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小說里面滲透百科機理論文

時間:2022-12-12 02:05:00

導語:艾柯小說里面滲透百科機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艾柯小說里面滲透百科機理論文

艾柯是國際著名的符號學家,他的系列長篇小說也贏得了世界關注。艾柯的小說在紛繁復雜的知識迷宮中顯現的,是縱橫古今的百科全書特征。知識王國、符號迷宮和書中之書三大特點,共同支撐起艾柯百科全書小說的大廈。

[關鍵詞]艾柯;知識王國;符號迷宮;書中之書

安貝托•艾柯(UmbertoEco,1932)是意大利著名的符號學家。他的哲學、美學、符號學、詮釋學著作,是他成為一代大師的明證。然而,艾柯為人所知、聲名遠揚更多的是他一系列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從第一部暢銷小說《玫瑰之名》開始,艾柯迄今已出版了五部長篇小說,即《玫瑰之名》、《傅科擺》、《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和《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艾柯的每一部小說,都能引起不小的轟動。尤其是《玫瑰之名》長期占據歐美各地圖書排行榜的前列。1985年,改編為電影后,連獲意大利和法國電影文學大獎,更是受到讀者的狂熱追捧,各種研究性論文令人眼花繚亂,形成一種獨特的“艾柯現象”,成為與伊達洛•卡爾維諾齊名的20世紀最優秀的意大利作家。

按照艾柯的定義和觀念,所謂“百科全書”式特征,是指對同一時代的知識進行全面涉獵的狀態。艾柯的小說,正是這樣一種狀態,他甚至將跨越時代的各種知識,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從宗教到政治、從信仰到科學、從歷史到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所涉及。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表達,也無論是在對知識的廣泛涉獵,還是在意義的多重性、矛盾性、對立性方面,艾柯的小說都體現了百科全書的特征。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探討艾柯小說的這一特點,以揭示其創作規律,從而為艾柯的小說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鑒。

一、知識王國

艾柯的小說大都是以中世紀為背景,并融入多種學科的知識,成為以中世紀為支點,以各種知識為平臺的微型百科全書。

艾柯對中世紀的熱愛始自他的青年時代。1954年,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出版了《托馬斯•阿奎那的美學問題》,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和托馬斯的美學問題進行了精心研究,從此他對中世紀的研究就不曾中斷。隨后相繼出版了《中世紀美學的發展》、《混沌詩學:喬伊斯的中世紀》。艾柯之所以研究現代文學大師喬伊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喬伊斯對中世紀同樣情有獨鐘,并也曾對托馬斯深深著迷。而艾柯最為推崇的《為芬尼根守靈》是他認為的與中世紀最有關聯的百科全書小說。1986年,艾柯出版的《中世紀的藝術與美》,全面總結了他的中世紀藝術觀和美學觀。為了寫小說,艾柯反復閱讀中世紀的編年史,熟悉編年史寫作的節奏。正因為艾柯有著深厚的中世紀根底,他才能以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并分析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用歷史小說這一文學形式來反映時代的精神和風貌。

艾柯小說的成名作《玫瑰之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偵探-哲理-歷史小說。除了扣人心弦的偵探故事情節外衣外,《玫瑰之名》涉及神學、政治學、歷史學、犯罪學等多學科知識。閱讀全書,猶如通過意大利來欣賞歐洲中世紀晚期五彩斑斕的歷史畫卷。小說中的各種學問,尤其是艾柯對符號的巧妙運用更使小說妙趣橫生。聯邦德國《明鏡》周刊曾說:這是“近年來寫法最妙,內容最有趣的小說”。故事發生在1327年,意大利正處于天主教封建勢力反動統治的陰影中。英國天主教方濟各會修道士威廉和年輕的徒弟阿德索來到意大利北部山區本尼迪克特教會修道院。參加關于宗教與清貧、王權與意志的大辯論。在修道院的七天中,他們耳聞目睹了一系列神秘的死亡事件,這一切都與繕寫室中的一本怪書有關。在那座八邊形的迷宮式的圖書館中,他們發現了謀殺案的秘密:原來是前圖書館館長約爾格在怪書上涂了劇毒藥物,看了書都會因之死亡。這本怪書就是傳說中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第二卷《喜劇》。最后約爾格放火焚燒圖書館,威廉奮力從大火中搶救出的只是這座基督教世界最大圖書館中的微小的一部分。

《傅科擺》是一部被稱之為“比《玫瑰之名》更難懂的小說,它有太多的地方簡直像極了數學、物理學、神學、史學、政治學乃至歷法學的論文”[1](P5)。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其中心內容則是中世紀的圣堂武士的歷史演變,從其誕生、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一直到現代社會。《傅科擺》的主人公卡素朋和他的朋友在偶然的機會里掌握了一份神秘文件,他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每過120年,一代又一代分散在歐洲各地的36名圣堂武士將要重新聚首一次,拼合他們手上斷簡殘篇的信息,以便掌握一種可以控制世界、改造人類前途的巨大能量。據說西方歷史上的種種神秘社團,比如薔薇十字會、大白兄弟會、共濟會等,一直在追求著這種比核武器還要恐怖的能量。而莎士比亞、培根、馬克思乃至愛因斯坦等歷史名人,也都是圣堂武士的傳人??ㄋ嘏蟮呐牙騺喭ㄟ^研究文件得出另外的結論:根本就沒有什么圣堂武士的秘密,那份文件不過是個送貨-購物清單。但已經走火入魔的卡素朋等人根本不相信她的解釋,同時,許多“要將秘密知識據為己有的人”開始關注此事。結果是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死去了,卡素朋知道自己也難逃毒手——雖然所謂的“秘密”不過是他們三人自己的“發明”。這部小說將中世紀與現代完全打通,讓中世紀圣堂武士來到現代,試圖將歐洲的歷史重寫。

《昨日之島》講的是17世紀的故事。由于17世紀是中世紀與現代的交界處,人類將跨入新的時代,科學思潮興起,但卻與過去難舍難分,主人公羅貝托對科學的探索、對哲學的思考,是艾柯的哲學家小說風格的又一次展示。

在艾柯的小說中,除了最后一部《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外,其他小說都與中世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世紀的各種問題諸如宗教爭論、圣殿騎士的功過,關于科學新發現,十字軍東征,基督教城市的興建和千年王國的誕生等都被他納入寫作的范圍。雖然艾柯的小說取材于中世紀,他最終指向的卻是現代生活,正如他在《<玫瑰之名>后記》中談到的趣事:他寫的是中世紀,別人誤認為是現代的,而現代的,卻被認為是中世紀的。[2](P77)中世紀既是危機的時代,同時又是成熟的時代,是知識的游戲和儲存兩者并存的時代。

二、符號迷宮

艾柯是著名的符號學家,曾任國際符號學會的會長。他從青年時期便開始研究符號學,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符號學著作,如《不存在的結構》、《一般符號論》、《讀者的角色》、《符號學與語言哲學》等。與他的理論相對應,他的小說中充斥著諸如象征、隱喻、代碼等各種類型的符號。艾柯曾這樣定義符號:“符號可以認為是從能指角度替代他物的東西。這種所謂的他物未必非存在不可,或實際就表現在符號介入進來以代表它的時候。因此,符號學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研究可用以說謊的事物。倘若某種東西不能用來說謊,那么,反過來,也就無法用以闡明真理:事實上,等于壓根無法用來‘訴說’什么。我認為,關于‘謊言理論’的定義應該視為一般符號學至為全面的大綱?!盵3](P5)既然符號是可以用來說謊的事物,符號所指的事物可以存在也可以虛構,符號無所謂真假,而只在于有效無效。這些符號得到接收后,產生效果產生意義了,就達到目的了,就是個有意義的符號。在他的小說中,符號眾多,文本充滿能指與所指的或對應或游離的狂歡,真假錯綜糾結,虛實相克相生,真正體現了符號學家的小說特征。

《玫瑰之名》是一部關于能指力量的小說。玫瑰在符號的一級系統中,是一朵玫瑰花,它的所指是芬芳。但在文本中,它的二級系統中,它的能指隱匿或者消逝,因而所指不明,從而,玫瑰意味著沒有指稱、也沒有內涵,而這個正是其內涵——能指無限衍義造成的“意不盡言”,所指模糊的悖論。玫瑰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根據能指的無限衍義,玫瑰可以有無限多的名字,但同時,玫瑰也就失去了名字。正如艾柯所言:“玫瑰的象征意義如此豐富,以致于很難說它還有什么意義。”[4](P3)而玫瑰在這部小說中,除了在結尾處的那句話——“昔日的玫瑰只存在于它的名字中,我們擁有的只是它的名字”[5](P502)外,基本沒有出現,因此,它是一朵無名的玫瑰。

在小說《傅科擺》中,他將代碼理論融入中世紀圣殿騎士團的故事中,而整部小說完全可以借用巴特的五種文學代碼來進行分析。即象征代碼、文化代碼、內涵代碼、行動代碼、疑問代碼等,各種代碼交錯輝映,使得小說成為符號的迷宮?!蹲蛉罩畭u》中主要討論的是比喻。小說中通過敘述者和人物對比喻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研究,諸如明喻、暗喻、提喻、換喻、潛喻、曲喻等,使比喻這個符號學中的重要概念得以感性的顯現,簡直是一部“活的隱喻”小百科。

艾柯的每部小說都有主要的意象,也有些是艾柯慣用的,比如玫瑰,在每一部小說中都會出現,當然其指稱的意義各不相同。又比如“火”,《玫瑰之名》中圖書館大火,《波多里諾》中君士坦丁堡的大火,《傅科擺》和《昨日之島》也多有大火,艾柯認為:“在中世紀,教堂和修道院象火絨一樣易燃,想象一個沒有火的中世紀故事,正如想象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里沒有燃燒著的戰斗機一樣。”[4](P29)

艾柯的小說稱得上是符號帝國,眾多的符號糾結成了縱橫交錯的迷宮。而在艾柯那里,迷宮通常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呈線狀,是以希臘神話講述的迷宮為象征。這種類型最終是把入口或者出口同中心部連接起來的一根繩(在希臘神話中就是阿里阿德尼之繩);第二種類型成樹狀,是以迷路為象征。在這里,每次都會在岔路口面臨選擇,走進一條死胡同,再折返回來,只有如此往復方能抵達一個出口。這個分叉結構被看成一棵大樹狀;第三種類型是網狀的,與前兩者不同,既無內部又無外部。在這里,一個結節點不僅通過另外單一的結節點和單一的方式結合,而且通過另外的方式結合,通過另外的方式與其他的結節點結合。這種類型被看做網狀。在做了這樣的區別之后,艾柯認為:所謂百科全書,是屬于第三種類型的、無中心的網狀組織。

三、書中之書

互文性是20世紀后半期文論中的一個關鍵詞,該詞最早出自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家克里斯蒂瓦,她認為:文本與一個文化中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常被稱作“互文性”,與一個文本有關的其他文本就是“互文”。互文是在文本之中隱藏著的一個文化中的文本傳統積累,是“書中之書”[6](P124)?;ノ男詮慕Y構主義發展到解構主義,它的核心意義是強調文本之間的關系,把多種文本當作一個互聯網,把互文性當作文本得以產生的話語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無論是吸收還是破壞,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無論是自我引用還是自我指涉,文本總是與某個或某些前文本糾纏在一起,互文性是所有的文本共同具有的特征。公務員之家

如果說互文性無處不在,那么,艾柯則是將其發揮到了極限。在他的小說中,“互文性”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首先從他小說中各種人物的名字就可見一斑,《玫瑰之名》中,威廉一名出自柯南道爾爵士《謝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里的《巴斯克維爾獵犬》,威廉和阿德索師徒二人可以看作是對福爾摩斯和華生的戲仿,威廉的智慧、深邃以及超人的觀察力正如著名的偵探福爾摩斯,阿德索的謙遜、好學以及得體的輔佐正如華生。除了福爾摩斯,人們還會想起吉姆斯•邦德,艾柯對邦德曾經有專門研究,邦德的偵探故事也影響了他。而小說中罪大惡極的圖書館老館長則是對博爾赫斯的戲擬,約爾格的博學和失明類似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對艾柯的影響深遠。對此,艾柯直言不諱,他在《博爾赫斯的影響和我的焦慮》中,坦言作家之間不可避免的“影響和借鑒”。

互文性不僅指前文本對后文本的影響,而且常常因為釋義的原因出現前后影響的顛倒。而正是博爾赫斯首先指出了前文本的逆向影響關系,他在《其它探討》一書中指出:“實際上每個作家都在創造他的先行者。他的作品修正了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正如這作品也修正了未來一樣?!盵6](P126)而艾柯在《故事中的讀者》一書中寫道:博爾赫斯提倡,讀作品《奧得賽》要把它當作《埃涅阿斯紀》以后的作品,或者讀《模仿基督》要把它當成是賽里努寫的作品。這是光輝的、刺激的、簡直是可以實現的建議,而且,其創造性是無與倫比的。[7](P135)事實上,在《玫瑰之名》的序言中,艾柯也開了個玩笑,暗示的是博爾赫斯曾經看過這部小說??傊?他講的是通過打亂時間上的前后關系而產生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公務員之家

《傅科擺》最突出的就是這個小說的名字,它一語雙關指向兩位大師:一是尚•勃哪•里昂•傅科,他是19世紀法國物理學界的巨擘,曾經參與發展高精度測量絕對光速的技術,更為地球繞軸旋轉提供了實驗證明。所謂“傅科擺”,是這位物理學家賴以證實地球自轉速率的設計,它是一個懸垂于67公尺長的鋼絲底端的鐵球,重28公斤;這個擺在無須人為助力的情況下,因地球自轉而移動,其速率為地球轉動速率乘以緯度的正弦。但“傅科”這個名字其實另有意旨,它暗示的其實是歇兒•福科。??频摹皻v史非連續性”觀念曾引起過人文社科界的強烈反響,而在小說中,艾柯卻以“圣堂武士”在歷史上的發展作為論據,對這個觀點做了反證。雖然艾柯曾經在《詮釋與過度詮釋》中談到這個問題,他自己認為“很多人都會想到那個大名鼎鼎的米歇兒•福科,但事實上,這部小說和??茮]有任何關系”[8](P89),這一說法更增加了小說的迷惑性。

《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可以看做另一部《追憶逝水年華》。主人公亞姆博因失去記憶,尋找和重建自我的過程,正如馬塞爾對他一生的追憶。從《悠悠小說林》中可以看出艾柯極為推崇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他把令人厭倦的描述稱為“徘徊的美感”[9](P520),而艾柯的每一部小說都體現了這種徘徊、漫步、延長、迂回的特色。洛安娜女王是一部漫畫書的故事主角,主人公“亞姆博”的全名來自于意大利著名的現代活字字體發明者博多尼。在《詮釋與過度詮釋》中,艾柯曾談及盧里亞的小說《破碎世界里的人》:“發生在盧里亞所描寫的某個扎茨基身上的事同樣在我身上發生了:扎茨基因在戰爭中腦部受傷而喪失了全部記憶與說話能力,但幸好還能寫——這樣他的手便自動將他無法想起的東西寫了下來,通過閱讀這些寫下來的東西他最后重新建構了自己。”[10](P94),這部小說對艾柯的《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的火焰》來說,應該是有互文意義的。主人公亞姆博和扎茨基經歷極為相似,只不過扎茨基是在戰爭中腦部受傷,亞姆博則是因為車禍中風而患上失憶癥。

除此之外,互文性非常明晰地體現在小說的形式方面。艾柯的小說在外形方面有著理查德•羅蒂所言的“家族性相似”的特征,這一特征突出體現在小說的標題方面。他的每部小說的每章都有故事簡介,類似古典小說風格。在《玫瑰之名》中,是一個超然的敘述者概括了每章的主要情節內容;在《傅科擺》中,有十個塞弗拉的象征代碼作為每一部分的標題,而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有一段與小說內容緊密相關的引文;在《昨日之島》中,各章的標題分別取自17世紀的著作的名稱,意指故事內容;在《波多里諾》中,題目概括了故事內容;在《洛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中,每個標題都是一本書中的一句詩,這句詩正好象征對應了該部分的內容。這個“家族性相似”特征,既體現了艾柯自己小說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也體現了他的小說與其他眾多文本的互文性,更是顯示了艾柯小說的百科全書性。

互文性一方面體現了艾柯淵博的學識;一方面也體現了其小說的后現代特征??梢哉f,艾柯的小說就是一出出互文游戲;它幾乎采用了一切表現互文性的手法:明引、暗引、戲仿、拼貼、化用等。這些技法的運用,由于把他人話語等諸多外部因素納入當下文本,一方面促使讀者質疑文本的同一性、自足性和原創性;另一方面又迫使讀者傾聽文本中的多重聲音,解讀出多種文本含義,從中獲取閱讀的樂趣和自由。

[參考文獻]

[1](意)安伯托•???傅科擺[M].謝瑤玲,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意)昂貝托•???玫瑰之名[M].林泰,仲安,曙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3](意)艾柯.符號學理論[M].盧德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4]Eco.PostscripttoTheNameoftheRos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1984.

[5]UmbertoEco.TheNameoftheRos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1980.

[6]趙毅衡.文學符號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

[7](日)筱原資明.??隆柕臅r空[M].徐明岳,俞宜國,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美)安貝托•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

[9](意)安貝托•艾柯.悠游小說林[M].俞冰夏,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

[10]UmbertoEco.OnLitera-tur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