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手舞藝術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10 03:51:00

導語:擺手舞藝術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擺手舞藝術特征論文

摘要: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們祭祀祖先、祈禱過年、喜慶佳節等活動中跳的一種群眾性舞蹈,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它是土家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民間集體舞。

關鍵詞: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處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土家族就是“畢茲卡”的意思,擺手舞這種民間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廣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區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如詩云:“福石城中作錦窩,土王祠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原始的祭祀舞蹈。我們可以從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與發展,擺手舞的文化內涵,擺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擺手舞的起源與發展

擺手歌舞是土家族的傳統歌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有關史籍記載中研究發現,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軍事舞流傳下來的。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國和楚國交界地區(今湘鄂川黔四省邊境)繁衍生息,每遇戰事,喜以歌舞振奮士氣,迷惑敵人,屢戰屢捷。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時,巴人應召參與巴師,在商丘牧野的滅紂大戰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稱為“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公元前206年漢高祖滅秦時,募巴人為漢前鋒陷陣,巴人亦歌舞振己銳氣,迷敵心神,而獲勝立功。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紂之歌也。”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稱的“武陵蠻”內,在史記中未單記其名了。其軍事舞蹈隨之演變為土家族首領的廳堂舞。據龍山永順等《縣志》記載和《向侶林墓志銘》中說,五代時統治溪州(今龍山縣)的土家族老蠻頭吳著沖(土家語為“禾撮沖”)的行宮(俗叫“吳著廳”今龍山縣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運歌舞作樂。元代在土家族地區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為群眾性的、供土司和各級士官娛樂的一種歌舞。因其舞蹈的動作以擺手為主,故定名為“擺手”世代相沿。

關于擺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無文字記載,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源于戰爭,說是彭仕愁與吳著沖打仗時,彭仕愁為了激勵士氣,瓦解敵人軍心,便創造了擺手舞。二是源于興趣說,說土司王喜愛娛樂,經常要當地土人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產生了擺手舞。三說擺手舞產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熱愛“領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漢等)為了不忘懷他們的業績,大興擺手舞以表懷念。凡此種種的說法都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藝術源于生活的客觀規律。

擺手舞真正起源于勞動。它是土家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在漁獵時代已經產生。土家族先民在長期從事漁獵的勞動過程中,對勞動對象和勞動技能逐步熟悉,當人們再想經驗一次在狩獵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模仿動物的姿態,于是逐漸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狩獵人的舞蹈。這些舞蹈的產生以人們的狩獵勞動為基礎,同時也為狩獵服務。土家族人民在狩獵勞動中創造了自己的舞蹈藝術。他們在狩獵勞動中,為了熟悉各種動物的習性,有許多模仿動物姿態的動作至今保留在擺手舞之中。比如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動作,于是舞蹈中產生了“跳蛤蟆”的動作;為了捕捉野雞,就產生了“拖野雞尾巴”的動作;還有“鯉魚標灘”“巖鷹展翅”等模仿動物的動作,這說明在漁獵時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藝術,盡管還是萌芽狀態的舞蹈,在當時也不一定是稱為擺手舞,但它是擺手舞的雛形和源頭。最早的漁獵舞產生后,并沒有中斷,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土家族地區進入農業社會后,勞動人民為了慶賀農業勞動的成果和掌握勞動技能,當他們想把自己的勞動技能再現一次,又產生了大量的農事舞蹈,比如“照太陽”“種包谷”“灑小米”“結棉花”等等。此后土家族人民經歷了各種戰爭,于是擺手舞中又產生了許多軍事舞蹈,如龍山馬蹄寨等地表演的“列隊”“披甲”“賽跑”“登長竿”“奪長竿”“涉水”“過溝”等等。土家族人民為了紀念祖先的斗爭生活,把軍事舞蹈也繼承下來,但由于戰爭不是經常出現,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經歷過,因此軍事舞流傳的地方并不廣泛。在擺手舞中還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比如“打蚊子”“斗水牛”等。

綜上所述,擺手舞起源于勞動,而且在漁獵社會已經產生,它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是若干世紀舞蹈的總匯。它最初是對動物姿態的模仿,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經一代一代地加工提煉,一代一代地豐富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今天內容豐富、健康、風格獨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

二、擺手舞的流傳地域

土家族擺手舞的流傳地域十分寬廣。《永順府志》《永順縣志》《龍山縣志》等清代志書中,對擺手舞的民俗活動都有詳細的記載。從分布的地域看,湘西、鄂西、川東都很流行。據《鄂西少數民族史料輯錄》一書記載:“在來風縣河東地區,就有擺手堂六個(即土地廟),其中舍米湖擺手堂較大,堂前有兩塊石碑,一塊建于道光二年;一塊建于同治三年,上面記錄了當地擺手實況,每年新春佳節,土家山寨熱鬧非凡,人們披紅戴綠,男女老少齊到擺手堂,場內松樹上張燈結彩,群眾圍繞松樹跳舞,鳴鑼擊鼓通宵達旦。”川東地區也有擺手舞的傳播。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川東西水土家》一書曾這樣描述:“擺手舞是川東西水土家的‘社巴日’,即擺手堂前所跳的自娛性舞蹈。舞者人數不限,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甚至上萬人均可。舞蹈由主持的老土司指揮。這一活動在清明時期極為盛行。”這說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土家族聚居寨,均保留有擺手活動的習俗。

三、擺手舞的藝術內涵

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族傳統文化的綜合反映,它使土家族文化藝術主要通過擺手舞加以集中表現出來,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

(一)擺手舞的主要內容

擺手舞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主要表現為“漁獵舞”“農事舞”“軍事舞”“生活舞”四個方面。

1.漁獵舞是漁獵時代土家族勞動生活的縮影。“打豬”“釣魚”“鯉魚標灘”“巖鷹展翅”“拖野雞尾巴”“跳蛤蟆”“空拳斗餐虎”等舞蹈組成帶有濃厚的原始生活色彩。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們為生存而進行的斗爭,表現了一種樸素自然的以食為天的情感。

2.農事舞是土家族人為了慶祝豐收和掌握各種勞動技能而創造的。主要有“照太陽”“砍火舍”“種包谷”“灑小米”“挽麻團”“結棉花”等舞蹈動作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人們進入農業社會后的勞動生活狀況,涉及農業生產、家畜飼養、手工業和紡織活動,展現了土家族人在農業社會里為生存而進行的各種生產勞動,也表現了土家族人們勤勞樸素、團結互助的品德。

3.軍事舞傳說軍事舞最初是為了紀念土家族英雄撥普帶領土家族人民打敗前來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創造的。主要由列隊、披甲、賽跑、奪長竿、拉弓、射箭、騎馬揮刀、慶功宴飲等動作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們為了保衛家園,奮勇殺敵的斗爭精神。

4.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族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舞蹈動作組成。如打蚊子、抖狗蚤、梳頭發、喝豆漿、水牛打架、團雞等這些舞蹈動作都包含著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展現了土家族人民開朗、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在“跳團雞舞”時,用雞羽扎成毛子,土家族青年男女圍著團雞(毛子)用腳踢、頭頂、肩托肘端,技藝高超,氣氛熱烈,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獨特的社交方式。生活舞內容多樣,形式活潑,表現了土家族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二)土家族擺手舞的藝術風格和動律特點

擺手舞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擺手,顧名思義,以手的擺動為主要特征。土家族擺手舞與別的舞蹈不同的特點是“同邊擺手”,即在動作上不論舞義的變化,皆為同邊手腳同時出動,否則,不稱其為擺手舞。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手的擺動一般不會超過肩,動作線條流暢,自如大方。如“側身”“單擺”“團圓手”等。但也有超過肩的動作,如“梳頭”“打浪子”“上擺”等。總的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重拍時)”。土家族擺手舞的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動律特點的形成,是與他們長期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土家族長期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身背重物行走在懸崖峭壁的羊腸小道上,只能側身而過,故自然形成了順拐、屈膝、顫動、下沉的獨特風格。

擺手舞的動律和韻律又有它們共同的風格特色,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四句話:順拐(甩同邊手),重拍下沉,雙腿屈膝,全身顫動。順拐,在擺手舞動作上絕大部分是順擺,擺右手出右腳,甩左手出左腳。如永順雙鳳溪的擺手舞走步(共四拍),正步屈膝準備,第一拍,身體向右轉體1/4圈,面向右側,左腳向斜前上一步,左手隨腳擺出,右手擺至右斜后,抬起二十五度。第二拍,右腳向斜前上一步,右手隨腳擺出,屈于左腹前,左手擺到左后,抬起二十五度,身體方向不變。第三拍,重復第一拍動作。第四拍,原地將重心移至右腳,左腳虛點步,向右轉體1/4圈,雙手自然打開于左右兩側,抬起二十五度,屈膝、顫動。膝蓋的上下顫動和屈膝是擺手舞中較顯著的特點之一。通常在整個擺手的動作中,膝必須保持屈,特別是在每一個動作的最后一拍,膝屈得更深一些。也有的動作在起步時稍微向下閃曲,使整個動作顯得柔和優美。

(三)土家族擺手舞的表演形式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原始的祭祀舞蹈。它的表演形式有完整的程式,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就是規模比較小,僅以一村一寨或者一族一姓為限,人數幾十或上百。而大擺手舞,人數眾多,它的組織形式是以一村寨為一排,一般為八排,每排的人數也因各村寨人戶不等而不絕對相等,一般為百人左右,至少也要五十人才能組成一排隊伍。每排的隊伍依次分為八個組。即第一二人為旗手,由身強力壯、熟悉練旗舞的男子,高舉一面大龍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另一人舉一面大鳳旗隨后;第二組是祭祀組,由一到二名梯瑪或掌堂師帶領六七名抬豬頭、團馓和五谷雜糧、野獸獵物的人員組成;第三組是朝簡組,八人以上男女混合組成,其中二人為擺手鑼鼓手,四人為土家族鋪子隊,二人為吹奏咚咚奎;第四組是神棍組,由八名以上青壯年男子組成,每人身披西蘭卡普,肩扛齊眉棍,扎腳卷袖,形似出戰;第五組是小旗隊,由八名以上男女組成,每人手舉一面三尺見方的小龍鳳旗;第六、七組是擺手組,由十六名以上男女組成;第八組是炮仗組,由八名男子組成,其中二人拿三眼鏡、六人背土火槍,備足火藥隨時鳴放。跳舞之前,由梯瑪率領眾擺手隊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升龍鳳旗,然后點燃擺手堂前的高大火把“火龍”,擺手隊圍繞鑼鼓起舞,行列前有“守擺者”,行列之中有“示擺者”,行列之后有“押擺者”,舞者隨著鑼鼓節奏的變化相互穿插,變換動作和隊形,跳到熱烈時,嘴里也發出“也嗬嗬”的呼應聲。

結語

綜上所述,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原始的祭祀舞蹈。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特性。它舞姿優美、節奏鮮明,不僅為土家族人民所酷愛,同時也為苗漢人民所喜愛。發展到近代,擺手舞或多或少地滲進了漢文化內容,促進了與漢文化的交流,但無論漢文化如何影響,擺手舞仍然是土家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寶庫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這就要求我們年輕一代舞蹈工作者應該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認真地去挖掘、整理土家族擺手舞,把它們搬上舞臺,甚至于改編成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民間舞蹈教材體系。

參考文獻:

[1]龍山縣志.卷十一[M].

[2]彭施鐸.竹枝詞.永順縣志.風俗志[M].

[3]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M].

[4]龔光勝,哀益軍.土家族的“擺手舞”[J].民族藝術,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