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我國當前城市街道景觀文化特性
時間:2022-01-20 04:29:00
導語:淺探我國當前城市街道景觀文化特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街道景觀是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美和典型性往往通過它的街道景觀來體現。文化是建筑的根,我們提出城市道路美就是要以現代美學為指導,通過對城市道路的“園林美”“莊嚴美”“幽雅美”“歷史美”“人文美”“生態美”等諸方位的建設,形成城市空間的獨特性和典型性。文章結合我國當前城市街道景觀文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設計原則、文化背景等方面提出我國街道景觀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我國街道景觀設計現狀對策
一、我國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文化特色現狀
當前,在許多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人們都表現出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極大關注,設計師更是積極地從城市的各種歷史文化中挖掘和尋找能表達城市特色的要素,將其融入到街道景觀設計之中。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作品,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深層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與表達不強
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景觀中,這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歷史文化現象非常繁雜,有形的歷史文化即以物態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容易被人們所觸知,而無形的歷史文化往往通過有形的物體才能被人們所認識和理解。因而表現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則是設計師更多地注重對那些可視的、有形的歷史文化符號的借鑒和應用,而缺乏對那些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深層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表達。
2.忽視時代文化精神
城市街道景觀首先是為當代人所使用的,它應滿足當代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并應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反映在景觀設計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觀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文化精神。當前,有些設計師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表達歷史文化時,一味地追求歷史感,拘泥于傳統的形式,而忽視了時代精神的體現,這樣的景觀很難為大眾所真正使用或喜愛。比如現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謂“唐宋一條街”“明清一條街”等,和有些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格格不入。
3.街道文化景點堆砌
城市的歷史文化最能體現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歷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是彰顯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徑。城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一般來說,城市歷史愈悠久,歷史文化積淀愈深厚。面對城市眾多的歷史文化,許多設計師往往想將它們全部都體現在城市景觀中,以為這樣才能顯現出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觀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分別設計了三星堆文化區、蜀漢歷史文化區、孔子文化區和古蜀道文化區四個景區,全部以歷史文化為題材,共36個景點,這種又多又亂的做法給人以歷史文化堆砌感。
4.傳統景觀消失,文化遺產、古跡遭到破壞,城市失去特色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城市景觀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卻是傳統景觀及文化遺產頻遭破壞的事件:如有的城市為了擴路,砍去街道兩側百年古樹;傳統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樓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雷同、缺乏特色。城市傳統景觀、名勝古跡是該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形式反映,對于研究城市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風土人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傳統景觀、風景名勝又是一個城市特點的重要體現,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間景觀因盲目建設而變得平庸、失去特色。
5.歐式化、模仿風
現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觀空間,大量充斥著羅馬廊柱、歐式建筑。許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區,在廣告語中喜歡打出“歐式典雅花園”“地中海風情”的時髦語言,甚至宣傳要將某地建成東方的“法國的塞納河”等。歐式廣場、噴泉、拱廊、羅馬柱等擠滿了住宅區公共空間,似乎只有沾上歐式風格,才能提升環境景觀品位。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出現一些歐式風格的設計無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健康發展有害無益。
二、街道景觀文化缺失的原因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科技與生產的迅猛發展既促進了城市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同時也給城市街道景觀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傳統城市街道景觀由于受到來自現代社會方方面面因素的沖擊正在逐步消失,導致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不能得以表露;而適應新的城市生活、交往模式,新的價值觀的城市街道景觀發展方向尚在探索中,使目前一些城市的街道景觀發展呈現無序混亂的局面。
1.現代化交通工具造成的混亂
傳統的以街道為社會生活聯系中心的社會結構萎縮了,以汽車交通為中心的城市街道不僅分割了城市空間,還扼殺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這種弊端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城市到處都是車輛,道路空間被交通工具所占有,沿街店鋪又占用了部分人行道空間。第二,基于功能分區和交通組織的城市規劃產生了長距離的通道和單一的社會空間,以往在街道上可能發生的復合的社會行為被規范到相應的、單一的空間與場所之中,街道的功能除了交通之外,所剩無幾。第三,以汽車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上的偏差以及單調的規劃設計手法導致了環境尺度體系的單一化,適合人體尺度的微環境景觀被忽視,環境景觀缺乏親和力。
2.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現代商業、交通的迅速發展造成城市符合人性尺度的傳統公共空間的消失,豐富多彩的街道生活、傳統商業以及由此維系的社區網絡、鄰里結構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講求效率,追求流動的大尺度街道和體現紀念性與政績的廣場都反而使市民遠離社會交往。有些城市原規劃的道路紅線已經無法滿足交通的需要,都在拓寬道路。
3.國際式建筑思潮的沖擊
20世紀初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對傳統城市景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國際式”建筑的泛濫使城市景觀的識別性正在逐步消失,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減弱。上海里弄石庫門住宅是公認的居住文化象征,引入了西方城市房地產的高效開發方式,將Towhouse與滬上三合院完美結合,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雅致外觀。人們覺得可親,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模式。
4.城市的土地利用與房地產業的開發
由于以“成本——效益分析”為基礎的私人房地產開發的迅速發展,及其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時又缺乏有效的社會制約機制,導致有價值而無經濟效益的歷史建筑、街區被高利潤的房地產項目所取代。而正是這種簡單的、大規模的開發改造導致傳統城市街道景觀風貌消失。安徽某市街道周邊由于商業開發使沿街建筑遍布整條街道,街道底側界面被密不透風地包圍起來,形式較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號不甚相符。
5.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標準化、特色化對文化特色的影響
由于信息媒介的全球性傳播及無孔不入的擴張力,使國際化、標準化、統一化成為新的時尚潮流,而這些都模糊了城市景觀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有意義聯系,使不同地域文化、景觀的獨特價值被漠視。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導致了大量的追求個人表現、純理性、抽象性,遠離歷史、文化傳統的建筑出軌,導致了城市街道景觀的變異。
6.城市景觀設計的水準不足
有些城市的一些設計只是照搬外地建設成功的街道表面形式,而沒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對本地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挖掘不夠,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圖案化的表面及所謂“后現代”的造型,使街道失去了地方特色。這和我們景觀設計行業某些方面的不太規范有關。景觀設計行業缺乏正確的引導,內部人員良莠不齊,甚至一些街道景觀的設計并不是由專業人員來完成的,這也需大家尤其是規劃部門的相關領導的重視。
三、對策
街道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街道景觀作為一種社會公共產品,應體現出社會對文化的追求和公眾共同的歷史文化價值觀。街道景觀只有正確把握和理解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才可能得到公眾的認同。歷史文化的最大價值,不僅在于其表現出來的形式,而在于其背后飽含的深層文化內涵。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挖掘和表達歷史文化,只是從歷史文化的形式中借鑒或模仿某些形式或片斷并沒有多大吸引力。這種方式只能滿足人們一時的好奇心,而沒有長久的感染力。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挖掘和表達歷史文化,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某些歷史文化形式的模仿或借鑒上,應注重對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表達。景觀設計是一種藝術創作行為,因而在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的同時要具有美感,體現出藝術性。
1.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城市環境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城市環境的核心是人,基礎是自然環境。城市公共空間是人與人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間或景觀不是只讓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參與到其中的,離開了人的活動、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間景觀便失去了意義。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景觀設計的關鍵所在。景觀及公共設施的布局與尺度要符合人的視覺觀賞位置、角度以及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座椅的擺放位置要考慮人對私密空間的需要;要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充分考慮到老人及殘疾人對景觀環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實在休息區、座椅尺度、專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標志、專用公廁等細部設施的設計中,使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真正成為大眾所喜愛的休閑場所。
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城市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追求的是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一種協調關系。發展必須以保護自然和環境為基礎,在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對自然和環境予以充分的考慮,使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的關系始終處于平衡或協調狀態。自然景觀資源和傳統景觀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在景觀設計中,要對自然景觀資源和傳統景觀資源加以合理保護與利用,不應在建造新的城市環境景觀時以破壞自然景觀資源為代價,應以自然景觀資源、傳統景觀資源為設計基礎,創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歷史延續性,同時具有現代性的公共環境景觀。規范人類資源開發行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城市公共景觀設計的一項重要原則。
3.保護和發展文化景觀的原則
隨著我國大規模的城市和村鎮改造,一些文化景觀遭到嚴重的破壞,對文化、風俗延續產生不利的影響,景觀風格趨同化使具有民族及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日趨減少。民族文化的繼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續的根本。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過程中,挖掘和提煉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情、風俗并恰到好處地表現在景觀設計中,防止人為地割裂文化歷史,重視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對于體現景觀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區域內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觀的旅游價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wWw.gWyoO.
4.城市街道景觀建設要充分體現城市道路的人文美
城市道路的人文之美是指通過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氛圍所反映出來的一種文化美感。文化的表層是物即人類一切勞動包括藝術勞動的物化形態;中層是心物結合;深層即心即屬于這一文化整體的社會群體心態,包括群體的倫理思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民族性格、宗教感情、審美趣味,它離物較遠,卻是在精神的物化過程中決定物的根本。因此,作為城市街道景觀,它的人文美不可避免地應與周圍的其他建筑構成整體人文景觀來體現,所以無論人們是游好萊塢的星光大道,還是走南京的夫子廟街,曲埠的孔府街等,都能感受到這些街道所反映出來的所在國家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參考文獻:
[1]杜肇銘.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原則.現代藝術與設計.2005年8月.
[2]劉凱.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多元化發展研究.教育與職業.2008年8月.
- 上一篇:探求鋼琴表演藝術中的樂感論文
- 下一篇:試論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特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