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

時間:2022-04-10 08:28:00

導語:深究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

摘要:英語課堂小組活動主要是讓參與者通過信息交流或意義溝通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從而實現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小組活動任務設計的好壞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一個好的活動設計應迎合學生的需求;具有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討論的話題具體明確;話題呈現形式生動有趣并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小組活動任務設計評價

一、引言

現代外語教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培養語言的交際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所謂“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就是語言使用者根據社會情景因素恰當地運用語言規則的能力。[1]63傳統教學過于重視語言知識,重視句型訓練機械的模仿,顯然已不能滿足現代英語教學的要求。因此,如何教會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有效的交際無疑成為外語教學的大勢所趨。

目前,課堂教學是我國大部分學生接觸英語、實踐英語的主要場所。課堂交際活動組織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形成和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學會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并在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取得切實提高。

英語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三種教學活動為:結對子(pairwork)、小組活動(groupwork)、角色扮演(roleplay)。這三種活動中小組活動以其適合國情,活動內容豐富,參與者積極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等諸多優點為廣大教師所青睞。

1.適合大班教學。中國學校的班級人數多,教師很難關注幫助到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合理分配成3~4人一組進行小組活動,既增加學生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又可以使學生間互相幫助,取長補短。

2.活動內容豐富。與結對子(pairwork)這一活動形式相比,小組活動內容更為豐富。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練習任務,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情境,使學生較為自然地運用所學語言形式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質。這樣的活動形式多樣,如解決難題、續寫故事、搶答競賽、模擬采訪、招聘人才、討論問題等。

3.參與者積極性強。學生都不會喜歡沉悶死板的課堂氣氛。組織得好的小組活動如同做游戲般地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學習習慣、英語水平不盡相同,合理地分配人員,設置角色,可以減輕差生的焦慮,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所謂合作,是指“社會互動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達到對各方都有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2]181。合作精神是21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英語課堂上的小組活動是一種合作學習。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欣賞他人長處,聆聽他人意見,協調人際關系,顧全大局,這些素質的培養也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小組活動優點很多,也深受學生的喜愛,但調查顯示課堂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有的課堂氣氛冷清,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討論中,小組活動失去其應有的意義,浪費時間。[3][4]在多年的教學觀察與教師培訓中,筆者發現,教師對如何設計小組活動任務不了解或不重視是導致小組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

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活動主要是讓參與者通過信息交流或意義溝通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從而實現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根據任務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任務可以分成兩個類別:教學中的任務(classroomlearningtasks)和現實中的任務(real-worldtasks)。[5]前者主要是配合課堂教學內容而組織的一些小組活動,如以訓練寫作為目的的續寫故事、作文評議,以深化理解為目的的課文主題及作者觀點的討論,或以鞏固語言知識為目的的課文復述、角色扮演等。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第二類任務———現實任務,即與現實世界有某種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經歷和實際的活動,如交流意見、提供信息、解決問題、作出決定等。這類任務不拘泥于教材,與學生的需求有密切聯系,交際語境更為真實,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活動。

Skehan(1998)曾提出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應具備五個特點:(1)以意義為中心;(2)解決某種交際問題;(3)與現實世界的活動有著某種聯系;(4)注重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5)以任務完成的結果來評估任務。[6]121結合21世紀教育要“以人為本”,全面提升人的素質的要求,英語教學無疑也承擔著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重任。從這方面來講,英語教學活動應該遵循“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思想情感、道德修養的教育。根據以上理論,我們認為一個好的任務設計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迎合學生的需求設計課堂活動并不容易。不少教師在前一天晚上備課時甚至講課過程中才匆忙想出一個話題,考慮難以周到也就無法保證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在設計課堂活動前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的需求。學生處于什么年齡段?英語水平如何?對哪些話題感興趣?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教師對話題的選擇、活動的設計以及任務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如對于低水平的學生,任務的設計就要簡單一些,活動時間不宜過長,教師對活動的控制可能會多一些。另外,對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給出清楚的說明,對活動做一示范以確保學生理解,預先講解和練習一下學生討論中可能會遇到的單詞和短語,這些都能降低學生的焦慮,有利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整個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教師對活動話題的設計要建立在對學生興趣的調查上。調查可以以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一般來講,話題越接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越有話可說,參與的熱情越高。

2.具有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不少教師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標不明確,有的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變換一下教學手段,這是對課堂活動的一種誤解。課堂活動輔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首要考慮的是活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即“Bytheendofthecourse,studentswillbeableto…”制定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也很重要。評價可以采取三種形式: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要有針對性地對評價標準進行詳細描述,如可以列出評價的幾個方面(語言的準確性、話語的連貫性、討論的參與程度等),設置0~5區間的分值,分別描述不同等級的表現,藉此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可以進行自評或互評;教師還可以采用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活動的滿意度,如:你是否對小組活動的話題有興趣?活動的難易程度如何?活動中你是否能采取適當的交際策略?你是否有成就感?總之,教師只有明確課堂活動的目的才能把握教學方向,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既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以便教師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策略,明確下階段學習方向。

3.討論的話題具體明確讓學生討論的話題一定要具體明確,避免抽象化和引發歧義。如讓學生討論“What’syourviewaboutlove?”學生往往會感到無從下手。“愛”這個話題范圍過廣,學生的理解不一致,即使展開討論也會不著邊際,最后難以駕馭。教師可以預先引導學生對“love”的含義進行討論,學生可能會列舉出各種的愛:異性之間的愛、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等等,然后教師再對討論任務進一步具體化,如“Howtoshowyourlovetoyourparents?”這樣討論才會有實質性和針對性。有些討論中的關鍵詞匯容易引發歧義,如學生在討論“Areyouinfavoroftheuseofcosmeticsbyyoungwomen?”時,一個學生提出,“Idon’tfavortheuseofcosmetics.Youthitselfisakindofbeauty.Whyshouldwecoveritwithartificialbeauty?”而另一個學生提出,“Isupporttheuseofcosmetics,becausecosmeticscanprotectourskin.”顯然兩個學生對“cosmetics”的理解不相同,前者指口紅之類的化妝品,后者指護膚用品,因此這樣的爭論就互不相關,毫無意義了。所以,教師要事先預計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歧義,確定關鍵詞匯的內涵。[3]

4.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作為一名外語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在教學中如何開展激發創造性的活動。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小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出一些開放性的話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堅持獨立見解。一個好的話題必然是一個能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其在世界觀、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教育的話題。一些被談得很濫的、答案眾所周知的話題沒有挑戰性,難以激發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如“What’syourfavoritebook?”“Howtoachievesuc-cess?”等等。因此教師要敏銳地觀察生活,設計出新穎別致、能喚起學生共鳴的話題,并逐步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外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討論,集思廣益,培養其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5.話題呈現形式生動有趣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話題關系到是否能激發起學生完成此項任務的欲望。直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未免過于簡單化和不負責任。學生對某個話題即使有興趣,但教師如果不講究呈現方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則無法調動起來。如我們希望學生討論“玩電腦游戲是否有害學習”這個話題,直接把話題拋給學生很可能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活躍的、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滔滔不絕,而內向的或英語表達能力弱的同學參與欲望不強。所以不妨給出一段母子之間的爭執,然后讓學生討論孰是孰非,如何解決矛盾。這樣的任務形式生動有趣,情境自然,學生更容易投入到討論的氛圍中去。利用幾張圖片、一篇報道、一則廣告、一封信或一個電影片段等多種形式呈現話題都可以讓活動趣味盎然。小組活動的任務形式除討論外,要多讓學生“做”起來。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主張知識由學習者自己建構,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其實早在19世紀中期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就已提出“從做中學”,主張把代表社會生活的活動性課程引入課堂。[7]509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次招聘會,讓學生從幾分簡歷中討論合適人選,還可以讓學生設計適合自己財力的旅游路線等,這些活動與社會生活與學生需求相關,既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了其獨立思考、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為學生積極實踐其所學語言構建新信息提供了機會。

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英語完成他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各種真實的活動,使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堂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項具體任務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最佳表現,實現最佳教學效果。[8]266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責任心,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認真分析學生的需求,并針對活動的結果反饋及時做出調整。教師更要有進取心,平時注意學習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語言水平、教學技能和理論水平,以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教師還要有創新能力,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學習環境和語言的輸入產生積極的影響,并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堅林.現代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范燁.小組討論的主題設計[J].外語界,2001,(3).

[4]張永勝,張永玲.交際策略與小組討論[J].外語界,2003,(2).

[5]黃露,韓金龍.任務教學法與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教學[J].外語界,2003,(5).

[6]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xford:OUP,1998.

[7]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Brown,H.Douglas.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PrenticeHallRegent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