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4-19 10:34:41

導語:“無名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名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摘要:“無名樸”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的重要哲學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借鑒“無名樸”理念,實現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理性與感性等相對范疇之間既區別又融通的關系模式,對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無名樸;大學英語;老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英語作為國際交流中的常用語言在我國的對外交往和經濟社會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大學英語教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使大學英語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今世界新的經濟社會形勢,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技術環境,從而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進而更好地培養符合全球化時代要求的人才,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各環節中包含有許多相互對待的范疇,比如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理性與感性等。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某些范疇可能被強調,而另一些范疇則可能被忽視。比如,某些教師重視對教材中的篇章段落進行思想內容與主題內涵方面的分析而忽視基于這些篇章段落進行語法、詞匯、語音等語言形式知識的講授以及相關的技能練習指導,而另外一些教師則可能強調語言材料中的語言形式而忽視其思想內容與主題內涵。片面地強調或忽視某些范疇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而正確處理大學英語教學中相互對待范疇的關系需要理論上的指導與借鑒。目前外語教育領域有著多種教學理論,這些理論各有所長,為在當前形勢下科學有據地展開外語教學活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支持。實際上,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與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努力不僅僅可以從外語教學理論本身得到指導,也能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傳統中獲得啟示。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無名樸”理念即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有著借鑒意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與處理大學英語教學中相互對待范疇的關系。

一、“無名樸”理念概述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構成的復雜體系,而這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的博弈和互動生發出中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之源。在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老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子最為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道的概念,一種對世界本原與本質的闡釋模式。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天地母”[1],是宇宙萬物的永恒的本原。道有著什么樣的特質呢?《老子》中有這樣的論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2]“無名之樸”是道的重要特質。胡適在闡釋老子思想時說:“最高的道是那無名樸”,“無名之樸,即是那個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須把善惡美丑賢不肖一切對待的名詞都消滅了,復歸于無名之樸的混沌時代”[3]。“無名樸”就是要取消相對待名詞之間的對立關系,合二為一,化零為整,融通共生。老子的“無名樸”理念中體現的整合、融通的思想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對在廣泛的范圍內消除對立、增進和諧具有有益的啟示作用。然而,對“無名樸”思想的解讀容易展現出一種極端的復古主義。這種極端的復古主義否定語言與文明的發生與發展在整體上的歷史進步意義,而把前語言與前文明的原始狀態理解為沒有罪惡、沒有瑕疵的理想狀態,這體現了對歷史的消極態度,從世界觀上否定了發展的可能性。老子在對待關系的闡述中表現出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對“無名樸”的闡釋中不能否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不應受制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要彰顯與發揚老子“無名樸”理念的積極意義,就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視角對其進行合理的闡釋。如此,我們在理解“無名樸”理念時便能把握其精華,以傳統的力量襄助當今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或者說,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前進發展。”[4]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視野之中,我們需要以唯物的導向和辯證的精神把握“無名樸”理念,通達其精髓,達致一種辯證的“無名樸”。無名固然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融通狀態,然而融通不等于混沌,不等于混亂,當然也就不等于無序。無名所達致的融通應當是一種秩序的融通,也是一種融通中的秩序,一種融通之序。如此,無名便不應當是對有名的簡單與機械的否定,而應當是對有名的補充與延伸。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有名打破了渾渾噩噩的無序狀態,而無名則克服了孤立割裂的狹隘視野。可見,辯證的“無名樸”應是無機械之名,而無機械之名卻又不妨礙有融通之名。辯證“無名樸”中的無名不應是有名取消后的無名,而應當是有名發展而來的無名,應當是有名與無名的對立統一,蘊含著有名與無名之間的矛盾張力。如此,便有了兩組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相對待名詞之間的對立統一以及有名與無名之間的對立統一。相對待的名詞的對立與斗爭顯豁了有名的秩序之美,而相對待的名詞的統一與整合則昭示了無名的貫通之美。對待名詞的矛盾運動引向了有名與無名的矛盾運動,引向了無名之樸,推動對待名詞所指涉的領域發展至越發完善的境地。如此,“無名樸”有了廣闊的意義的縱深,辯證的“無名樸”意味著無名中蘊含著有名而又為有名所蘊含,而“樸”的狀態則在有名與無名的辯證統一中獲得發展的物質動力。“無名樸”的理念可以對很多領域的實踐活動提供借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種相對待的范疇可以在“無名樸”理念的啟發下,實現一種對待中的融通,一種對立中的統一。由此,相對待的范疇可以更好地相互補充,更好地相互促進,在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關系中和諧并舉,形成良好的整體教學效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這樣相對待的范疇有很多,主要有前文所述的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理性與感性等。

二、“無名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

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是語言教學的兩個方面。首先,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表現出明顯的形式性。另外,形式離不開內容,語言形式必然需要在思想內容的表達、理解和傳播中實現自己的存在,彰顯自己的特質,由一種抽象的概念或者概念的體系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認知客體和學習對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應當各自受到足夠的重視。首先,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的語言材料在思想內容上應當具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這些語言材料應當涉及寬廣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應當涉及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中的各個領域。這些語言材料應當體現出歷史的維度和人文的關懷。在體現廣度的同時,這些語言材料應當合理地拓深其主題內涵,為當代大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與思維方式提供便利。當然,合適的語言材料要在教學中真正發揮出作用,還需要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引領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合理預期與評估。如此,大學英語教學的思想內容才可以得到保障。另外,大學英語教學也應強調語言形式的學習。教師應當從理性與感性的不同層面上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感知、掌握和內化。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應當分別得到重視與強調,它們的不同特點與不同規律應當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得到科學的認識與區分。然而,這兩者不應當被割裂開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應該被置于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它們既相互區別、相對獨立,又相互銜接,聯結貫通。語言本身就是在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這兩個維度上實現自我建構的,這兩個維度的復合使得語言本身的存在、發展和意義生產成為了可能。因而,不論是在語言的本體論認知上,還是在語言教學的具體探索中,內容與形式都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割裂開來。思想內容需要寄托于形式實現自身、表現自身并傳達自身,而語言形式也需要憑附著思想內容確立自身、展示自身并演繹出自身具體的外在形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越是能使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越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外研社《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中的《〈讀寫教程〉編寫及使用說明》指出,該教程“兼顧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選材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實用性和時代性,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習俗、倫理、信息、科學、社會焦點等方面”[5]。該教程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兼顧”以及其對“題材”和“體裁”的均衡的重視,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外語教學中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既區別又銜接,既獨立又貫通的關系模式,實現一種“無名之樸”的狀態。在這種教學與學習的模式下,內容與形式的互補與互促能夠推動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

(二)理性與感性

要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要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需要同時促進理性學習和感性學習這兩個并行的學習過程。理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以理性的方法分析與理解語言的結構特點與運作方式,對語言現象知其所以然。然而,語言學習畢竟不同于自然科學學科的學習,從感性上對知識的掌握在語言學習中較之在其他類型的學習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這就需要在理性學習之外鼓勵感性學習。感性學習指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以感性的方法對語言材料進行感知、記憶與運用,對語言現象知其然,而且要廣泛地、基于大信息量地知其然。理性學習在語法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語法(Grammar)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它賦予語言以結構系統。”[6]語法是語言中的組織原則,是語言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自然形成的一整套規則與規律的總和,體現了語言在隨意性與約定俗成性中的理性精髓。語法的學習在外語學習中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可以將紛繁蕪雜的語言材料條理化和系統化,使得語言材料組成更加易于掌控的體系,集中體現了理性學習和理性思維在外語學習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理性的原則應該得到體現,以語法教學(當然,這里的語法教學不僅僅是指專門的語法課程教學,更是指分散在諸如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等課程中的語法點傳授)為典型代表的偏重理性的教學部分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當然,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理性原則不單單體現在語法教學中,也體現在其他諸多方面。例如,對近義詞匯、反義詞匯和同類詞匯的匯總、辨析,對構詞規律的探索,等等。通過理性原則的貫徹,大學英語教學活動能夠深化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認知,使他們認識到英語語言的科學性。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理性原則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以及語言教學和學習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這一原則的貫徹有利于提升教學的效果,尤其便于發揮強調理性思維的理工科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潛在優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感性的作用同樣不應該被忽視。在人們直接面對、親身體味并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首先接觸的也是最多接觸的是語言感性的一面。感性的語言材料直接實現了語言的功能,確證了語言的存在,是詮釋語言與學習語言的基礎與最終依據。可以說,感性語言材料的整體構成了語言這一概念的外延。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忽視感性的語言材料與感性的原則就等于背離語言教與學的本源。語言感性的一面集中體現在語言的音與形等方面,這些方面是語言的肌體,也是語言的基礎。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感性原則最集中地體現在口語教學中,也明顯地體現在閱讀練習、聽力練習等教學部分。這些教學部分,連同它們所體現的感性原則,無疑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有了足質足量的感性學習活動,感性的作用便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面對的外語便是具體的和鮮活的,便是活生生的切近生活的交流工具。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增強,學習的效果也就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完全摒棄理性原則或者完全摒棄感性原則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沒有掌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而失之偏頗的情況,以及割裂理性原則與感性原則使得它們相互孤立的情況則是常見的。理性原則與感性原則不能偏廢,只有使得理性原則與感性原則在一種平衡互動的關系中共同參與組建教學模式,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消除相關瓶頸現象的制約。理性學習與感性學習不能相互隔離,只有將這兩個方面整合到對方的動態過程中來,使它們相互促進,相互激發,相互提供深拓的便利和依托,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才能消除掣肘因素,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可以說,平衡與貫通理性原則和感性原則,協調理性學習與感性學習并使之相輔相成,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達致一種“無名樸”的狀態,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推手。

三、結語

以上舉了兩個方面的例子進行了集中論述,而“無名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對待———融通”式啟示并不限于這兩個方面,而是存在于諸多方面,比如大學英語教學中介紹西方文化知識與守護中華文化底蘊之間的關系等等,不再一一詳述。總之,將大學英語教學中相對待的范疇置于相互區別、相互聯結、相互融通的關系模式里,使得這些相對待的范疇建構出一種“無名樸”的存在狀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辯證的“無名樸”不意味著絕對的無名和名的徹底取消,而是意味著有動態的發展的融通之名,而無靜止的停滯的割裂之名。這樣,在彼此之間的互動中,相對待的雙方保有和發展自身的名,在主導自身的意義建構和意義演繹的同時,也參與著對方的意義生產活動。在辯證“無名樸”的狀態中,相對待的范疇首先是有自身獨立的意義坐標和意義建構的。同時,它們又在融通的關系模式中為對方提供著意義的參照并在意義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著對方。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理性與感性等對待范疇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相對的意義持有方式和意義發展向度。以“無名樸”的理念對它們進行把握,保障它們分別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在它們之間建立相互參與、相互促進的關系,可以形成最大化的合力,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平衡、高效的發展。

作者:劉磊 單位:中國民航大學

參考文獻:

[1][2]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胡適.老子[C]//梁啟超,章太炎,聞一多等.國學大師說老莊及道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3-27.

[4]上海市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第8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2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第3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