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本真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7:35:00

導語:藝術本真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本真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藝術的萌動與科學還是美學緊密相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有不同的態度和立場。文章通過中美兩國高校素描教學的分析與比較,對造型基礎教學中的本質意義及價值觀作進一步探尋。

關鍵詞:造型基礎科學美學真實想象創造

國門開放后,凡見到書市上來自不同國家的素描教科書,筆者必買無疑。時間久了,手頭積累的多是美國的教材。閱讀初始,憑直覺感到有一種信息的阻隔,發覺這是一類同我們有很大差異的體系,雖然同樣是在教室內對物寫生,然而在教學目的、要求和方法及評價標準卻有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態度和立場。展示的學生習作,其表現內容大同小異,但風格樣式、造型觀念與我國具象造型的“標準模式”相比,除寫實功力略為遜色之外,其表現的“多義”性和“象征”性及畫面在二維和三維空間的共存與轉換,時常挑戰筆者的視覺經驗與神經,釋放出一種特殊的藝術能量。讓人感受到素描基礎教學還能具備另一層面的重要意義和內涵。筆者想以美國的素描教學體系為參照,重新考證造型基礎教學中的本質意義及價值觀,以深入理解素描教學的目的及規律,對于當前深入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以下論述鑒于我國學院教學歷來具有傳統美學的特征,故稱為“傳統教學模式”,美國現當代學院教學具有現代美學特征,故稱為“現代教學模式”。

一、關于認識形式

意大利哲學家克魯斯認為,世界上有兩種認識形式:①邏輯形式,它包括各方面的概念并且存在于思維能力中;②直覺形式,它包含各種各樣的情感,并且存在于想象能力中。邏輯認識是一種哲學,它才是真正的科學。直覺認識是一種藝術,而美學則是一門有關直覺及藝術的科學,它完全獨立于哲學、實用學和道德而存在。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學院美術教育在前蘇聯學科結構主義思潮影響下,強調科學知識和理智訓練的價值要高于一般生活經驗和能力的價值。為培養寫實造型能力,建立了一套在全面研究實物基礎上以透視學、解剖學為科學依據的教學體系,作為學科的基礎。素描教學的任務就是以研究、認識和表現形體的物質形象為出發點,把觀察對象這一立體特征放在具體的光線、環境及透視關系中去考察和比較;在主體與視覺對象之間,認為美來自自然,理想的美體現了秩序美的原理。繪畫必須遵從這些美的規則。正如契斯恰科夫所言:不要擔心素描美不美,要不斷地注視實物,而不是注意鉛筆,不管線條勾得怎樣,如果它勾得逼真,那它就是美麗的。由此看來,美感是有其客觀標準的。為了正確地表達,學習者只能在看的過程中,將直覺擱置一邊,強迫自己在視覺對象上尋找或把握有關透視、解剖、結構及明暗等關系。為了強化形體,必須努力減弱對平面形和線條的直覺感受。正如契斯恰科夫在教科書中所指出的:“不是畫線條的曲折,而是畫由曲線構成的形體。”“無論是誰,要是他看不出形體就不可能畫出正確的線條?!雹倏傊?,傳統教學對待素描教學是這樣一個觀點:從學習認識的角度看,素描就是認識視覺對象和積累專業知識的一種手段,初學者必須犧牲個人的直覺感受而進入“正確的軌道”。

現代素描教學以強化視覺藝術語言的思維訓練為出發點,把人對客觀真實的感受看作是從感官—知覺—思維的有機變化過程,感受的輸出,即表現。是知覺因素反應于物質因素表達思維情感的創造過程,因此素描的表現不再局限于對客觀真實的理性思考,還包括以擬情的態度于視覺對象的形狀與特征,以抒發情感和人格心象的超寫實,或以自己的感覺作為表現的素材,反映其個人的主觀意識,人稱為表現主義手法。美國伯特·多德森在《素描的訣竅》一書中強調:“為了讓事物到位,我們就會根據自己的認識來繪畫,而不是自己的觀察,這便是我們受到的誘惑。抵抗這種誘惑是很重要的,通過觀察進行繪畫是為了捕捉豐富多樣的視覺經驗,在作畫時,我們應當裝作對所畫物一無所知,只根據眼睛所觀察到的直覺去畫,至少應該暫時如此,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的訣竅?!彼赋觯骸盁o視常識,而按照眼睛所見進行作畫這需要勇氣。有人問:你畫的是馬,還是牛?回答:我們畫的不是事物,而是線條,為了把看見的物體再現到紙上,就要把看見的事物轉化成一種有用的語言,我們稱這種語言為線條語言?!雹趶臅形覀兛梢钥吹骄€條的運動起伏回轉,賦予了視覺形象以神奇的魅力,事物的自然屬性退到了第二位成了線條的載體,展示給人的是超出常識之外的美的享受?,F代素描教學要求學生在寫生觀察中依賴視覺的直接經驗,用造型的眼光捕捉視覺信息,包括物質的、情感的,做出選擇和處理。造型的基本原則不單指對物質結構的表述,而是在視覺要素的形式組合中,如何體現統一平衡、對比、重復、節奏、韻體、張力等形式法則的運用。約瑟夫·穆格奈尼在《美國當代素描教學》一書中論述了畫面之中存在的三個潛在要素:物質因素、知覺因素、觀念因素,三者中物質因素指的是被運用的媒介材料到工具,知覺因素則來自人的視覺能力、處理具體形象的才能,而觀念因素則是由人的處理抽象概念的能力決定的,涉及作品風格的評價包括作品內在情感與智慧因素的評價,而觀念因素像知覺因素一樣只有通過物質因素的手段才能被現實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素描教學重視藝術思維的知覺表達,使得視覺語言功能不斷延伸,由此學習者個人的知覺潛能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發展。正如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所言:“最緊要的是要把系統的視覺訓練看作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幅能夠說明問題的圖畫和一幅不能說明問題的圖畫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只有那些對感性形式的本能反應能力得到開發和訓練的人才能看出這種區別?!雹?/p>

二、課程與教學

造型基礎教學通常是通過課堂寫生來組織實施的,教學目的決定著教學要求和方法的選擇,直接制約著學習者在造型實踐中進行有目的的思考和表現。

傳統教學對學習者的基本要求是:學會有意識地觀察和正確的表現,貫穿在步驟中的原則是:在整體觀照下作局部的描繪,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被強調為科學的、辯證的觀察方法。與觀察方法相對應的是三維立體空間的表現;比例、體面、虛實、結構、色調等關系,通過比較——比較——再比較的觀察過程,運用面造型的手段,完成“處在空間中的物體”的主題表現。這樣的標準樣式為“全因素素描”,其嚴格的作畫程序,控制著分析思維的深入發展。評判一張素描的優劣,要看它是否嚴謹,有沒有質量感和深度。在寫生中,模特在學生眼里幾乎被看成模型,視覺的感知本能逐步退化,需要大量的速寫來平衡恢復。通常寫實能力的培養需要經過長期深入的磨煉,而轉化成本能或習慣性思維方式,教學的階段性是根據不同的表現內容來劃分的:幾何形體組合、靜物、頭像、半身像、人體、全身肖像,基本以長期作業為主,為了練就塑造功力,每張作業約在四至十幾小時甚至更長。今天我們從藝術造型的角度不難看出,一套理論、一種規范的建立,同它的好處看,與之俱來的是它的局限性;造型基礎的理論為“真實再現”提供了表現三維空間的辦法和規范,但也同時犧牲了平面性及相關造型因素的發揮。樣式單一、形象雷同、概念化,已成為傳統素描教學中的通病。

出于對傳統教學的反思,現代教學認為培養和發展敏銳的視覺感受能力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的貝蒂·愛德華教授在《新素描》一書中從思維科學和視知覺的角度出發,對如何更科學地進行素描教學,如何更有效地使素描的形象語言作用于創造性思維進行了研究,她說:“必須首先學會素描所需要的感知技巧,當他們掌握了這些基本技巧后,就如同掌握了文字和數字運用技巧一樣,自由而廣泛地運用。值得提出的是,每個人都能夠也有必要利用感知技能來增進我們的思維?!雹転榱似胶庾笥野肽X兩個不同的思維模式,貝蒂·愛德華在教學中設計的有關感性技能訓練的特殊辦法是:(1)進行左右空間形象轉換的造型訓練;(2)上、下空間形象倒置的造型訓練;(3)正負空間形象置換的造型訓練;(4)意筆造型訓練。此類訓練模式在其他教科書中也有出現。

現代素描教學在現代美學思想的影響下,把美和藝術視為個人情感的主觀表現。要求學習者在掌握造型知識及規律的基礎上,把美學研究和哲學研究的注意力從外在本質,轉移到主觀和形式的方面,學會創造性地運用造型要素,反對墨守成規或重復前人的體系,不斷創造新的形式,以豐富個人的視覺感受,開拓藝術表現的審美領域。

斯圖瓦特·珀塞編著的《現代素描技法》就突出了造型訓練的多種模式:集實物造型、平面造型為一體。他將與造型相關的各種表現技巧訓練分解為許多小的教學單元,各單元目標相對單純,如姿勢素描——每張作業20秒,要求學生快速反應,用意筆表現人體動態;書法式素描——重點體會筆觸的意象;輪廓素描——運用勾勒技法表現準確輪廓,強化對外形的感性認識,交疊人體——將一個人體重復排列交疊,以創造多樣統一性;反向素描——訓練感知技能,糾正概念造型;關系素描——體現矛盾空間在畫面中作用;環境素描——表現情調和明暗關系。此外還有透視、結構、輪廓素描等等。大部分作業都在10—20分鐘之間完成。在各類素描課題進行中還穿插了各種工具媒介的表現技法。珀塞多次強調形式在造型中的意義,他認為:“必須突出創造性,可以對形體、形狀、線條、明暗關系或空間任意作變形或畫得不準確,但這些變形和歪曲是用來在人體的形體之間和形體的間隔之間造成‘有趣而有意義’的關系。如果不是嚴格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是按照抽象或半抽象創作方法去畫素描,學生就會想到更多的創造性的指導性原則,當他越是表現出創造性時,他就越是能夠在空間和形體關系的轉換上自由地進行實驗。”⑤珀塞的造型訓練相對來說是一個觀照畫面的、廣義的造型范疇。高年級的素描課程則要求學習者應用素描的語言創造主題系列的畫面,表現方式可謂不擇手段:有素描加攝影,或素描和轉印,照片、壓印浮雕、拼貼等等。每一主題要求用四至六個畫面來表現,形式不限。這些主題來自生活的許多平淡的話題:如《男孩——女孩系列》《我的轎車》《談話的人系列》《窗子和椅子》,從中可看到他們熟練運用形式法則、表達思維、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技法。多樣化的表現引導他們發揮出了嶄新的思想概念。

三、動態與過渡

傳統素描和現代素描在表現主題和表現形式的側重方面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看法。傳統素描從美學的意義上,強調一種古典主義的真實觀和藝術理想,因此表現事物的傳統手段以引起三度空間“視錯覺”的相應手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從藝術作品中內容和形式的二重性關系來看,形式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形式的表現具有封閉性、局限性?,F代素描在主題表達上則不總是考慮“似與不似”的問題,而重視表現觀念和所表現事物的意義。就像我們越來越頻繁地看到來自當代文化中的圖像畫面一樣,素描也可被用來表達與物質空間毫無關系的概念。這樣的素描可能是圖解式的,意在表現畫家想要建立的概念。主題內容的隱蔽性和多義性,就使得形式的表現具有無限的延伸可能,并突出了語義化的功能。今天我們從藝術成長的角度來看素描教學的意義;一味強調要嚴格恪守素描的合理畫法,已經使得許多年輕的學習者無法發揮其潛力,藝術的發展說明了這樣一個真理:藝術的力量在于個別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的才能,而不是僅僅通過邏輯推理去尋求真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引領藝術家通過畫面尋求精神層面的意義和內涵。今天藝術造型的多材質、多媒介,模糊了美術學科中各門類的界限,形成了藝術創作中各學科交融互補的趨勢。當前,我國學院的藝術教育正處在由傳統形態過渡到現代形態之間的中間狀態,學科本位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改革開放近30年,學院體系內的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就沒有中斷過,教學中的變革是審慎而深入的。把傳統素描教學中寫生造型能力的培養拓寬成為包括對形、色、質在內的繪畫基本形式要素的構成與表現的研究。對這些繪畫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規律的認識,是素描教學最基本的內容。這種側重于繪畫規律的研究教學,有助于學生在對傳統和現當代藝術的現象進行分析后,能以較寬闊的視野來面對自我的創作實踐,為他們個人創造潛能的發揮提供了較為寬廣的可能。

現代教育是面向大多數人的教育,它強調對人、對人性的承認和尊重。人性是藝術的基礎,藝術同人的意識是分不開的,藝術是人類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因此,藝術的教育應該被構想為美學的教育。藝術是一種理性的力量,是將有生命力的事物持續不斷地轉換成生命中光輝形象的過程。這是因為人類具有創造形象的天賦。在藝術領域里,變是通理,藝術的探索將無止境。

注釋:

①阿列克塞耶娃編.素描教學(前蘇聯).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第2頁.

②伯特·多德森.素描的訣竅(美).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1.第16頁.

③阿恩海姆.視覺思維(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22頁.

④貝蒂·愛德華.新素描(美).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第107頁.

⑤斯圖瓦特·珀塞.現代素描技法(美).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