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審美特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5:12:00

導語:愛情的審美特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情的審美特性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愛情審美特性表現在:1、在認識論意義上,男女雙方相互認同;2、在本體論意義上,男女雙方彼此統一;3、在感情論意義上,男女雙方兩情相悅;4、在意志論意義上,男女雙方相互趨同。

[關鍵詞]相互認同彼此統一兩情相悅相互趨同

愛情是個非常奇妙的領域,愛情的審美特性尤其具有一種玄奧與神秘意義。本文擬探討一下愛情的審美特點,以期在愛情的認識上能對人們提供幫助。

一、相互認同: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

在審美判斷、審美評價活動中,人是通過自己的審美觀念來衡量和確認對象的。具體地說,只要客觀對象的本質和特點等符合人的審美觀念,人就認為客觀對象美,就給客觀對象以美這樣由衷的審美認識、審美反映、審美判斷或審美評價。這里,客觀對象的本質和特點等符合人的審美觀念,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講,就是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對客觀對象的一種深刻認同。愛情審美作為一種客觀事實,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上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對賈寶玉、林黛玉的初次見面是這樣描寫的:黛玉一見(寶玉),便大吃一驚,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見過的,何等眼熟!……”寶玉看罷,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他們彼此都獲得了一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作品描寫的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里具有普遍性。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意義講,這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美學家蔡儀這樣講:“男人心目中的美女人,女人心目中的美男子,偶然見到合意的對象,往往是一見傾心,感到確實是非常之美。小說中、戲劇中描寫這種情況的很多,《紅樓夢》里面,賈寶玉第一次見到林黛玉的時候,林黛玉想,賈寶玉也想,他們同時都想,好象在那里見過。實際上是平時生活中得到的一種美的觀念,就是對方那個樣子,因而就相愛。”①“平時生活中得到的一種美的觀念,就是對方那個樣子”,這不就是指,自己的審美觀念認同了對方,認同了對方的面貌、氣質或神態嗎?可見,這種“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就是一種認同,一種深刻的感受上的認同。正是這種深刻的感受上的相互認同,構成了愛情審美的認識論意義。

現代科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也為愛情審美的這種認識論意義提供了證明。

德國《彩色畫刊》1996年1月11日在《一見鐘情有科學根據》一文中報道:“科學家對產生愛情的化學作用進行了研究。瞬間產生的愛情不再是秘密: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夢想的對象的情況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中,就像把數據儲存在軟盤上一樣。”“年齡越大,腦子里的這個圖象就越具體。在第一次目光接觸時,眼睛就把捕捉到的有關對方身高、體型、眼神、頭發的顏色、發型、風度以及服裝等最初的信息,以時速432公里通過視神經傳給大腦。”“特征與所儲存的理想條件越是吻合,大腦發出的信號就越是強烈:這就是愛情!”②

這一新的研究成果不就充分揭示了,男女雙方的面貌、氣質或神態等都與彼此的審美理想、愿望和要求等(“理想條件”)相一致,相契合,從而彼此之間才會由衷地感受到對方美,感受到對方的魅力嗎?而從認識論意義上講,這仍然不外是一種彼此感受上的相互認同。在這里,我們應努力避免那樣一種狹隘理解,即認為這種“相互認同”僅僅只是反映和體現在人的外在體貌方面,它無關乎人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實際上,人的外在體貌不是脫離人的內在精神世界而孤立地存在的,而是與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緊密聯系和休戚相關的,因而這種“相互認同”就不但包含了對人的外在體貌方面的認識,而且也包含了對人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它毫無疑問是作為一種綜合效應而顯現、而存在的。

二、彼此統一:愛情審美的本體論意義

愛情中的男女雙方為什么都強烈地認同對方,視對方為最美呢?進一步揭示這個問題,我們對愛情審美的探討就直接深入到了本體論。我的看法是,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這就構成了愛情審美的本體論意義。

首先從邏輯上講,如前所述,人的審美觀念是人衡量和確認客觀對象美與不美的主觀尺度或意識標準。因為人的審美觀念總反映和體現著人的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個性和審美趣味等,因而由人的審美觀念所確認的這種特定的客觀對象,亦即審美對象,就必然從現實上與人之間具有著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試想,如果它與人之間不具有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那么反映和體現著人的審美理想、審美追求、審美個性、審美趣味等的這種審美觀念怎么可能從容地接納它和認同它呢?而愛情中的男女雙方都強烈地認同對方,以對方為最美,反映在本體論意義上,他們也就必然會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其次再看客觀事實。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光耀千古,堪稱典范。他們為什么以對方為最美,視對方為最愛呢?這就在他們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革命統一性,即審美價值,他們具有共同的革命信念、革命志向、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動等,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燕妮本人曾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他(馬克思——引者注)的憂愁和快樂,同樣也是我的憂愁和快樂,他的道路就是我的道路,他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

和鄧穎超的愛情也為人們傳為佳話。他們所以以對方為最美,視對方為最愛,同樣基于他們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即審美價值。眾所周知,他們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偉大的獻身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都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愛情基于男女雙方本質上的統一性,這早為人們所認識。比如,俄國的別林斯基就曾講:“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和諧的交融。”日本表演藝術家杉村春子在《一個女演員的自傳》中說:“任何人身上都具有一種被別人喜愛的地方,不過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罷了。奇怪的是,盡管自己沒意識到,在你所愛的人身上總會找到與你自己的相似之處。”保加利亞的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講:“只要存在愛情,那么在共同生活的主要問題上,雙方的愿望總是一致或者相近的。”科威特的穆尼爾·納素夫講:“愛情的含意就是共同的追求,有益的生活和心心相印。”所謂“相似的天性”、“相似之處”、“一致或者相近”、“共同的追求”、“心心相印”,不就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愛情是基于這種男女雙方本質上的統一關系嗎?

中國有幾句俗話:“要知道妻子怎么樣,看看丈夫就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什么人愛什么人。”這些俗話同樣深深地蘊含著,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是彼此密切地聯系的,他們在本質上具有很多共同性、一致性的東西。并且正是基于這些認識,在愛情的研究領域才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有影響的“同質說”。論家認為,條件相近的人往往容易聚會在一起,一個人非常愿意去與自己相像的異性約會和傾吐衷腸。尤其是男女在價值觀方面的看法愈接近,他們進一步交往的機會就愈大,愛情生成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論家特別提醒人們:“這些相似點可能是生理的、社會的、人格心理的特質。生理的特質包括膚色、年齡、身高、體重、穿著等;社會的特質包括宗教性質、教育程度和社會階級;人格心理的特質則包括態度、價值和人生觀。”③遺憾的是,論家始終都沒有看到男女之間的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正是審美價值,是愛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美感愉悅的直接根本原因,他們沒有把男女雙方的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與愛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心理愉悅和精神歡暢內在聯系起來,貫通起來。實際上,男女雙方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他們彼此才能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自我,體認自我,感受和體認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而當他們彼此通過對方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我,體認到自我,感受和體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時,他們彼此為什么不以對方為最美、視對方為最愛呢?哲學家黑格爾講:“每個男子或女子都覺得他或她所愛的那個對象是世界上最美、最高尚,找不到第二個的人,……”④黑格爾的話是正確的。相反,如果男女雙方不具有這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那么他們之間就不會有共同語言,就不可能進行廣泛的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而只會自說自話,沒有瓜葛,在這種情況下,人間美妙、圣潔、令人神往、叫人心動的愛情還怎么可能產生或形成呢?我個人認為,愛情審美的這種本體論意義不僅突出地表現和反映在男女雙方的內在方面,即彼此具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包括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共同的期許和愿望,比較接近的文化修養和內在修為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心心相印”,而且頗非同尋常和耐人尋味的是,它同樣強烈地反映和表現在男女雙方的外在方面,即彼此在長相、容貌上都明顯地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相近、相似和相象等特點,這就是所謂的“貌貌相似”。現代科學研究業已表明:夫妻感情越融洽,生活越美滿,他們彼此面貌相象的程度也就越高。

尚需說明的是,這里所講的夫妻之間具有一種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并不是說他們之間不可以有一些個人的生活或活動空間等。實際上,夫妻之間在具有本質上的聯系或統一性即審美價值的基礎上,又能具有一些相異性,這對他們的愛情反而是十分有益的。一些專家早指出:“不同的需要和傾向可以豐富愛情,使相互關系富有吸引力,令對方對自己感興趣。”并且許多保持了多年愛情婚姻關系的人都承認,他們在家庭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