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傳播和異化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性

時間:2022-02-18 02:57:00

導(dǎo)語:探索文化傳播和異化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性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文化傳播和異化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性

摘要: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若干片段的翻譯進(jìn)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譯中保存并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化。采用異化翻譯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紹并弘揚中國文化。

關(guān)鍵詞:異化歸化文化特色的保存文化傳播

目前,翻譯研究已經(jīng)從初步的等值翻譯階段進(jìn)入到綜合研究階段。翻譯不僅是一種社會語言現(xiàn)象,而且起著社會交流的作用。語言的交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翻澤的研究范圍也擴(kuò)大到了研究社會、文化等與翻譯的關(guān)系,翻譯理論電隨之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印。從而,翻譯也被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由語言行為逐漸轉(zhuǎn)換成文化行為。

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際)來替代“翻譯”一詞。我國學(xué)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而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因此,歸化和異化作為處理翻譯中文化因素的兩大原則,也就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紅樓夢》的兩位譯者,楊憲益與霍克斯,在其翻譯中分別以異化和歸化為主要翻譯策略。本文從楊憲益先生以異化為主的《紅樓夢》譯文賞析中初步探討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文化的傳播。

一、歸化與異化

異化,在英語中可稱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即譯作在風(fēng)格和形式上應(yīng)完全保留源語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語,且忽略目的語讀者是否接受源語的文化意象。《紅樓夢》的英譯中,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理論,保留了源語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譯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處,楊先生直接將富含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轉(zhuǎn)換到了英語中,“storm”和“l(fā)uck”兩個單詞在漢語中就是“風(fēng)云”和“禍福”,在英語中卻失去了對等的含義。但為了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理論來處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與異化相反的理論是歸化,即domestication。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尤金·A·奈達(dá)認(rèn)為“翻譯作品應(yīng)是動態(tài)對等的,不僅表達(dá)形式而且文化都應(yīng)符合目的語規(guī)范”。對于贊成歸化的譯者而言,翻譯作品時應(yīng)排除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障礙,翻譯的責(zé)任就是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讓目的語讀者接受譯作。大衛(wèi)·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譯《紅樓夢》時使用了歸化的理論。例如,霍克斯直接將英語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譯為成語本身的風(fēng)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將帶有佛教色彩的“天”譯為西方讀者更為接受的“神(God)”。

二、《紅樓夢》中異化翻譯與文化信息傳播

任何文學(xué)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體語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載了其他語言文化沒有的信息而極易造成理解障礙的成分。對于漢譯英而言,由于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長積淀,這種現(xiàn)象尤為突出。這在文化交流中給翻譯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如何在保留或盡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較好地把漢語文學(xué)作品中的文化特色表達(dá)出來,使目的語讀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漢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紅樓夢》(以下簡稱《紅》)是一部蘊藏著極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文學(xué)作品,自問世以來曾有不少人嘗試著對它進(jìn)行翻譯。迄今被譯界廣泛推崇的有兩個譯本:一個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個則為大衛(wèi)·霍克斯(DavidHawkes)和約翰·閔福德(JohnMinford)譯的TheSto.ryoftheStone。楊憲益在《紅》的翻譯過程中,以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為目的,以忠實為原則,異化為主要手段,其譯文更接近原文,使譯文讀者得到了更多進(jìn)一步探索中國文化的機(jī)會。

Nida曾將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歸為五類,New.mark據(jù)此調(diào)整為如下五類:(1)生態(tài)文化;(2)物質(zhì)文化;(3)社會文化;(4)宗教文化;(5)語言文化。本文以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所譯的英譯本《紅》為主,依紐馬克前四種劃分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中的翻譯進(jìn)行分析,試論對漢語文學(xué)作品英譯時如何以異化的翻譯方法對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識進(jìn)行保留并向譯文讀者傳播。

1.生態(tài)文化。

在第35回中:“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一句,楊是這樣處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讀者知道呂洞賓是誰。這里,如果只譯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會讓譯文讀者如墜云霧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義就清楚多了。讀者除了能讀懂這句話,還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國的一句習(xí)語。在這里楊的譯法可以幫助讀者對某些隱含意義進(jìn)行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文的風(fēng)格和韻味。

2.物質(zhì)文化。

《紅》第41回中,妙玉與寶釵、黛玉、寶玉、品‘體已茶”時,黛玉問,“這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涓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楊譯:“Isthismadewith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SOvulgarasnoteventotelthedifference?ThisissnowIgatheredfromplumblossom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CurlyFragrnaceNunneryonMountHsu—anmu.1managedto±ilJthatW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edintheearthalltheseyears.notopeningittillthissummer.TodayisonlythesecondtimeI"reusedit.Surelyyoucantastethedifference?Howcould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為一種飲料,水質(zh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色、香、味的載體。選擇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講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舊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來招待貴客。然而,用陳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舊年涓的雨水更勝一籌。其中的學(xué)問是,水的輕重決定水質(zhì)。所謂“水輕”是指水中雜質(zhì)和可溶性物質(zhì)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這個標(biāo)準(zhǔn)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為泉水中最輕者,遂定玉泉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又量雪水較玉泉水輕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質(zhì)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從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陳藏五年,那更是美妙無比。譯文一用“l(fā)ightandpure”表達(dá)原文中梅花雪水“輕浮”的含義,切中了要害。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從古到今,茶是中國人最喜歡喝的飲料。

飲茶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物質(zhì)生活,而且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段譯文使讀者深切體會到飲茶不僅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的體現(xiàn),更是我們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感受到中國豐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會文化。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楊是這樣處理的:“Cant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yrflowesrlikeTia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imitatingHsiShih(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對西方讀者來說,無論“東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譯者以異化為原則,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使讀者對“東施效顰”這一典故有一個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卻不得當(dāng)),從而達(dá)到介紹中國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nèi)f化,都是陰陽順逆。”“陰”、“陽”二字為中國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內(nèi)容,然而,英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詞。譯者如何處理這一現(xiàn)象呢?請看楊的譯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arebornfromthedualpirncipleYinandYang.So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tobeingdependsonthe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為了保持語言原有的文化內(nèi)涵,這里部分地采用音譯的手法,讓讀者了解到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即所謂的“YinandYang”。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即可進(jìn)一步對漢語言文化中陰陽二氣的理論追根溯源,并能深切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紅》第六回中,劉姥姥對她的女婿說:“靠菩薩的保佑……”。在這句話里,“菩薩”這個詞是英語中沒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們命運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譯文中(以下簡稱霍譯),這句話被譯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楊的譯文中,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們將此句譯為“TrusttheBuddha”。作為一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譯者,霍克斯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來,使得譯文更能夠被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而楊譯本則更好地傳播了中國文化。

5.語言文化。

詩詞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的頂峰。書中的近200多首詩詞曲賦集中地體現(xiàn)了該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描寫的有機(jī)組成部分。第五回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嫩寒鎖夢因春冷,芳?xì)饣\人是酒香。”楊憲益、戴乃迭譯如下“Coolness~wapsherdream,forspringischill;Afragranceassailsmen,thearomaofwine.”而霍克斯是這樣翻譯的:“Thecoldnessofspirnghasimprisonedhtesoftbudsinawintrydream;Thefrargnaceofwinehasintoxicatedhtebeholderwithimaginedflower—scents.”原文是《海棠春睡圖》兩旁曹雪芹仿擬秦少游所作的對聯(lián),暗示秦可卿青春寂寥,墮落泥潭。詩句的大意是微微的寒氣讓人睡不著覺,因為春天里還有點冷;撲面而來的香氣原是來自美酒。要注意的是上下兩聯(lián)中詞語的順序.都是先講結(jié)果再講原因,屬倒敘手法:為什么無眠呢?初春有些寒意;香氣從何而來?美酒。如果顛倒過來成為:初春的寒意讓人無眠,美酒的香氣陣陣傳來,句法就顯得平平無奇,毫無新意。更重要的,作者要引導(dǎo)讀者沿著這樣的順序去讀對聯(lián),信息的攝人順序必然會影響讀者的思維順序,讀者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從而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困惑和阻斷。困惑之后,讀者又要重新思考詩句的意思,咀嚼詩句的韻味,還要問一下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順序?qū)懩?讀者理解的滯澀其實就是作者追求的效果,不能一下子理解原文必然引導(dǎo)讀者注意文字的形式,進(jìn)行猜測和推導(dǎo),從而品味作者隱含的一些韻味。作者有些游戲意味的美學(xué)追求就這樣實現(xiàn)了。因此,改變了原文語序的霍譯盡管也很有詩意,仍然沒有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全部信息,更令人遺憾的是,原文所表達(dá)的委婉曲折的美學(xué)效果也喪失了。楊譯與霍譯的主要差別就在這里。楊譯保留了原文的語序和倒敘的手法,而霍譯改換了語序,使譯文句法恢復(fù)正常,但也喪失了原文中的意蘊。

總之,翻譯過程當(dāng)中對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問題,對譯者是一個挑戰(zhàn)。由于文化差異,兩種語言中很難有文化意義完全對等的詞語。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所譯的英譯本《紅》在力求“功能對等”地反映文化內(nèi)容的同時,以異化為原則,做到了對中國漢語言文化特色的保存,為以《紅》英譯本作為文化的傳播的媒介做出了貢獻(xiàn)。從本文對《紅》楊譯本中文化內(nèi)容的譯文剖析可以看出,文化內(nèi)容翻譯不僅要從詞語人手,更要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在目的語文化中移植進(jìn)源語文化,傳達(dá)源語世界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起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作用。這也正是翻譯的主要目的。東施效顰和茶俗的譯文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翻譯過程當(dāng)中,只是“功能對等”地找到相“對應(yīng)”的詞語往往是不夠的。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的前提下,在整體上把握,反映文化內(nèi)容,傳遞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