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多點采風豐富學生閱歷論文

時間:2022-05-25 11:58:00

導語:選擇多點采風豐富學生閱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選擇多點采風豐富學生閱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采風”的理解和認識;生活對“采風”的影響和作用;設計豐富多彩的“采風”生活;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采風”在高校藝術專業教學中既是一門基礎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單一的、枯燥的寫生生活重復下來、設計豐富多彩的“采風”生活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向民間文化學習、談當地的文化歷史變遷、民間藝術的發展與流傳、民居特色與典故、向民間藝術學習、關心學生從細節入手、體驗炊事生活,輪流值班做飯、走進鄉村學堂、歡歌笑語的篝火晚會、“采風”生活的豐富和多樣,呈現給學生的是五彩繽紛的世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藝術源于生活,故高校美術和設計專業的教學計劃才安排“采風”這門基礎實踐性課程,這是教書育人、體驗生活和學習社會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各異,也較少見到對這方面教學的思考和研究。文章認為設計好學生的“采風”生活,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成長,將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設計采風生活豐富多彩

一、“采風”的理解和認識

“采風”在高校藝術專業教學中既是一門基礎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它兼顧著教學、體驗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多重任務和意義。從專業教學講,一是提高學生動手表現能力和鑒別能力最有效的藝術實踐,還可為創作設計收集素材;二是拜大自然為師,向社會學習,向民間學習;三是修煉自身,使其學習規范為人處世、團結友愛、禮貌待人的行為道德準則,樹立公民意識;四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課堂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對于這門課程,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一種情況認為這門課程單純好教,把學生帶到一個地方,布置任務給學生,每天練習色彩多少張、速寫多少張就可以。因此,學生畫什么、怎樣收集素材都較為盲目。另一種情況是當作旅游,認為可以游山玩水。學生對其有些誤解可以理解,但作為老師那就是教學上的認識和責任心的問題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這門課程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為隨便派一名老師帶隊和教學就行了。如果按上述思維去帶學生“采風”和進行這門課程教學的話,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果,學生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收益。

筆者多次帶學生“采風”寫生,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與實踐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認為這是一門非常重要而且是較為艱辛、有一定難度的課程,要教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這不是課堂上的單純教學,“采風”肩負著多項工作,責任重大,將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這就要選擇專業水平高、責任心強,而且有一定經驗、有所造詣的教師帶隊和教學方可。

二、生活對“采風”的影響和作用

筆者了解以往高校“采風”這門課程的教學,基本上是把學生安排到一個地方進行。單一的、枯燥的寫生生活重復下來,學生的思維麻木了,靈感也找不到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機械性的模式,不是畫死就是死畫,甚至還會產生厭倦情緒。故將直接影響這門課程的教學和對學生的培養。

新一代的大學生,尤其是學藝術的大學生,他們天真浪漫、激情豪放、求知欲望強、信息快捷,并懷有很多美好的夢……但他們又是幼稚的,對很多問題還是一知半解。他們要學的東西很多,也希望能多看一些東西。作為老師既要了解他們,同時也要理解和關愛他們。如果“采風”這門課程還是按以前那樣的模式教學,肯定是沒有什么效果的,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各方面工作的開展,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必須改革,改變以往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認真去作一些探索和研究。筆者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認為,要使這門課程進行得有聲有色、辦得有成果,除了任課老師把正方向、教授輔導和學生自身的努力鉆研外,給同學們制造輕松愉快的環境和氛圍也至關重要。實踐證明,設計安排豐富多彩的采風生活非常見效。那樣可增長同學們的知識、調劑同學們的情感、減緩同學們的精神和學習上的壓力、增強活力,觸發他們的靈感,激發他們的寫生表現欲望,有利于其潛能的最大發揮,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水平的提高。

三、設計豐富多彩的“采風”生活

設計豐富多彩的“采風”生活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大有文章可做。

嚴格地說,設計家應該是一個“雜家”,故要了解懂得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這樣才能閱歷豐富,見多識廣。作為學生不說是周游“列國”,但起碼也得讓他們多去一些地方才行,單一的“采風”點,把學生帶到一個地方是不可能見多識廣的。要使“采風”生活內容豐富,同樣取決于“采風”點的選擇,不能單一,應選擇多點采風,而且選擇的每一個點都應有各自的個性特色。如民族人物風貌、民風民俗、文化淵源、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等。這些任課教師要做到胸有成竹、有條不紊。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在“采風”這門課程教學當中,對如何設計“采風”生活方面作過一些嘗試。

(一)向民間文化學習

每到一處采風點,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請當地的文化名人座談。談當地的文化歷史變遷、民間藝術的發展與流傳、民居特色與典故、古村落風水與名人輩出、地沿風貌與民俗民風等等。使學生對采風點的概況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后就是熟悉當地的環境,參觀名勝古跡、民俗風貌、名山大川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每個采風點的文化淵源、風貌特點和民居特色,留意寫生地點、取景角度和應收集的素材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其表現的欲望和認識采風的意義,做到心中有數。

(二)向民間藝術學習

民間藝術在我們國家不僅豐富,而且根基厚實,影響深遠,可以說是取之不盡,從古到今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們的歡迎和喜愛。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極好機會,我們應抓住“采風”的機遇,發掘當地的民間藝術,盡可能地讓學生多看一些東西,多了解一些東西,來拓寬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增長見識,從中汲取營養并運用于今后的設計和藝術創作當中。

例如: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培田古民居村,文化氣息濃、底蘊厚。這個村子有一個完整的看戲古建筑庭院,除有古戲臺外,中間庭院的兩邊和戲臺對面還有看戲的廂房和廳堂,非常有規模和氣派。筆者幾次停留于此,總覺有什么在吸引似的,后突發奇想:如在此處看一場當地民間土戲該有多美。經詢問,村里確有一民間木偶藝術團,在報酬很低的情況下可為我們演出一場。演出當晚,村民們還為我們準備了桌凳、茶水,木偶表演向老師和同學們敬酒,還表演了書法和古裝戲,非常精彩。精湛的技藝讓同學們陶醉,同學們一邊欣賞,一邊不時地用相機拍照收集資料,演出結束后還和木偶、民間藝人交談合影。這的確值得他們激動和高興,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觀摩學習機會,也許一輩子也就這么一次。

(三)關心學生從細節入手

“過生日”在當今高校是大學生們的生活點綴,也是緩解學習壓力的一種形式,普遍較為流行。

筆者每次帶學生采風都要悄悄記下每位學生的出生日期,幾十個學生當中總有一兩人在采風這段時間內過生日的。當然這些都是不動聲色,到時精心安排,秘密進行。當有同學生日的那天,寫生照常進行,老師就抽空去墟鎮或縣城定做生日蛋糕,晚餐給同學們多加幾道菜等等。到晚餐時同學們發現桌上多了幾道菜和飲品時,驚喜、新鮮,卻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待老師宣布祝某某同學生日快樂時,大家才恍然大悟,頓時大家一片歡騰,舉杯同賀,笑聲、碰杯聲好不熱鬧。吃過長壽面后是歡歌起舞的聯歡會,同學們有的唱歌跳舞,有的為生日蛋糕插蠟燭。齊唱生日歌后,過生日的同學合掌許愿吹熄蠟燭,在一片掌聲中分切蛋糕。同學們非常激動和感慨,過生日的同學更是禁不住流下激動的熱淚:“想不到遠離家鄉,老師卻想得如此周到,規模之大、活動之豐富在家也沒有這么隆重過,謝謝老師。”雖然這是一樁小事,卻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凝聚著老師對學生情感的傾注和關愛,必將產生無窮的動力。

(四)體驗炊事生活,輪流值班做飯

做飯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放在當今的大學生身上就不那么簡單了,尤其要做幾十個人的飯菜就更不容易。雖說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鄉鎮農舍,由于獨生子女大多嬌生慣養,有些在家就根本沒有做過,出此策也完全是為了鍛煉他們,讓他們深知父母操持家務的辛勞。沒想到,同學們對此熱情非常高,當然并不是每個采風點都有這個條件,而是選擇一個鄉村點讓同學們自由組合,男女搭配兩三人一組,輪流值班負責一天三餐二十多人吃的飯菜。每天每人最低標準定額,早餐稀飯點心,中、晚餐各五菜一湯,由值班小組負責采購主理,不能超支,也不準請人幫忙。私下他們結伴商討做什么菜,并寫下菜單可謂是神神秘秘,還不讓別人知道,在家沒做過的同學還急著打電話回家向母親詢問做菜的秘笈。一輪下來,同學們是暗中較勁、各出奇招,還真有點比試的架勢,結果還像模像樣,色、香、味俱全,同學們津津樂道,還互相點評。雖然一天下來既緊張又辛苦,但對他們來講既是一種體驗也是一次學習,而且是一種鍛煉,受益匪淺,意義深遠。當然,老師要以身作則帶頭主理一天。

(五)走進鄉村學堂

采風都是選擇一些有特色的地方,主要從兩大塊去考慮:一塊是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一塊是人物。有特色的人物漢族當中除了陜北的農民、福建的惠安女外,就都應是少數民族了。而少數民族居住地經濟都比較落后,生活較為貧困,電視里經常有山區孩子上不起學的報道。為此,我們安排了把美術送進山區學校的活動,讓同學們親身體驗一下山村教師的職責和艱苦,了解貧困山區孩子上學的艱苦與困惑。幾天下來,同學們和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僅送他們一些繪畫用品,并發動全體同學為上不起學的貧困孩子捐款。雖然說錢不算多,卻體現了同學們的一份情感、一份愛心。同時也是對同學們的一次極好的品行教育,觸動很大,意義深遠。

(六)歡歌笑語的篝火晚會

篝火晚會安排在“采風”的最后一個點,選擇采風結束的前兩天進行。篝火是慶祝豐收的烈火,是青春的火焰。為了慶賀采風的圓滿結束,為了慶賀同學們取得的成果,筆者每次帶學生都要安排篝火晚會。大家圍著篝火而坐,有的同學唱歌跳舞,有的同學暢談采風心得,有的同學交流學習經驗,有的同學樂著品嘗當地百姓釀的米酒,癡迷地欣賞同學們的表演。大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歡歌笑語……這是一個美好開心的夜晚,這是一個讓人陶醉的夜晚,這是一個讓人做夢的夜晚,這是一個讓人留戀的夜晚……

四、結語

筆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采風”這門課程的教學。“采風”生活的豐富和多樣,呈現給學生的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帶給學生的是愉快的心情和踏實的經歷、豐碩的成果和成長的喜悅。

這里只是列舉其中的個例。實踐證明:設計多彩多姿的采風生活可豐富學生的閱歷,增長學生的知識,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觸發學生的靈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欲望。這樣的藝術采風生活才有滋有味,才能讓學生感動,才能讓學生激動,才能讓他們出成果,才能讓學生留戀并回味無窮,才能圓滿地完成“采風”這門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