要而提倡的。高考的外語考察實際上是對中小學外語素質(zhì)教育的總體檢測。這兩者之間并不對立,而是統(tǒng)一的。有的外語教師將考試和素質(zhì)教育對立起來,認為進行外語素質(zhì)教育就保證不了考試成績。有些教師還進行著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雖然學生考試成績還可以,但學生沒有語言能力的提高。歸根到底,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沒有理解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而語言的交際能力是最主要的體現(xiàn)之一。

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外語素質(zhì)教育的方向同時也是高考的需要。

一、何為語言的交際能力

只有對語言交際能力這一詞匯的充分的理解才能確定語言教學的目標和方法。

首先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語言的交際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針對Chomsky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可理解為一個人對潛在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他認為交際能力要考慮四個方面:

(1)合乎語法,某種說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適合性,某種說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體性,某種說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體;

(4)實際操作性,某種說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實際出現(xiàn)了。

這就是說,交際能力包括對語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會文化的得體性以及實踐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斷能力。

從廣義上來說,交際能力是運用各種可能的語言和非語言手段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xiàn)了人的整體素質(zhì)。交際能力包括許多因素:

語言知識──組詞成句、組句成篇的能力;

認知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反應能力和有關世界知識的掌握等;

文化知識──文化觀念和習俗知識;

文體知識──根據(jù)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選用不同風格的詞語和語篇等進行交際的能力;

其他知識──包括非語言知識(體勢語、面部表情等);

情感因素──對他人及事物的社會態(tài)度、交際動機、個人品質(zhì)以及性格和習慣等。

由此可見,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涉及語言、修辭、社會、文化、心理等諸多因素。為什么說外語的素質(zhì)教育可以通過對語言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來達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際能力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圍廣。各種因素處于不同層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極為復雜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交際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對性,即交際能力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達意”也許是交際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際能力的最高限度。

交際能力是指一個人運用語言手段(口語、書面語)和非語言手段(體勢語、面部表情等)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與表達兩方面。

二、高考試卷考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對交際能力這個定義的理解和分析的過程中,不論是從語言學角度還是以廣義角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的交際能力正是高考要考察的中心內(nèi)容。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分析來看,高考增加聽力測試是強調(diào)語言交際能力的有力證明。高考聽力內(nèi)容以日常生活學習為主要背景,考察學生的認知能力、文化知識、文體知識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對話語的理解──這里所說的話語是指相互作用的話語(interactivediscourse)。對于一個口頭話語(spokendiscourse),學生是否能正確聽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饋信息(選出答案),關鍵在于學生對這個口頭話語(spokendiscourse)是否具備完整的合理的語法知識結(jié)構(gòu),對該語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會交往中是否得體給以判斷,是否在實踐中多次運用。學生認為聽力測試題目比較簡單(北京地區(qū)),總分30,平均可以達到21-25分,甚至更高。原因是學生已具備聽力測試題目中要考察的交際能力。由此可見,平時外語教學強調(diào)交際法──以聽說為主進行外語教學是很重要的。因此,某些地區(qū)取消高考聽力測試的做法是不恰當?shù)摹?/p>

另外,單項選擇試題的考察重點是語境的理解或語境下的語法判斷。這不再是以前單純的語法考察。換句話說,單項選擇實際上已變成測試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準確性。完形填空、閱讀理解考察語言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meaningthroughthecontext),理解語篇尤為重要。近幾年來高考試題加大了閱讀的考察,文章內(nèi)容新且篇幅長,所設選項要求學生具備理解、分析、判斷能力和高度、準確的概括能力。這無疑給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難。學生讀不完文章,理解、判斷、推理不準確就會造成大幅度丟分。在寫作上,從語言的數(shù)量到語言的準確、地道以及從文章的某篇到遣詞造句,對學生語言輸出的要求較以前有所提高。另外2003年北京地區(qū)高考考試說明中出現(xiàn)新作文題形──開放式作文。這無疑是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進一步考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展示自身語言的能力和風采。

高考針對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及寫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察學生的交際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際能力體現(xiàn)在理解和表達上,所以測試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能力重點是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進行考察。語言表達和理解是一張紙的兩面,不可分割。而且語言理解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比表達能力更重要,因為:

(1)根據(jù)心理語言學習得研究,語言理解能力的獲得優(yōu)先于表達能力;

(2)語言理解是語言表達的先決條件,沒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產(chǎn)生有效的表達;

(3)語言理解能力是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實,高考試卷的每個題形都是對交際能力的一個檢測。學生完成高考試卷是一個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那么這一過程不僅包括表達即發(fā)出信息,還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從整個高考試卷的分析來看,有些外語教師進行的外語教學走進了誤區(qū)──過分強調(diào)語法的學習,忽視了語言的理解。高考的重點放在了語言理解能力的考察上。對于一個書面語篇(writtentext)的正確分析和理解,這一過程常常不被認為是語言交際能力掌握的過程。人們在討論交際能力時往往將重點放在口頭表達方面,這便導致了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兩個缺陷:

1.忽視對書面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和培養(yǎng);

2.忽視對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養(yǎng)。

作為語言交際兩大方式之一,書面語交際能力應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這不僅因為高考要考察這一能力,而且現(xiàn)代化社會生活對書面語交際能力有著更為迫切的現(xiàn)實需要。另外,書面語交際在本質(zhì)和方式上與口語交際還有著重要的差別,所以它應該引起我們外語教師的關注。

綜上分析可知,高考外語測試就是要考察語言交際能力。這樣,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實際上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三、如何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

首先,要了解外語交際能力的特殊性,認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語言教學的方法。

外語交際能力在其本質(zhì)和內(nèi)容上與母語交際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獲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個人母語交際能力的獲得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然的社會化過程,即一個母語使用者的交際能力的獲得與其社會活動和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與此相比,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則遵循一種完全不同的途徑。

(1)從獲得方式上講,一般而言,外語學習者是在掌握了母語一般交際能力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外語的。母語交際能力對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必然產(chǎn)生重大影響。我們已經(jīng)談過語言知識會發(fā)生遷移,同樣,由于人類交際手段的相對一致性,交際能力的正遷移是必然會發(fā)生的。這就意味著具有良好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此外,如果母語與外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際能力正遷移發(fā)生的概率和規(guī)模就越大。

(2)從程度和要求上講,研究表明,成年外語學習者無論采取何種學習方法,其外語交際能力只能達到native-like,其語音、詞匯、慣用法等總有某—方面與本族語的特征有差異。另外,根據(jù)交際目的的不同,對外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側(cè)重點。

目前,高中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中有兩個明顯的不足:

(1)缺乏本國語交際規(guī)則的明確知識,因為一些教師并不知道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應尊重對方的交際習慣,不可以以自我為中心。

(2)缺乏對外語交際規(guī)則和交際模式的明確認識,因為一些教師不知道外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有一定的程式。

前者過失在于學生的母語教學;后者過失則在于外語教學。中國的語文教學歷來注重書面表達,忽視口語能力。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我領悟或模仿。因此學生以學習漢語的方式來學習外語。另外,中國漢語界也缺乏對漢語交際模式的研究。這對外語教學很不利,外語教師有責任為學生辨析母語與外語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異,強化其“跨文化意識”,從而獲得真正的外語交際能力。這一點,給我們所有中學外語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這就迫使我們在日常點滴的學習過程中注意滲透和比較。

其次,要把握高考成績就要分析一下中國語境下的中小學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從實際出發(fā)變被動為主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1)傳統(tǒng)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在中國影響很深,如: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等。這些幾千年來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將其徹底改變是不切實際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要有一個過程。

(2)漢語的特殊性。漢語無論在語音、語法,還是文字系統(tǒng)、書寫形式等方面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拼音文字的語言迥然不同。漢語深深地扎根在漢文化這塊土地上,其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風俗人情等與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著天壤之別。中國人和歐美人如果學同一門西方語言,由于該外語一般都是與歐美人的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和文化背景,語言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學習起來困難要少得多,母語對外語的正遷移要遠遠多于負遷移。中國人學的外語與母語相比,由于語系不同,差距甚遠,學習外語困難要大得多,母語對外語的負遷移也多得多。

(3)語言環(huán)境十分貧乏。教師和教材是外語語言的唯一輸入源,“語言輸入”極其有限。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農(nóng)村,在發(fā)達城市也尤為突出。

(4)教學條件相對落后。我國絕大多數(shù)普通中學的班級過大,條件簡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語言實驗設備、圖書音響資料得不到保證。這些都制約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貫徹實施。

(5)師資力量不足?,F(xiàn)有外語教師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語交際能力尚不足以展開交際教法。有不少教師仍把語言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目的,這可能是制約著新的教學理論和思想貫徹實施的瓶頸。

(6)學生學習方式不同。我國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社會和家庭的影響,與西方學生相比在個性表現(xiàn)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國家的學生強調(diào)個性,課堂上無拘無束,敢于向教師提問題。而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深受其他課程教學方式的影響,習慣于小學、中學班級的課程教學方式,上課留心聽,認真記筆記。對民主、平等討論不習慣,對課本內(nèi)容提出質(zhì)疑更為少見。

以上這些問題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制約作用,影響到了語言學習的本身,自然在新形式的語言的測試中也要受到影響。

怎樣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變得尤為重要。

因此,轉(zhuǎn)變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選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加強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學習外語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依賴于語言知識和各種非語言知識的逐步積累。外語教學應在強調(diào)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向?qū)W生傳授其他有關的知識,包括語境知識,世界知識,并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僅憑所謂的交際教學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際能力。任何外語教學都應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語法原則,把語言知識的傳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際原則,把語言結(jié)構(gòu)與語境和功能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了解語言結(jié)構(gòu)的多樣性和語言功能表達的多種可能性。

(3)文化原則,采用對比分析法,使學生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增強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尤為重要的是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按不同的教學要求,在貫徹以上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時,有一定的靈活性,不能機械地使用單一的外語教學方法。

四、結(jié)論

英語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高考英語成績,核心問題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作為語言教學核心的交際能力不僅僅指簡單的口語會話。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交際能力所涉及范圍的廣泛性及對交際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決定了提高交際能力的難度。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絕非純英語教學的問題,它涉及到母語教學以及學習者的整體語言能力外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關,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年齡、動機、認識水平、學習環(huán)境等都應考慮在內(nèi)。我們應該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語交際能力,母語交際能力也應倍受關注。應培養(yǎng)學生善于交際的意識,同時其他學科也應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交際的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2.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PrideJB,HomlesJ.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LittlewoodW.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4.束定芳,當前SLA研究和外語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4,(3);

5.孫驪,從研究如何教到如何學.外語界,1989,(4);

6.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