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時代的現實人性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28 03:32:00
導語:蝸居時代的現實人性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說《蝸居》中展現的人間百態讓人唏噓,其中的人物角色向人們展示了善的一面,也暴露了人性中惡的一面。蝸居時代的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劇的主要原因。殘酷的現實世界讓人們不斷掙扎在人性善惡的邊緣,蒼涼凄美,卻又無可奈何。
關鍵詞現實生活;人性;房子
引言
小說《蝸居》是女作家六六的一部情感作品,借買房故事吐露了當前都市人群面臨的普遍困惑,不僅是來自房子、工作的物質壓力,更多的是婚姻、情感上的精神壓力,都市白領情感上的苦悶焦灼在夫妻情、母女情、姐妹情、戀人情、婚外情中都得到了透徹的展現和詮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善與惡。小說內容涉及貪污腐敗、房奴、婚外戀等當下最值得人們關注的話題,通過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小說真實地塑造了豐富多元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人性的復雜。眾多角色中,每個人都展示出現實社會中復雜的人性。從文學的符號功能來看,作品的描述只是一個符號的形式,這個形式所代表的還有一個隱藏深刻的內涵。《蝸居》中所描寫的房子問題、腐敗現象、情感糾結等情節都是現代都市生活的細節和外延,在這些問題的背后體現了中國都市化進程中都市人的心理特征,揭示了各階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從時代影響的角度來說,《蝸居》可以說是新世紀文學第一個十年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房奴的枷鎖
(一)房子中看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質,馬克思曾給出定義:“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承載著社會關系的外衣,勢必要把人性復雜化,因為人是一種能動之物,他可以通過到自然界中去選擇和尋找幸福,也可以通過自身能動本能,創造和毀滅幸福。蝸居時代的人們就是在這種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一步步地走入自己挖掘的都市墳墓。這種矛盾和沖突蝸居在房子的外殼下,因為房子把不同階層、不同性別的人通過直白赤裸的利益關系聯系在一起。
(二)海萍和蘇淳房奴情結中的現實人性
故事發生在繁華的大都市上海,一座燈紅酒綠、開放發達的城市。在好強的海萍眼里,家鄉的風景和這里的繁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豐富多彩的現代都市生活吸引了海萍的眼球,這種致命的吸引力對海萍來說是不可逃脫的。這不僅關系到自己這一代人的生活質量,更關系到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所以海萍在復旦大學畢業后毅然決定留在這個喧囂的大都市。一座城市表面的繁華背后也隱藏了許多人的落魄和艱難,要想真正融入到這個都市文化圈中去,首先必須在這片土地上安一個家,安居才能樂業,海萍當初像無數懷著夢想的年輕人一樣,加入現代都市中房奴的行列中來。夢想被殘酷的現實一次次無情地打擊著,現實的壓力又一次次催生著夢想,周而復始,人性就在來來回回中分崩離析。從而我們看到一個不得不為生計奔波的海萍,慢慢淪落成一個怨婦。蘇淳是軟弱的,他并不比海萍差,畢業于名牌大學,為人老實憨厚,收入還是海萍的兩倍,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在于房子。都市文化圈中的人們腦中滲透一種濃厚的房子理念,蘇淳也不例外。蘇淳在海萍不斷膨脹的買房欲望中變得更加懦弱,為了房子蘇淳一次次鋌而走險。第一次是借高利貸,第二次是畫圖掙外快,把自己送進監獄。為了房子,蘇淳在海萍的專制壓迫下變得軟弱、無能。
(三)房子夾縫里海藻的性格矛盾
這么多復雜的角色中,海藻無疑是最能展現人性矛盾的人物之一。海藻大學畢業,是一個簡單善良的女孩。從父母違反計劃生育讓她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海藻知道自己是多余的,因為姐姐海萍的堅決而留下了她。從此,姐妹的關系比手足更甚。由姐姐買房這個導火線,從而使海藻從一個單純善良的小女孩變為一個無助墮落的小情人,再蛻變成一個傷痕累累的單身母親。人性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其中的引火線就是房子,是房子這個物質載體讓海藻感悟到了房子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安生立命的場所,又是埋葬愛情的墳墓。恰巧在這個時候,宋思明不失時機地出現在海藻的身邊。這個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成熟儒雅,呼風喚雨的氣質足以讓任何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嘆服,何況是年輕的海藻。從而宋思明永遠束縛住了海藻的靈魂,海藻真正愛上了這種鏡中花水中月的虛幻感情,心甘情愿地投入宋思明的懷抱,而可憐的小貝依然拼命地為房子打拼,為海藻和自己美好的未來打拼,然而他卻永遠失去了他心愛的海藻。人性的能動性看似在追求幸福,只是因為她走錯了道,在一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四)房子引起的人性矛盾
其實房子的意義從古至今沒有變過:擋風遮雨、提供安全感。《蝸居》是將現代人對房子“只要擁有,別無所求”的切腹之痛展現無疑。作者六六從房子寫起,寫出了一個時期都市人生活的悲歡點。房子像一把冰冷的刀,剖開了現實生活的另一個層面,切開了一個無房家庭在整個社會中的無奈。為了買房,姐姐海萍由淑女變成了悍婦,為了幫助姐姐湊錢,妹妹親手毀了與男友的單純戀情,最終淪成“職業二奶”,主人公被生活拋向了無形掌控的軌道,這一切都統攝在房子這樣一個無形的城堡中。姐妹二人都在為房子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每當和房子靠近一步,她們便以為和幸福近了一步,但在擁有房子的一瞬間,卻發現所有的幸福感轟然坍塌。在房奴的掙扎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現代人的困惑和無奈,更是作者對現代社會價值理念控制的人性的思考。
二、物欲中的人性
(一)《蝸居》中的人性感受
《蝸居》讓人看了一遍之后,都會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的作品在現今有什么意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關注的社會焦點和熱點越來越多元化。雷達在《文學活著》中說道:“說社會的熱點決定文學的熱點是一點也沒錯的,當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人際關系的準則對生活的理解,特別是緊緊地控制著人們的意識和精神的東西改變了以后,文學的觀念、功能、審美時尚、主題選擇、接受方式就沒法不改變了。”看完《蝸居》,我們又會覺得心底隱隱地痛,這正是創作者從人性的角度講述了這種現實的殘酷。
(二)海萍和蘇淳之間的個性互補
海萍和蘇淳之間,海萍總是處于強勢地位,蘇淳完全是被海萍管制和束縛的。蘇淳這樣的性格似乎注定要娶海萍這樣的女人,或許是更合適,海萍這樣的女人自然會選擇蘇淳這樣的男人。從現實層面去看時,我們會認為是蘇淳的不求上進,但從心理層面去看,海萍在潛意識里要找的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因為只有蘇淳這樣的男人在一起才不會損傷海萍內心的優越感,他的不求上進是被海萍限制了的。從深層心理來說,只有當海萍內心得到成長時,才會允許蘇淳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和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來看,兩人其實是一個平衡體,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會造成關系的破裂,因為對他們兩夫妻來說,在心理上是各取所需而已,對方的存在體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所幸的是兩個人的改變幾乎是同步的,如果只是一個人變化,或許這份關系就因失衡而無法繼續維持。
(三)小貝和海藻之間的人性距離
小貝一直是個天真的男孩,在他的想法中,結婚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其他的可以不在范圍之內,這或許與小貝是獨生子女有關。他從小就體驗著這么簡單的關系,把它看得這么單純和簡單,因而他在競爭面前是無力的,因為那不是他熟悉的模式。雖然從道德層面來看海藻的行為會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種背叛,但在心理層面來說,小貝遇到的是一種關系上的競爭和挑戰,情感的排他性是一方面,而關系的競爭性卻是更深層次的。顯然小貝是無法滿足海藻內心里所需要,所追求的。海藻一直都是生活在一個沒有自我的內心世界里,在她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她一直都壓抑著自我的發展。她的內心里有一種對“被需要”的極度渴望,因為只有別人需要她,才會讓她的自我覺得有存在的價值,宋思明的出現極度滿足了海藻內心的那份渴望,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證明她是那么有價值和被需要。當海藻從宋思明那里拿走給姐姐應急的錢時,她心里平衡了,交易來得如此簡單坦然,雙方各取所需。海藻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為她這樣做不僅僅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更是為幫助姐姐擺脫窘境。姐妹情夾雜著婚外情,讓海藻越來越迷失在人性善惡的邊緣。從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幾場情欲描寫中,我們很自然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海藻,漸漸淪落到迷失了自我,這也是海藻不同階段必需的心路歷程。孫告科在《頌禱與自訴》中說:“典型形象,既要描寫人的橫向的現實社會關系,又要描寫縱向的文化關系,還要挖掘人的心靈這口‘深井’。”海藻從開始的單純可愛的女大學生到最后甘做別人的情人,這反映了一個人心路歷程的發展,揭露了人性墮落淪陷的過程,海藻遵從著自己的心,以人性最原始的心理變化對待著身邊發生的一切,結果是凄涼慘烈的,卻又是發人深省的。只是不知在現實社會中,有多少人像海藻一樣,忍受善與惡的艱難抉擇,在不斷的誘惑和迷茫中讓自己的心越走越遠。
三、追問人性的意義
(一)《蝸居》里透射出的人性欲望
1、心理結構的層次
精神分析學派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它要求自我按照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2、《蝸居》中的人性沖突
在《蝸居》中投射出各個階層內心的沖突、欲望和價值觀等,展現出他們內心里存在的不同的自己。這部小說雖然以房子、房奴為焦點,但是更為深刻的內涵是揭示了各個階層人復雜的人性以及他們在蝸居時代的所追求的價值意義和人生理念。所有的情節的發展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和引申的,其中還摻雜著許多感情糾結,而情感實際上是代表了內心的欲望而已。作者一方面賦予了小說人物所具有的一些優點,但卻同時讓這些人物有時陷入到了被道德批判的境地,這樣的處理也反映出作者內心的矛盾沖突,似乎她也一方面希望可以表現得成熟和理想,但內心的超我卻不能接受自己可以那么地成熟和理想,當有這樣的欲望時會得到人性的懲罰,似乎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定一樣。公務員之家:
(二)《蝸居》中現實的殘酷性和理想的價值性
真實的現實往往可能是殘酷的,而當這種殘酷的現實又那么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或許會比現實更加的殘酷。我們要從現實的角度去評價這部小說,去了解和分析他們不同的需求,從而去發覺我們自己現實世界里追逐的需求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三)《蝸居》中人性的需求與追尋的意義
1、人的需求層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級。這使我們能夠從追求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高度,是混同于其他低級生命,還是處于超出眾人的較高境界。
2、《蝸居》中追求的人生意義
當然,包括《蝸居》所有角色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要達到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這一最高人生目標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不能成為將自己庸俗化的借口,我們應該也能夠有超出物質欲望的最高層次的追求,在生命前行的過程中,我們要時時追問自己的人生的人生意義和價值,以靈魂拷問的方式為生命之舟保駕護航。
結語
照著《蝸居》這面生活鏡子,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許不如意,也許清貧,也許有些無奈,人生是有底線的,道德是有標準的。我們要在底線和標準的范圍內追逐我們所需要的。否則,換來的只是人性的懲罰與背叛。我們可以從《蝸居》中發覺一些人生的真諦和追求,了解我們現實社會中復雜的人性。人性可能被我們內心的超我戰勝了,勝利過一回,但只是哭苦了人性,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還需要重新去尋求孕育的基地,那便又是一次見不到的苦旅。
參考文獻
【1】六六.蝸居【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2】雷達.文學活著【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3】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孫先科.頌禱與自訴【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5】蔡笑岳.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內涵及發展論文
- 下一篇:孔子唯心辯證法思想特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