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國內跨文化語用失誤因素論文
時間:2022-08-18 09:18:00
導語:影響國內跨文化語用失誤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內跨文化語用失誤領域內的研究成果,探討其對語用失誤研究的積極意義,本文對近20年來語用失誤的研究進行了考察,提出了作者的觀點,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對國內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語用失誤;文化;語用能力
引言
珍妮·托瑪斯(JennyThomas)于1983年在其“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語用失誤這一概念,這位跨文化語用失誤及其原因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框架與其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一起為國內外的學者指明了方向。學者們紛紛著書立說,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戴偉棟、張紅玲,2000)。學者們就學習者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語用失誤、語用失誤的原因及語用失誤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避免語用失誤和提高語用能力的方法。本文就國內學者近20年來在跨文化語用失誤方面的研究作一綜述,并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語用失誤的定義及分類
一般認為,當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了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說話不合時宜,或者說話方式不恰當、表達不合習慣等,具體來說,說話人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規(guī)范、社會規(guī)約,或者不合時間空間、不看對象、不顧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場合等,違背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使交際行為中斷或失敗,使語言交際遇到障礙,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或達到完滿的交際效果,這樣性質的錯誤就叫語用失誤(何自然,1997:205;錢冠連,1997:223;張巨文,2000)。珍妮·托瑪斯將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alpragmatic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指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導致的語用失誤”(張巨文,2000);“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失誤”(何自然,1997:207)。
二、國內語用失誤研究
在國內,黃次棟于1984年在其“語用學與語用錯誤”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語用錯誤”這一概念。他詳細闡述了十種不同的語用錯誤并且指出,在語言學習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同的語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語語境和背景下的運用。他還建議有關言語行為中的語用內容應該增加到大綱中并且教授給學生。自此,有關語用失誤的研究日益增多,許多學者對學習者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減少語用失誤的方法。
繼黃次棟之后,何自然、嚴莊(1986)對語用失誤進行了量的研究,他們以托瑪斯的理論為基礎,在其“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一文中,對來自幾所大學的79名語言教師在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方面的漢英差異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導致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是語言語用知識和社交語用知識的缺乏。由此,他們提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教授跨文化語用知識。他們的研究對于探索和分析中國學生的語用失誤有極大的實際價值。他們所采用的問卷也為今后語用失誤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范例。此外,王得杏(1990)將語用失誤的研究擴展到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并且解釋了語用失誤的原因及減少語用失誤的方法。賈玉新(1997)提出,正是文化差異導致了行為舉止、問候語、社會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戈玲玲(2002)認為語用失誤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說話者與聽話者分別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之間會產生不恰當?shù)难哉Z行為。戴偉棟、張紅玲(2002)指出,文化遷移時導致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認為,文化遷移有兩種,即表層結構遷移和深層結構遷移,語言語用失誤屬于表層結構遷移,而社交語用失誤屬于深層結構遷移。郝欽海(2000)的“廣告語言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中提出造成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是違反了語用規(guī)約。在語言教學方面,魯健冀(1993)提出,我們在教學中總是忽略了漢語語言原則的變化,從而導致了母語的遷移,因此母語遷移特別是母語的負遷移是產生語言失誤的主要原因。公務員之家:
三、結語
國內學者對語用失誤分別進行了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綜上所述,造成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差異、文化遷移、母語遷移和違反語用規(guī)約,眾多學者研究了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方面的語言失誤及其成因,他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對語用失誤成因的分析也非常具體,但是關于語用失誤原因的分析僅限于文化方面,這些研究也沒有同時對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兩方面的語言失誤進行具體的研究,很多學者只是對語用失誤原因進行了分析,卻沒有提出有效的提高語用能力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考慮到言語和非言語交際兩個方面,通過調查、對比和分析對語用失誤的原因進行更全面得分析并總結出避免語用失誤和提高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4(2):91-112.
[2]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
[3]戈玲玲.教學語用學[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4]郝欽海.廣告語言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J].外語教學.2000(7):26-32.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3).
[7]黃次棟.語用學與語用錯誤[J].外國語,1984(1):13-18.
[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呂文華,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J].漢語學習.1993(1).
[11]錢冠連.語用學:語言適應理論——Verschueren語用學新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1):7-15.
[12]王得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7-11.
[13]張巨文.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J].鄭州大學學報,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