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小調歌詞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2:28:00
導語:同宗小調歌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歌詞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調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有許多流傳廣泛、影響較大的小調,其歌詞在流傳的過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母體的形態,其變體的變化主要是為適應流傳地區的方言、襯詞襯腔的特點而發生的。文章以民間小調《繡荷包》的歌詞分析為例,進一步了解同宗小調歌詞的具體特點。
關鍵詞:同宗民歌《繡荷包》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體,由此地流傳到彼地乃至全國各地,演變派生出若干子體民歌群落。這里所說的‘民歌母體’包括多方面的含義,諸如曲調、唱詞內容、音樂結構、襯詞襯腔及特殊強調的進行等因素。”①對于具有同宗關系小調歌詞的研究,是分析、探究一首小調不可忽視的一方面。下面,筆者以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小調中流傳較為廣泛的幾首民間小調為代表,進一步了解同宗小調歌詞的特點。
《繡荷包》是在我國各地區廣為流傳的一首傳統民間小調,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經過幾代人的潤飾加工,再創造和發展,日臻完善。由于不同區域的環境、方言、民俗風情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繡荷包》這首小調呈現出了曲調上的豐富多彩和演唱上的不同表現,但不論怎樣變化,它卻以不同的旋律及地域風格吟唱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傳達著女性的溫情與愛意,維系著一個共同的文學母題——“繡荷包”,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小調歌詞的同宗性特點
《茉莉花》是清代以來十分流行的小曲,它流傳的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歌詞內容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詞,又叫《張生戲鶯鶯》,敘述《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自由戀愛的故事,共十余段詞。“‘好一朵茉莉花’是它的第一段詞,以香秀的茉莉比喻愛情的甜美,借以抒情,流露出主人公想去摘花,又害怕看守者的矛盾心情。有的地方只傳唱著一段或以此變出同類的二三段詞,不唱張生的故事,使其表現較含蓄。”②比如江蘇,河北南皮縣,山西臨汾的三首《茉莉花》,其歌詞的情歌色彩就比較濃郁,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歌詞為母體,大都以“好一朵茉莉花”為起興句;河北南皮縣的歌詞中加入了《西廂記》張生、崔鶯鶯、紅娘幽默風趣的故事內容;而山西的《茉莉花》除保留了“好一朵茉莉花”的起興句外,還采用“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朵花,愿情哥來采花”,大膽描寫了封建時代的青年男女對真摯愛情的追求。但不論其變體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以母體為中心,并結合各地不同的音樂特點而產生細微的變化。
從以上對《茉莉花》小調歌詞的分析中,可見歌詞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調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有許多流傳廣、影響大的小調,其歌詞在流傳的過程中,變體的變化也主要是為適應流傳地區的方言、襯詞襯腔的特點而發生。《繡荷包》小調就是如此,各種變體之間的聯系和共性,主要是歌詞大多采用“繡荷包”為起興句,或以刺繡荷包為由頭,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生發出各種各樣的內容,但無論唱什么內容,都是由“繡荷包”這一特定的文學母題相維系的民歌。
2.民俗社會學的意義
明清時期,刺繡荷包是一種極為興盛的民俗活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送荷包、繡荷包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時尚。從我國明清時期的小說中可窺其一二,如在《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回中,寶玉為大觀園中的榭亭樓閣題名作詩時,表現出眾,令其父賈政滿心歡喜,在離開大觀園時,一群小廝為了得賞,一個個都上來解寶玉的所佩之物,于是,黛玉見了便說:“我給你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在《金瓶梅》一書中,也有情人間送荷包的精彩描述。從民俗學上來說,刺繡荷包是明清時期極為興盛的一種民俗活動,“它所折射的時代背景、社會心態、民族心理和審美情趣,已遠遠超出了刺繡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從中我們所感悟的是那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人類對幸福的渴望和對生命的禮贊。”③小調作為勞動人民表達自己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以及喜怒哀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人們在邊繡荷包邊演唱的小調中所寄托的情感,獲得的樂趣,所表達的內容也具有相似性。于是,《繡荷包》這首小調,內容萬變不離其宗。
深究小調歌詞內容,仍可以將其進一步歸納總結為幾種不同類型。下面以《繡荷包》小調為例來闡明這一特性。
1.借景抒情
這是把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寓于物或景之中。這類唱詞使用頻繁,充滿了豐富的借物達意的優美意象,更多地表達的是姑娘的癡心與多情的情感。
2.吟頌歷史人物,敘述歷史故事
描述荷包上所繡的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體現了姑娘的心靈手巧和樸實的審美觀,同時也涉及小調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忠貞愛情的表達。
3.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這類唱詞一般以“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為起興句,主要表現少女懷春,盼望親人的一種心態,所隱含的就是月缺與月圓,焦急漫長的等待過程。歌詞往往以樸實的語言,用陳述的方式來描述姑娘繡制荷包來表達對“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來”的丈夫的思念。
4.表達對自然景物和生活的贊美
這類唱詞與前面講述的第二類相似,只是在繡的內容上有所不同,它是將一些自然的景物繡在荷包上,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贊美,也經常以“第一繡、第二繡……”為起興句,段數通常較多。
“歷史上文化的傳遞、文化的接觸和文化的傳播,常常引起文化的變遷。”④同宗小調歌詞的流變便是如此。在漫長的變遷流傳過程中,小調大多能很自然地與異地民俗、方言等相結合,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傳唱,就可以適應新的文化土壤和生活土壤,逐漸融合成具有當地本土特色的民歌,這就使流變的小調在歌詞方面產生了其母體和變體的關系,二者既有共同性,又各具地域特色。
注釋:
①④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9月.P1.
②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年12月.P235.
③孫建君.漫話民間繡荷包.中外文化交流[J].2000-01.P23.
參考文獻:
[1]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年12月.
a
- 上一篇:投資服務局科學發展觀學工作總結
- 下一篇:通信局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