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基礎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5:25:00
導語:審美的基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身體’成為西方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大陸’”[1](p1),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等學科的研究者競相涉足這一領域。中國大陸美學界對身體的研究雖相對落后,近年來也在逐步追趕,相關研究與日俱增,并且也成為了國內文藝美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趙之昂的《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就是身體美學研究的一部力作。該作試圖從膚覺經驗的角度考察身體,即從身體膚覺經驗——視覺經驗——意識的關系鏈中考察人,尋求身體被當代人關注的原因,探討膚覺經驗與意識因素的關系、特別是和審美意識的內在聯系。
一
《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首先從身體的一個側面或者角度界定研究對象問題。作者的研究的重點是放在膚覺經驗方面,探索膚覺以及在視覺和思維中的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的關系。膚覺經驗有兩個方面的內涵界定,第一,人的直接的膚覺、軀體覺;第二,擴展到視覺和意識之中的膚覺經驗。膚覺經驗指的是人的皮膚感受的經歷,這一具有記憶性和意識性的膚覺經歷,在以后的視覺、聽覺等感覺之中,以及情感、意志等思維之中均有所體現。膚覺經驗與視覺、視覺經驗的這種交融,使得人們能夠在一定的空間距離內獲得皮膚意義上的體驗、判斷、推想和外向投射。作者所指的膚覺經驗的擴展,即是借助于視覺,人們的膚覺體驗超出了膚覺的直接性和有限性而在視覺空間及其它感覺空間內的展開。視覺投射到何處,人們的膚覺經驗就會體驗到何處。這樣人們就有了兩種膚覺以及相關連的兩個自我,一個是肉體意義上的膚覺和自我,另一個是膚覺經驗層次上的無形的膚覺和無形的自我。而這一無形的自我即是自我的放大,形成大的“自我”或“大人”。這一膚覺“大我”與審美感受、審美形態和審美意識有較密切的聯系。
作者認為,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的關系首先表現在審美創造性上。膚覺經驗是人類創造、人類審美創造的主要原點之一,是與饑餓同等重要的人類創造、發展的生命驅動力。在動物和人類身體器官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軀體覺、膚覺出現得最早,最為古老。人類主要依據這一自身古老的軀體覺和膚覺進行直接的創造和間接的創造。其直接創造即是人類主要依據自身的身體、膚覺的要求而進行的創造,它主要體現在人類身體、膚覺的直接接觸物比如工具、服飾、建筑等方面,這些創造表現在審美方面即是各種實用藝術,其最高層次是舞蹈和雕塑。膚覺經驗的間接創造指的是在非接觸的情況下人類對對象的感受、判斷和營造。膚覺經驗的間接創造主要體現在膚覺視覺結合的形式感(簡稱膚視形式)、膚覺比喻和膚覺視覺結合的空間(簡稱膚視空間)等方面。它具體表現在:第一,膚視形式。作者認為,“形式是人類自身身體的一種屬性,是身體-膚覺經驗通過‘視覺化’與視覺經驗聯合感知、凝聚的結果。”[2](p94)膚視形式創造的根源不是來源于人對自然物的模仿,而是基于主體的適宜性,經過膚視的形狀感知、簡化、抽取、凝聚而形成。膚視形式是人自身身體的一種屬性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自然屬性。由于膚覺和視覺的感知特性的不同,膚視形式自身特性之中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一般來講,形式中側重于膚覺知覺特性的基本上體現在其基礎的方面,即形式中的點、線、面等形成的過程中,膚覺的參與因素相對大于視覺的因素,或者說是膚覺經驗的因素為基礎,最后凝聚在視覺之中。同時膚覺經驗具有一定的無意識特性,因而形式的內涵也較為抽象和潛在,其風格表現接近于簡潔;點、線、面等基礎因素由于缺少變化而相對比較單調,對單調的調和則依據視覺,視覺以其變化和繁復而對形式中偏重于膚覺特性的點、線、面等進行調和,其風格表現是繁復。現代藝術、現代實用藝術中對抽象形式的偏重而表現出的簡潔的風格,所體現出的是現代人對身體、膚覺的無思和自動的境界的追求。第二,膚覺比喻。膚覺比喻指的是在膚覺經驗的實踐性的基礎上,借助于膚視先天聯系和視覺化,通過類比的方式,將人的膚覺經驗外射到未觸及的對象之上,或是主體在外在事物之上喚起類似于膚覺軀體覺的類比性感受活動。膚覺比喻通過以近喻遠的空間性、以強喻弱的情感性和無意識的意識性,創造出迥異于現實的審美意象。移情、通感、對象化、意向性等即是膚覺比喻的心理學、哲學基礎。第三,膚視空間。借助于膚覺比喻,人類把現實的、肉身的自我投射出去,充盈于一定的空間中。這樣的空間就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空間,而是人類自我感覺投射、充盈的空間,同時也是人類自我擴展的空間。由于空間擴展,人類就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現實的肉身自我,另一個是無形的、空間擴展的大的自我,作者稱之為空間大我。空間大我與其它動物的大我的不同之處在于反思,空間大我是人類自身反思而成的,是唯人類所獨有的。第四,與藝術意境的關系。空間大我是將自身的身體、膚覺的感受因素外射,即以自身的身體-膚覺的感受經驗,意向性地推測外在自然物。這一意向性的擴展和推測表現在個別的自然物的判斷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膚覺經驗的投射而形成的“情景交融”不同于傳統的“天人合一”基礎上的“情景交融”,它具有現代心理學、現代實驗心理學的科學實證的基礎。
二
米歇兒·福柯指出“我們應該研究如今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身體”[3](p121),目前身體問題的提出,是當下人類發展的緊迫問題。作者認為,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們所追求的是避重就輕的、由輕盈至無覺的愉悅情感,這一追求固然是人類的本能,但在長期發展演化中,人類的這一追求存在逐步趨向更加輕盈的傾向,目前這一傾向尤甚。這一輕盈的傾向一方面給人的身體帶來適宜性的愉悅,但同時也弱化了人類的軀體。這樣,身體的審美就具有一定的雙重性,即身體審美在局部、短暫的快感方面有利于人類,同時在總體、長期的、進化的審美傾向方面引導人類身體向弱化的方向發展。就是說,排除科技等因素使人類滅亡的可能,人類自身對審美的要求也會弱化人類自身身體,從而使人類自己在身體的審美愉悅中一步步走向滅亡。這樣,作者看到了身體的愉悅性審美的另外一個方面,即看到了審美的否定性和不利于人類的方面,作者的這一清醒態度是對當前人類審美現實追求和快樂追求的嚴重性的忠告。
《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在探討了人類膚覺經驗在自然方面的空間擴展之后,又探討了膚覺經驗在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指的是人類膚覺-軀體接觸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借助于視覺化的自由交流、傳遞并獲得一定的愉悅和滿足的潛在的人類之愛。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是人類本能的表現之一,它具有空間自由性、樂而不淫的自我提升、主體的自動和無思等特性。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基本上處于被壓制狀態,但在現代社會中卻由隱至顯,形成新的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以潛在的無覺、無思和自動的方式消解著現代人的孤獨和意識的工具化。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擴展既通過其潛在性避開意識符號的糾纏,又可以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廣泛而潛在的溝通、交流,進而得到愛的滿足。同時作者又探討了異性之間的膚覺經驗因素的視覺擴展和交流,特別是男性具有膚覺意味的視線投射的內涵。奧德瑞·尼爾森認為:“盯視幾乎是男性獨有的。”[4](p130)這樣的盯視對女性的身體的割裂,作者引用日本女攝影家笠原美智子的話說:“人們開始框取軀體的局部形態,強調軀體的某一部分以作片斷性描繪”。[5](p129)由于對女性身體的視線分割,進而形成對女子人格的忽視,但這一探討十分艱難而復雜,這也是該書應該加強之處。
參考文獻:
[1]侯杰.身體史研究芻議[J]濟南:文史哲,2005,(2):1
[2]趙之昂.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轉引自李銀河.福柯與性[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美]奧德瑞·尼爾森.不言不語[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
[5][日]笠原美智子.招搖——另類人體宣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 上一篇:農業的審美性質論文
- 下一篇:莊子是美學思想的核心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