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讓教育教學在愛心中升華

時間:2022-03-11 03:41:00

導語:探索讓教育教學在愛心中升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讓教育教學在愛心中升華

摘要通過讀《給教師的建議》領會大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態度、教學探索,探討愛心在教師工作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思想;教學態度

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來,我品讀過一些優秀的教育書籍。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我深受啟發,感慨頗多。

在認真品讀過程中,我禁不住被他大師級深邃的教育思想,嚴謹的教學態度,創新的教育探索和實踐而深深折服。讀著,讀著……不知不覺中我在探尋著一個答案:是什么令他能夠持之以恒的探求實踐?是什么令他在別人認為枯燥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魚得水,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是什么讓他具備了一雙魔術師般的妙手,使一個個本來平庸的孩子化腐朽為神奇?

慢慢地,答案逐漸浮現——那就是一顆對學生真正關愛的心。書中費加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啟示,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里,來不及形成關于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這和我們日常教學中所認定的差生、后進生十分相似。想想我們平時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除了訓斥、冷眼外還有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深深的震撼了我:他給費加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于智力訓練的。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后,費加進了中專技術學校;后來,費加成了一名優秀的機床調整技師,真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蘇霍姆林斯基這位老師真是她的幸運!我們與他相比缺少的是什么呢?一點耐心、恒心、愛心和責任心,而多出來的卻是浮躁的急功近利之心!

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大師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去對待一個后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后進生與優等生是平等的,他們擁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他們一樣需要關愛,愛心可以感化學生,可以創造教育教學奇跡,這讓我想起以前當班主任時的一個成功案例。

那是剛接班的第二天,班上就有一位女同學不請假沒來上學,打電話聯系家長后得知,這個孩子在假期中偶然認識了一位外地男青年,單純幼稚的她便決定輟學并跟著私奔。想到剛接班又不是學校的原因,不管也罷,但看到家長滄桑的臉上流露出的悲苦和絕望,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孩子的沉淪給這個家庭造成了多大的打擊。再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沒有一點社會經驗,遇到這樣的事情又是多么的危險,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這個孩子和家庭。從她父親那里我得到了她的手機號碼,知道她不接家里的電話,我便不停地用短信與她溝通。開始時短信如石沉大海,但我沒有灰心懈怠,仍然一條條的發送,終于收到她的一條短信:“老師我知道你是真心關心我、幫助我,我有時也在后悔,也想回去,但回去后老師、同學會怎樣看我?”我對她說:“誰都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看你如何對待錯誤,是知錯就改還是一錯再錯?”通過一個個的短信,解開了她的心結,使她鼓起了改正錯誤、面對現實的勇氣,最終又重新回到班級,走上了正確的人生軌道。這個學生后來在我班一直表現很好,當我推薦她到高職就讀的時候,她不打折扣的答應了。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她相信我,知道我是真心關心她,后來,她在高職發展得也不錯。細想:是什么創造了奇跡?答案是: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

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后,更加增強了我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在學校每一個學生只不過是不起眼的一份子,在社會更化作微不足道的滄海一粟。但在家里呢?卻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承載著學生的未來和家庭的希望,是沉甸甸的一份責任。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我們用愛心去呵護,用責任去澆灌!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大師,因為他有一顆偉大的愛心,正是這顆愛心賦予了教育以靈魂,創造了教育教學奇跡。《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更為深刻的明白: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是行尸走肉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文霞.試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集體思想及其現代啟示[J].成人教育,2010,(01)

[2]孫希.給予關愛,學會賞識——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有感[J].教育科研論壇,2010,(01)

[3]邱嶸,段慶.淺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素質教育的啟示[J].咸寧學院學報,2010,(03)