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體現文明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09:47:00
導語:服飾體現文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透過服飾,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而且能夠觸摸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成果,還可以觀察人類思想進步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服飾生產水平社會禮儀思想情感學科互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內涵。一部人類服飾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感性化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說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物質生產、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沉淀于服飾之中,構筑起服飾文化精神文明的內涵。透過服飾,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而且能夠觸摸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成果。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服飾是生產水平的直接反映
活生生的服飾能夠形象地再現人類從“草、葉裙圍”“獸皮披”過渡到“早期織物裝”和“布帛衣裳”的時期,進而邁入現代科技制作服裝的時代。這是因為“人猿揖別”之后,服飾成了人類息息相關的第二層皮膚,能夠像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出社會物質生產與物質生活的發展狀況。服飾的用材、加工技術、款式與色彩色調,完全取決于那個時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受當時的科技水平、認識能力、社會經驗以及物質生活基本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是人們的支付能力)的制約。可以說古今中外,生產衣料的每一種技術革新,每一種新面料的問世,都給服飾開拓了一條新的變化途徑。如我國古代提花機的發明,使當時的服裝衣料大為改觀。西歐近代的產業革命,使衣料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服飾的大變革。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不斷為人們制作新的面料,使服飾的種類、數量越來越豐富,質量也越來越高,流行急劇加快,變化也令人眼花繚亂。正是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社會生活的日益繁榮,造就了服飾的璀璨華美,豐富多彩。服飾不僅是一個時代物質生產能力的反映,也是一個時代物質生活水平的反映,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縮影。
二、服飾是社會禮儀的現場展示
一般地說,服飾在各國歷史上,都有著嚴格的禮儀規范,體現了國家根據禮儀傳統和民俗習慣對服飾制式的統治,表現了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們的特定服式要求。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飾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蔽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這種功能還表現在服裝的色彩上,歷史上“白衣”“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在我國的“三禮”(《周禮》《禮儀》《禮記》)里記載了等級森嚴的服飾禮儀制度,從而形成了中國服制的一整套傳統做派,具有獨特意義的著裝理念,以及名目繁多的服飾樣式,使中華服飾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世界意義。今天服飾的象征作用雖沒有專制社會那樣突出,但服飾依然是性別、社會地位、經濟力量以及文化修養的自我表白,人們通過著裝,向社會表現自己。另外服飾還是某個社會集團的標志,如軍裝、警服、學生服、僧侶服及各種工作服等。人們通過不同的制服顯示和維護社會集團的名譽和權威,制約服用者的言行,同時也增加了服用者自身的自豪感和優越感。
三、服飾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現
服飾關乎人們的儀表,是人們內在意志與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現。在這方面,中國自古以來,把服飾當作人的儀表之尊、德尚之表和情感世界的外化,推崇“內美”“文質彬彬”“暖而求麗”“好質而惡飾”“天人感應”“衣冠楚楚”“不可異眾”等服飾觀。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獷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不同朝代,封建文人的服飾議論其說不一,然而大家強調的近乎都是要求服飾表現人的作風、氣派和尊嚴。事實上,不僅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冕服上所寄寓的思想、意志、情感一覽無余,而且一般官吏、百姓也無不如此。時至今日,人們更是在追求款式、面料、色彩色調的同時,力求有一個吉利的名稱、知名的品牌。可以說,古今中外,衣如其人,概莫能外。
四、服飾是學科互滲的必然結果
服飾不僅秉承歷史、思想、情感的特征,而且盡顯哲學、心理學、美學、經濟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念和知識,同時還凝聚詩歌、繪畫、書法、篆刻、雕塑、剪紙以及其他文化樣式,甚至音樂也被派上了用場。令人不勝枚舉的表現方式,直接折射出社會歷史背景、法律制度、人文風俗、宗教意識、價值觀念、經濟水平、技術與藝術表現力、審美力等等。因此我們說,服飾所展示的文化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書,是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
五、服飾是多種文化的靈活再現
動物也有其外表之美,但那純屬造化;而人類的服飾,則是人類所創造而特有的現象。但是因為地理的、經濟發展的差異,經過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而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別,反映在服飾上,其形式和風格各異。所以服飾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形成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格局,這就是所謂文化圈。而同一文化圈,其不同的群體,又有各自的特點。由于其中的個體經歷、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習慣、興趣和愛好上的差別,同一群體中人們對于服飾的款式、色彩色調要求也不盡然一致;因一枚頭花、一個領結、一條絲巾、一款項鏈,而盡顯個人風格。正是人類文化、民族文化、群體文化和個性文化的交互存在,靈活再現構成了服飾文化的絢麗多彩。
今天,服飾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越來越寬廣,幾乎涵蓋美學、文化史、技術史、服飾品牌、服飾廣告與宣傳、服飾的布展與營銷、服飾廠商的企業文化建設、服飾的科技進步、服飾工藝以及面料藝術與生產等領域。不僅是我們透視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窗口,而且變成展示社會繁榮生活富足的T型臺。
參考文獻:
[1]李當岐編著.服裝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上一篇:交通局學習實踐第三批科學發展觀感想
- 下一篇:幼師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