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翻譯等值理論探究

時間:2022-05-06 05:56:00

導語:剖析翻譯等值理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翻譯等值理論探究

〔摘要〕“翻譯等值理論”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翻譯等值也是翻譯活動的最終目標。本文旨在通過對該理論的分析,運用具體例子探討表層直譯、深層意譯以及語用修辭層面的翻譯等值。

〔關鍵詞〕翻譯等值;表層;深層;修辭層

一、翻譯等值理論

翻譯“等值”或“對等”(equivalence)作為翻譯標準,是現代翻譯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語言學派關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譯理論家在闡述自己的譯論主張時,往往都離不開對翻譯等值問題的探討。“等值”是幾乎所有現論著述中的中心術語。近二三十年來,隨著西方翻譯理論的引進,我國學者對翻譯等值的研究也異常活躍。翻譯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進,極大地促進了翻譯學研究的發展,加深了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翻譯實踐。現代第一個明確提出等值翻譯理論的是前蘇聯語言學派代表人物費道羅夫他在《翻譯理論概要》中提出了“翻譯等值”理論:“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把另外一種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統一中所業已表達出來的東西準確而完全地表達出來”。他堅持譯文與原文之間完全可以確立確切對等的關系。而翻譯等值“就是表達原文思想內容的完全準確并且在作用上、修辭上與原文完全一致”。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貝克在其代表作《換言之———翻譯教程》的導言中指出“本書采用術語equiva2lence是為了方便起見———因為絕大多數譯者已經習慣這個術語,而并非因為它有任何理論地位。術語equivalence在這里的用法還有如下限制條件:雖然等值在某種程度上通常能夠實現,卻受到各種各樣語言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總是相對的”。本文在討論翻譯等值時也遵循相對等值的原則。等值翻譯理論的支持者們通常將“等值”定義為“源語文本與目標文本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使目標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語文本的翻譯。”雅克布森在其《論翻譯中的語言學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有差異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學派強調的翻譯等值并非是絕對的對稱,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譯理論中引進的等值,是使用它作為普通詞匯時的模糊意義。正如威爾斯在《翻譯學-問題與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譯者不可避免的主觀性、文本的復雜性和接受者之間的差異,翻譯在力求等值的同時,損失不可避免,完全等值是很難達到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對等值概念的理解中應該包含著對“等值度”的考慮,盡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譯過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應該是每個譯者追求的目標,由于客觀或譯者主觀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語文本與目標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同一信息,兩套不同的語言,接受者不同,卻要產生基本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翻譯等值的主要原則。

二、翻譯等值理論的應用

等值翻譯理論強調譯文和原文在表達上應達到等值效果,符合語言本身的要求。在英漢互譯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直譯,意譯等方法來達到等值翻譯,實現兩種語言間的交流。直譯與意譯實質上是建立在把語言分成兩個層次(語義和語符層,即深層和表層)的基礎上。強調深層語義等值是意譯;強調表層語符等值是直譯。但語言的客觀實際是在語義層和語符層之間,還有語用層存在,即在表層深層之間有廣義的修辭層存在。修辭層是根據情境和語言意圖的要求,輸入言語個性特征(包括文體和風格),以達到實際最佳效果的層次。等值原則就是建立在把語言分成表層結構、深層結構以及修辭層面這三個層次的基礎上的。

三、直譯表層達到翻譯等值

直譯,是在較低層次上的翻譯,指翻譯時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構、比喻手段等等,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間總會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反映在語言文化里,便會出現某些契合現象。眾所周知,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人們總用意象手法表現愛情。英漢兩種語言中“玫瑰”代表了愛情,在翻譯此類作品時,譯者比較容易運用直譯方法以達到翻譯的等值。如英國詩人RobertBurns的愛情詩“RedRedRose”中兩句“Tilla’theseasgangdry”“Andtherocksmeltwi’thesun”與漢語“海枯石爛”幾乎完全對等。又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Marryacockandfollowsthecock,marryadogandfollowsthedog),原文表層意義很簡單:嫁給雞就得跟雞過,嫁給狗就得跟狗過。可深層意義卻十分豐富,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封建婚姻觀和男尊女卑思想。原文語言詼諧幽默,可內容深刻、凝重。譯文也是兩句,只用了cock,dog,marry,follow四個實詞,搭配與原文珠聯璧合。以上兩例便是通過直譯來達到翻譯等值的。

四、意譯深層達到翻譯等值

意譯則從意義出發,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不注意細節,譯文自然流暢即可,意譯不注意原文形式,但意譯并不意味著可以將原文隨意修改。譯文意譯是較高層次上的翻譯,一般采用句子和句子以上的翻譯單位。它往往把整個句子甚至一段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翻譯,而不考慮詞語的對應。

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長期以來人們自然形成了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種,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的象征。所以漢語說“力大如牛”,按照英語民族的喻體,英語則說“asstrongasahorse”;漢語“老黃牛”“,像牛一樣勤勞,英語則說:“worklikeahorse”。再比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語則說:“Manproposes,Goddisposes”。譯文用的就是意譯等值法。中國受佛教影響較深,信“天”,西方受基督教影響深信“上帝”。二者內涵不同,可在中國人心中的“天”跟西方人心中的“上帝”在語言功能上是等值的。另外,Angerisonlyonelettershortofdanger.這個成語更象中文的“心字頭上一把刀”,如若不“忍”,“心”就被“刃”了,多危險啊!而英文也是玩的文字游戲:anger前面只要加上個“d”就是danger!如果直譯成”生氣離危險只有一步之遙”,那么原句的文字游戲就體現不出來了,也就沒有達到翻譯等值。所以在此種情況下譯者便需要通過意譯使目標語的翻譯盡量貼近源語的文化背景及習慣以達到翻譯等值。

五、語用修辭層達到翻譯等值

翻譯等值論主張,當我們無法在譯文語言中找到與原文完全對等的表達時,我們只能尋求譯文語言中能夠起大致相同作用,亦即產生大致對等語用功能的形式傳達出源語信息。我們都知道,修辭一般見諸于形式,表現為符號體系,修辭在原文的語言形式上被讀者體認,復制的修辭風格自然應該能夠為譯文讀者所體認,而要體認復制的風格,它就必須符合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這也正是語用修辭層達到翻譯等值的具體表述。

比如白如雪(aswhiteassnow)無法被異域文化中的讀者認同和理解時,就出現了奈達所謂的“零位信息”,這時如果還按照字面直譯,譯文則會變得毫無意義,也就不可能指望譯文讀者從譯文中獲得什么信息或者感受了,正所謂“意之不存,味將焉附”。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或許我們可以求助于譯文讀者所熟知的形象表達,如‘白如霜’(如果他知道‘霜’為何物的話);或者尋求譯入語中最為近似的習慣表達,如‘白如白鷺毛’、‘白如蘑菇’等,盡管其來源不一樣,但其引申意義和喻義也許是相同或相似的;或者我們還可借助想象,尋求“對等”的表達,如可譯成‘白如食鹽’、‘白如面粉’等等;如果根本就找不到這類近似的形象化表達,我們或許還可以選擇放棄原文中的形象,采用直白的非形象化的說法。這一主張“借鑒了接受美學,強調接受者的主體性、創造性,強調了接受者的需求和審美意識對藝術作品的調節機制”(劉宓慶,1989),這樣語用修辭層便達到了等值。

六、結束語

翻譯等值是翻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對它的界定、價值和作用譯界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因為它涉及到了翻譯的本質、評判標準、翻譯的實踐原則等根本問題。因此,如何正確看待、理解翻譯等值的內涵,從而確定科學的翻譯標準,對翻譯理論的發展和翻譯實踐的提高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翻譯等值是翻譯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翻譯過程中遵循等值原則,充分利用直譯、意譯等方法達到表層深層以及語用修辭層面的翻譯等值使譯文提供給讀者的信息與原文的讀者所接受的信息達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參考文獻〕

〔1〕貝克.換言之: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曹敏祥.論等值翻譯〔J〕.中國翻譯,1998,(2):25-28.

〔3〕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費道羅夫.翻譯理論概要〔M〕.中華書局,1955.

〔5〕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劉宓慶.論中國翻譯理論基本模式〔J〕.中國翻譯,1989,(1):12-15.

〔7〕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8〕威爾斯.翻譯學—問題與方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9〕張南峰.從奈達等效原則的接受看中國譯論研究中的價值判斷〔J〕.外國語,199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