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6:59:00
導語: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州七中校長黃俊勇:答卷反映了中學教育一些問題:一、音樂課要改革。音樂的"樂"其實就是快樂的"樂",不要讓學生覺得"苦",音樂課千萬不能變成語數英,受高考指揮棒指揮。二、要創造機會提高音樂老師水平。以前有人說過:當老師,心中至少要裝著200個故事。但現在有多少老師能達到這個標準?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產生這樣的愿望:做一個像老師那樣做學問的人。
廣州109中副校長張仲慶:美育不能像德育,老是拿空的、遠的東西壓在學生頭上,學生會很反感。誠仔的情況其實很普遍。原因在于教育違反了兩個原則:一、空間教育缺乏一致性。學校灌輸革命歌曲,社會流行港臺樂曲,家庭又是通俗小調,學生如何適應得了?二、教學缺乏科學性。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怎樣引起他們對音樂的共鳴入手。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授程建平:目前學校音樂教育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比如校方認為音樂課是可有可無的,學時可以被隨時侵占,這勢必造成老師在課堂下的功夫不大。在教學方法上,目前仍存在教師本位的現象,重教師自我的感受,而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自我的說教,輕學生的體驗;重教學的成果,輕學生的感受。其結果造成很多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杜佐祥:音樂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音樂需要背景,但不能帶太多的政治色彩,否則學生會覺得枯燥。老師、學校、教育部門如何改進?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可以請廣州交響樂團、省民族樂團等到學校去教學;也可以和星海音樂廳等掛鉤,組織學生到那里去欣賞音樂,提高學生欣賞的層次。作為文化部門,我們也一直想促成這樣做。
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劉啟宇博士:從音樂教育來講,其負載的德育的任務是不是多了?革命歌曲在音樂教科書里占的比重比較大。音樂本身是個抽象的藝術,浪漫派音樂有很多文學性內容,但純音樂、輕音樂文學性東西比較少,純粹是一種審美,如果這種審美負載太多主題性的、與意識形態有關聯的東西,音樂教育就進入了一個誤區。美育是潛移默化的,寓教于樂,從而達到提高人的精神水平、道德情操的目的。
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伍向平:現在音樂教育改革其實已經在開始邁步了。第一是課程的改革,學習美國的模式,把音樂同美術、舞蹈、戲曲等課程合為一體,統稱為藝術課,納入國家的十門必修課。第二,在教材上允許引進現代的、通俗的、好的音樂。過去過分偏重政治思想性,現在要做一番調整。國家目前也在這方面做研究,在教材上做些大的改革,使學生能接觸更多反映這個時代的歌曲,接觸更多符合他們生理、心理特征的作品。第三,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的改革。要求音樂課傳授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是音樂的審美性、文化性、創新性,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求在音樂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聽,把握住音樂是聽覺藝術和參與式活動這兩個特征。教法與學法結合,教法以學法為研究基礎,學法以學生生理、心理為研究對象。但這個音樂教學方法全面地鋪開,達到每個老師都能用這種方法上課,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注意青年學生的心理
伍向平:我曾對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喜好做過研究,發現小學生一般喜歡童聲歌曲,但在小學六年到初中二年級,學生的逆反心理特別強,從流行歌曲本身來說,尤其是搖滾樂,它的節奏、動感符合中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態,他們的逆反心理在社會、家庭得不到釋放,所以到音樂里去尋求,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尋求,不能說他們有這種想法就將它們壓制,因為這是一種心理。音樂很多時候是感情的釋放,處于不同情感中的人會去尋求適當的音樂使情感得到抒發,所以對青少年來說,這也是正常的。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陶德清:音樂有其心理效應,它能引起心理反應,情緒活動,這對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多年以來受忽視。近幾年來興起對情緒智慧(EQ)的研究,人作為生理機體,不單靠認知,而且也通過情緒體現智慧才能,音樂在這方面對培養合格社會成員有更大作用。
音樂的心理效應不是憑空制造,而是以知識水平為基礎,與個人生活經驗緊密結合。中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生理發育階段,情緒生活變化十分強烈,流行音樂反映出來的思想與其形式,都容易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而對《黃河大合唱》這類嚴肅音樂,他們缺乏生活經驗,理解不了,引起的是煩亂,所以有亂七八糟一大團的感覺。
音樂對人格的全面發展、個性的完善有積極作用,所以在教學上如何發揮音樂的這種特性,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 上一篇:呼吸在歌唱中作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音樂素質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